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4日,中國央行公布了7月資產負債表,其中“對政府債權”一項的數據維持不變,為15250.24億元。這也表明,央行并沒有在7月的發債高峰期購買國債。
近一周以來,市場對于中國央行購債的討論再度升溫,這次是因為一個“異常”的數據。根據中債登最新披露的托管數據顯示,“其他特殊結算成員”(主要是央行、交易所、結算公司等)在7月大幅增持國債1965億元,創下歷史新高。由于時值1萬億抗疫特別國債剛剛發行完畢,有券商分析師稱,這或是央行購買國債所致。
據公開的報告來看,廣發證券(000776,股吧)銀行首席分析師倪軍的報告分析稱,如果這部分增持主要是由央行完成,這一方面是央行貨幣政策配合財政特別國債發行,另一方面可能顯示基礎貨幣投放機制改革開始啟動;中信證券(600030,股吧)研究所副所長明明也表示,傾向于認為是央行通過二級市場購買了部分特別國債。既要維持資金面的平穩,又要配合政府部門大幅發債,貨幣政策難以作壁上觀。
不過,7月央行資產負債表里的“對政府債權”項目并未出現變化。央行持有的政府發行的債券,主要是特別國債,都將體現在該項目中。據記者了解,當前這項15250.24億元的存量,多數是2007年購買的特別國債,以及更早購入的一些債券。
那么除了央行,如何解釋“其他特殊結算成員”的數據變化?方正證券(601901,股吧)首席經濟學家顏色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也不排除例如梧桐樹投資平臺,這類國家外匯管理局旗下的投資機構用自身的儲備資金購買國債。
也有業內人士對記者表示,此前就明確了,1萬億特別國債將全部采取市場化發行的方式,全部面向記賬式國債承銷團成員公開招標發行。那么央行就不太可能參與。
早年央行的確購買過特別國債,但也并非直接購買。《中國人民銀行法》規定,央行“不得直接認購、包銷國債”。顏色對記者表示,根據中國現行法律,不允許政府直接向央行發行債券。同時,他認為央行此次不會購債。“可行的一種方式是,財政部首先向大型國有銀行發行特別國債,央行隨后從指定銀行購入特別國債。2007年和2017年發行特別國債是通過這種機制。”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