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樓鶴表示,金融服務對消費者生活習慣等也產生了很多影響,包括銀行以及各類金融機構創設出豐富的產品,促進個體和家庭財富增長,也提振了百姓生活消費的信心。
在8月10日新京報貝殼財經主辦的“中國經濟新格局:乘風破浪”夏季峰會上,圍繞“數字經濟時代新出行”主題,華夏銀行(600015,股吧)網絡金融部副總經理鐘樓鶴談了他對金融企業如何助力數字經濟與出行平臺發展的看法。
鐘樓鶴表示,在助力數字生活綠色出行方面,華夏銀行近年一方面著力構建非接觸金融服務,把業務向線上遷移,減少客戶往返銀行辦業務的出行;另一方面把金融服務納入企業整個生產運行鏈條、消費者生活方方面面,提升整個出行生態的數字化服務水平;在對數字經濟領域企業幫扶上,成立專屬經營機構,并與金融科技企業合力探索業務場景;面對消費新業態,積極探索數據資產化,發揮大數據在信用擔保方面的作用,進而創新數字化授信融資模式,這也是對銀行風控和授信融資服務的變革和挑戰。
成立于1992年的華夏銀行,截至今年一季度末資產總額達3.1萬億元。在7 月英國《銀行家》雜志最新公布的“2020年全球銀行1000強”榜單中,華夏銀行按照一級資本排名全球第51位。
近而立之年的華夏銀行,也把公司治理和社會責任一同扛在肩上。去年9月,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正式發布《負責任銀行原則》,全球130家銀行共同簽署了該原則,華夏銀行是首批簽署銀行之一。 在高質量可持續發展方面,華夏銀行制定了幾大方針:服務實體經濟、助推區域發展、深耕普惠金融、發展綠色金融、擁抱金融科技和防控金融風險。
談如何提高大眾出行效率:業務向線上遷移,服務納入全鏈條
當前,傳統產業正在加速數字化升級,消費互聯網向產業互聯網轉型,也帶動了出行產業的智能化升級。談及數字經濟產業智能化的前景、尤其是出行產業智能化升級的前景時,華夏銀行網絡金融部副總經理鐘樓鶴表示,隨著新基建快速推進,包括5G、AI等新技術的發展,出行產業肯定會進入高階成長的新時代。
對于華夏銀行在大眾數字生活和綠色出行中扮演哪些角色、如何提高大眾出行的效率,鐘樓鶴介紹,這些年該行一方面著力構建非接觸金融服務,把業務向線上遷移,減少大家不必要的出行。“目前華夏銀行非網點柜臺辦理的業務量已經占到了98%以上,省去了客戶大量出行時間。”
另一方面,華夏銀行從金融角度賦能智能出行生態,在提供傳統貸款服務之外,也把金融服務納入企業整個生產運行鏈條、消費者生活方方面面。如“運用科技手段針對企業內控財務管理、上下游業務往來創新提供賬務通、跨銀行資金管理等一系列數字化現金管理解決方案。對出行生態的個人主體來講,華夏銀行是最早把金融結算服務植入到ETC高速通行場景的銀行機構,且近年一直在加大這方面的投入。在手機銀行APP圍繞出行提供車險、年檢、代駕、預約出行等一系列生態化服務。”鐘樓鶴說道。
談幫扶數字經濟企業:成立專屬經營機構,與金融科技企業合力探索
現今談產品智能化升級的商業模式創新,實際上都離不開資金的支持。鐘樓鶴介紹,華夏銀行一直很重視科技金融服務,成立了服務科技企業的專屬經營機構,在北京通過中關村(000931,股吧)管理部支持數字經濟科技企業的發展。
“去年聯合擔保機構、創投機構、創新孵化實驗機構等多方資源,推出了創業e貸、高新e貸等一些特色產品,對集成電路等領域支持了一批具有影響力的原始創新成果,培育了一批有發展潛力的創新型企業和行業領軍企業。”鐘樓鶴表示。
該行還積極對外跟金融科技企業交流合作,如2019年跟華為攜手創建實驗室,開展信息系統架構轉型的總體策略規劃、開放銀行IT架構的一些設計,打造開放銀行平臺;今年把區塊鏈技術應用到貿金領域,推出區塊鏈付費平臺,目前已推出3個月,交易額160多億元。
談消費新業態:希望把數據變為數字資產,產生信用和擔保,進而可數字化授信融資
近年來,消費方式發生很大的改變,特別是互聯網金融影響著人們的生活。鐘樓鶴表示,金融服務對消費者生活習慣等也產生了很多影響,包括銀行以及各類金融機構創設出豐富的產品,促進個體和家庭財富增長,也提振了百姓生活消費的信心;支付方式的改變,尤其移動支付的推廣和普及,已成為日常支付的主流方式;消費信貸的發展,補充了居民用于當期消費的額度,刺激了消費需求,也激勵了居民提高對未來收入的預期。
今年突發的新冠肺炎疫情,讓人們形成一些新的消費習慣,被稱作“宅后效應”。鐘樓鶴認為,未來一段時間這種消費趨勢會保留或強化:一是家庭場景需求被釋放,二是“一小時生活圈”,三是萬物皆可在線逛。
此前國家有關部門在支持“數字經濟15大新業態”中也提到發展生活消費新方式,培育線上高端品牌。“金融服務也應該做出相應變化。”鐘樓鶴表示,針對新的業態,數據會成為一個重要的資產、生產力要素,基于沉淀下來的數字,通過金融技術的變革,希望把它變為一種數字資產,產生數字信用,有數字擔保,進而可以數字化授信融資,這是對銀行風控和授信融資服務一系列的變革和挑戰。
在消費方式上,對消費者而言金融服務也會呈現出有感體驗、無感金融的趨勢,通過開放銀行模式,讓更加開放的元件化的方式嵌入到各個消費場景里去,讓它形成雖然沒有常形,但是萬物皆可有我的模式。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 程維妙 陳維城 編輯 校對 李銘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