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近期,各類資管機構目前對網下打新都非常熱情。不過,作為資管市場中的一支重要力量,銀行理財在參與當下正火熱的打新問題上卻有點“糾結”......
來 源丨21世紀經濟報道(ID:jjbd21)
記 者丨方海平
編 輯丨曾芳
在國內資本市場特有的環境下,打新一直以來都被視作一種“無風險收益”的業務,機構也紛紛用來進行增強收益,“逢新必打”。
今年以來,受疫情沖擊,整個市場流動性充裕,利率維持在低位,市場對“資產荒”的感覺越發明顯,尤其是對于銀行、保險類機構而言,均面臨著固收類資產配置收益下降的局面。因此也更加關注權益市場的機會。
與此同時,資本市場隨著科創板和創業板注冊制相繼落地,權益市場更加被視作更有吸引力的資產,對科創板和創業板的打新也成為機構關注點之一, “科創板收益不錯,大家對創業板預期也很樂觀,都很積極。”一位資管機構人士對記者說。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從市場了解到,各類資管機構目前對網下打新都非常熱情,在各大金融業務群組中,這一業務也正被頻繁提起。
比如保險資金方面,僅進入下半年以來的兩個多月中,打新動用的保險資金就已經達到2.04萬億,超過了去年全年的金額。券商方面,隨著部分上市公司發布非交易過戶公告,非交易過戶打新一時間成為整個券商資管市場的極大熱點。
不過,作為資管市場中的一支重要力量,銀行理財在參與當下正火熱的打新問題上卻有點“糾結”。
據記者了解,銀行理財目前仍是通過基金專戶的形式參與,未來理財子公司是否可以直接打新?
按道理而言,資管新規已經對各類資管主體統一了監管標準,理財子公司也是獨立經營的資管主體,理應可以,但是,創業板和科創板首次公開發行股票網下打下規則中,列示了可參與的機構,其中并不包含銀行機構或理財子公司。
今年打新容量超去年全年兩倍
改革或提升網下打新收益
今年,資本市場表現昂揚,再加上科創板落地以及創業板的注冊制改革,整個資本市場熱點不斷,在利率持續走低的資產荒大環境下,成功地吸引了資管機構的注意力。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根據東財choice統計,今年以來,共有220只股票進行了網下申購,網下配售總量為58.19億股,賬戶申購上限為24.62億元,申購資金上限總計493.63億。
對比來看,去年同期,有103只新股進行網下申購,網下配售總量為31.36億股,賬戶申購上限總量為12.56億股,申購資金上限為116億元。而去年全年也只有184只新股進行網下申購,網下配售數量為65億股,賬戶申購上限為16.6億股,申購資金上限為191億元,遠低于今年的截至目前的數據。
分不同資金來看, 2020年至今,養老基金網下申購新股總數為6939億股,申購金額共計14488億元。最終獲配總數為5.73億股獲配;獲配金額為115億元,平均獲配比例為2.68%。
相比之下,去年同期,養老基金對103只新股進行網下申購,申購總數為800億股,申購總金額為1.18萬億。
截至8月上旬,保險資金參與新股首發網下配售動用的資金規模達到5.09萬億,而去年全年,保險資金動用的打新資金規模為1.95萬億。
注冊制改革后的創業板網下打新收益率,相對目前理財、信托、貨幣基金收益率具備一定吸引力,可能成為新進“類固收+配置型”資金入場的契機。
創業板新發行機制向網下傾斜,預期年化收益從不足2%提升至6%以上,底倉股息+打新收益的相對吸引力大幅提升。
據其統計,2020年1至7月,以20萬賬戶規模網上、2億賬戶規模網下計,主板(含中小創)網上打新累計收益率6.4%,科創板為5.6%;主板(含中小創)A類投資者網下打新收益率2.3%,科創板為8.2%。科創板新股首日漲跌幅在130%-210%區間,非科創板新股開板漲跌幅在60%-180%區間。
非交易過戶打新熱潮再起
圖片來源 / 圖蟲創意
近期,潔美科技(002859,股吧)、海天味業(603288,股吧)、炬華科技(300360,股吧)、中牧股份(600195,股吧)等多家上市公司發布控股股東所持部分股份非交易過戶的提示性公告。
上海地區一位券商資管人士對記者介紹說,這種實質上就是非交易過戶打新,這個業務現在在資管圈內非常熱門,特別是最近一個月大家都在推,“我們其實今年上半年就一直在推,疏通流程,儲備客戶等等。”
一般而言,打新分為市值打新和現金打新,非交易過戶打新即市值打新的方式,上市公司股東將所持股票委托給券商資管或基金專戶,由相應的專業團隊進行操作,券商機構從中收取一定比例的收益分成。
“這種業務對于股東和我們機構來說都沒有什么風險,很多股東持有的股票其實就是閑置狀態,沒有進行質押或者其他用處,只是用來投票、分紅等,非交易過戶打新不影響這些功能,同時也不視作股東減持,還能免稅,對股東而言就相當于純粹新增了一塊現金收入,如果按4/5億市值的話,大概能新增1000萬左右,所以很有吸引力。”上述券商資管人士對記者表示。
事實上,非交易過戶業務是券商的一項傳統業務,由于是以定向資管計劃的形式開展,在資管新規落地后、新的配套業務細則(《證券期貨經營機構私募資產管理計劃備案管理規范第5號——接受證券委托私募單一資產管理計劃》)出臺前,該業務處于暫停狀態,去年底基金業協會發布了征求意見稿,目前整個行業都在等待正式文件落地。“我們協議都準備好了,就等著政策落地。”上海地區一位券商人士表示。
銀行理財可以直接打新嗎?
圖片來源 / 圖蟲創意
理財子公司已然成為資管大家庭中重要一員,目前已經有14家理財子公司開業,更多子公司在路上。理財子公司會怎樣參與網下打新業務呢?記者發現,針對這一問題,市場存在不同意見。
據了解,一般而言,銀行理財會通過專戶的形式參與網下打新,監管會對參與打新的機構投資者進行分類,被分在不同類型的機構申購的中簽概率有所不同。因此,銀行理財是否可以直接參與打新,也是一個重要問題。
《科創板首次公開發行股票網下投資者管理細則》和《關于明確創業板首次公開發行股票網下投資者規則適用及自律管理要求的通知》明確了可參與科創板和改革后創業板網下打新的機構投資者的類型。
比如:
創業板規定的是“已在協會完成注冊的證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信托公司、財務公司、保險公司、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以及符合規定的私募基金管理人”;
科創板規定的是“證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信托公司、財務公司、保險公司、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以及符合一定條件的私募基金管理人等專業機構投資者”;
銀行機構均不在其中。
記者詢問多位資管業人士,大家對此理解并不一致。有機構人士認為,理財子公司屬于銀行類機構范疇,文件沒有明確就應該是不可以直接通過銀行理財賬戶直接打新的,銀行本身也并不擅長資本市場業務。
另一方面,銀行資管和理財子公司人士則認為,銀行理財自己開設證券戶技術上已經沒有障礙,只要將來自己開設了證券戶,就可以直接參與打新。
資管新規已經統一了監管標準,按道理就應該一視同仁,文件沒有予以明確可能是監管當時沒有考慮到理財子公司這個新生事物,何況條款中還有“…等專業機構投資者”的包容性表述。
本期編輯 劉巷
本文首發于微信公眾號:21世紀經濟報道。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