近日,中銀協發布了《人民幣國際化報告(2019-2020)》(以下簡稱《報告》)。這是中國銀行業協會連續第四年發布該報告。十年來,我國以擴大改革開放、推動“一帶一路”建設、加強金融改革創新等一系列實際行動積極推動經濟持續發展,從GDP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到進出口總值超越美國成為世界第一貿易大國,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經濟貿易的發動機和穩定器。
為使人民幣進一步走向世界,《報告》對十年來的人民幣國際化相關政策演進和發展成果進行了回顧與總結:
人民幣跨境業務發展情況
2019年,人民幣國際化發展呈現出人民幣跨境結算規模保持持續增長;人民幣在跨境交易中的使用比例繼續提升;證券投資領域跨境結算規模實現快速增長,在全部跨境結算中占比繼續提升;境外主體繼續參與境內金融市場,外資持續流入境內債券和股票市場,全面取消了QFII/RQFII投資額度限制,同時伴隨著20號膠期貨在上海國際能源中心掛牌交易,“滬倫通”開通等,可投資品種不斷豐富等特點。2019年,人民幣跨境收付金額合計19.67萬億元,同比增長24.08%,其中實收10.02萬億元,實付9.65萬億元?缇橙嗣駧耪急就鈳趴缇呈崭侗戎貫39.51%,人民幣已連續九年為我國第二大國際收付貨幣。
2020年初,受新冠肺炎疫情沖擊,部分企業停工停產,人民幣在國際支付中的份額略有波動,但隨著國內疫情緩解、企業復工復產,以及在中國人民銀行的指導下,多家商業銀行開辟“綠色通道”、簡化業務流程,積極為企業提供人民幣結算服務,人民幣的全球支付占比回升,經常項目和資本項目跨境人民幣收付金額實現了“雙增長”。2020年上半年,全國收付金額合計12.67萬億元,同比增長36.33%,其中收入6.31萬億元,支出6.36萬億元,人民幣跨境收付繼續保持平衡。截至2020年6月末,人民幣在國際支付貨幣中的份額為1.76%,落后于美元、歐元、英鎊、日元,為全球第五大支付貨幣。
人民幣國際化面臨的挑戰
全球格局處于動蕩調整之中,國際貨幣競爭日趨激烈,經濟發展面臨下行壓力等外部因素給人民幣國際化發展帶來挑戰的同時,跨境人民幣支付結算、外匯市場和債券市場等金融基礎配套設施仍需進一步完善,商業銀行內部缺乏針對性考核激勵機制、跨境人民幣業務產品的創新及盈利能力不足、以及缺少相關專業人才隊伍等內部因素也對人民幣國際化形成挑戰。此外,人民幣國際化還面臨著離岸市場人民幣產品供應不足和海外客戶對人民幣了解不充分等其他挑戰。
商業銀行促進人民幣國際化發展的策略
近年來,隨著人民幣國際化的深入推進,我國金融市場順應境外主體使用人民幣進行投資和配置資產的需求增長,雙向開放進程不斷加快,密集推出一系列開放政策與措施,成果卓著,為人民幣國際化注入了新動力(310328)。
商業銀行應把握金融市場開放成果,做強資本項目人民幣跨境交易,深入研究金融市場開放相關政策,完善金融市場類業務產品體系,整合資源形成營銷合力,優化管理模式適應業務發展,順應大規模產業轉移趨勢,積極推動人民幣在周邊國家和地區的使用,進一步強化風險防范意識,依托自律機制營造良好的市場氛圍。
人民幣國際化發展的新機遇
在我國“一帶一路”建設、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等相互配合的改革開放空間布局中,長三角一體化和粵港澳大灣區既是我國經濟發展的主引擎,又處于開放的最前沿,對于人民幣國際化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中國與世界各國的經貿投資合作是人民幣國際化不可或缺的載體,商業銀行借助“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中國非洲經貿博覽會”等平臺,為人民幣國際化發展提供智力支撐;同時,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背景下,區塊鏈、人工智能、大數據等信息技術與金融業務深度融合,為金融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創新活力,商業銀行依托并發展前沿金融科技,為人民幣國際化發展提供支持。
政策建議
建議依托上海建設國際金融中心的目標,加速推動上海要素市場發展,打造人民幣跨境資產配置中心;建議進一步拓展資本市場互聯互通范圍,明確境外投資人投資境內債券市場的稅收政策;建議考慮出臺相關政策鼓勵以綠色、社會和可持續發展債券形式來發行熊貓債券;建議加大自貿區跨境金融創新經驗復制推廣力度,利用自貿區優勢,有效推動跨境人民幣業務發展;建議商業銀行加大跨境人民幣業務專業人員培養力度,以滿足未來跨境人民幣業務發展過程中產品創新、風險管控的人才需求。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