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市場成交量持續放大,賺錢效應較為明顯, 銀行理財搬家的情況情況越發明顯,“下半年固收市場表現較差,以固收產品為主的銀行理財也表現不佳,與之對應的則是股市表現紅火。因此多數客戶表示理財到期后,會轉向股市或者權益類基金。因為現在客戶咨詢,我們也多是推薦基金。”一家股份行的理財經理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時表示。
非銀金融機構存款增加1.8萬億元創5年新高
想留住客戶真是太難了。”一線銀行業務人員體會到,由于近期理財產品出現集體浮虧,不少客戶表示到期贖回后就不會再買了,而是打算投向股市和基金。對于銀行而言,實際上,客戶的流失相比收益率下滑,壓力更大。而多重線索顯示,銀行理財資金正在搬家。
近日,中國人民銀行公布了7月份金融數據,數據顯示,7月份人民幣存款增加803億元,同比少增5617億元。其中,住戶存款減少7195億元,非金融企業存款減少1.55萬億元,財政性存款增加4872億元,非銀行業金融機構存款增加1.8萬億元并創下5年來新高。
業內人士對此分析認為,固收類理財產品出現虧損對居民的投資偏好產生的影響可能才剛剛開始。一位投資者坦言:“此前,銀行理財產品在資產配置中扮演的是平滑風險的角色,既然不再保本保收益了,那還不如挪一部分到股市搏一下,或者干脆改為購買保本的存款類產品。”
中國民生銀行首席研究員溫彬在接受采訪時表示,存款少增現象可能會在每年4月份或7月份表現比較明顯。對于今年7月存款少增的現象,溫彬認為,主要是因為在季度初月,居民和企業存款通常轉為表外理財,再疊加股市回暖、基金發行規模加大,分流了居民和企業存款。
中山證券表示,非銀機構主要包含保險、券商、基金、信托等金融機構所吸納的存款,而7月非銀存款增長創新高的原因主要包含股市有上揚趨勢,大量資金流入股市,帶動基金行業吸納存款能力增加。
根據不完全統計, 年內百億級規模的權益基金也達到22只。
股債平衡型產品取代銀行理財
“以前我們行基金的銷量比較少,好的時候十幾個億,差的時候甚至不到一個億,但今年的情況很特殊,此前有只基金,僅我們行發行的規模超過30個億。” 一家城商行的市場部的負責人表示。
他告訴記者,目前銀行理財產品的年化收益都在3%左右,已經喪失了吸引力。因此近期來咨詢基金業務的客戶特別多。特別是今年基金賺錢的效應明顯,已經有基金今年的收益實現翻倍,因此兩者一比較,銀行理財更是門前冷落鞍馬稀。
具體到對基金的選擇,多位理財經理表示,會力推新基金。因為目前市場出現輪動,此前的熱門板塊出現明顯的調整,而一些低估值的板塊如農業、金融等則開始躍躍欲試,新基金倉位更為靈活,可以投向更為熱門的方向。
此外隨著市場出現明顯調整,股債平衡型產品重出江湖,近期正在發行的股債混混基金達到76只(A、C類分別計算)。如8月28日起,易方達基金將推出易方達磐固六個月持有期混合基金,擬任基金經理張清華近期表示,對投資者來說,應對波動的有效方式應立足長遠,堅守大類資產的長期配置邏輯。
由于國內資本市場的歷史波動性較大,各資產的年度收益差異也比較大。對此,張清華認為,做混合資產或資產配置,本質上是給普通個人投資者做一定的資產選擇。簡單來說就是,在配置股票、債券的基礎上,還可以做一些商品、貨幣的配置。“以目前市場上較受關注的‘固收+’、理財替代為例,本質上來說,它們是通過多資產配比,平衡單一資產的波動。”張清華分析稱,“這對個人投資者來說非常有意義,一方面能降低凈值的波動性,另一方面能提高基金的持有體驗,這是大類資產配置的優勢。”
張清華進一步表示,資產配置的作用是使收益率的分布更加均勻,整體來看,因為有各種資產,風險調整后的收益更高,收益率的波動性會降低。如果能做得更好,在里面做一定的資產選擇,通俗來說就是擇時,如在股和債之間做性價比的比較,這樣的話復合收益率并不比單一資產低,甚至可能更高。可能某一年混合資產的業績比不過單一資產,但長期來看性價比更高。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