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滿足丈夫資金需求,包商銀行的一名信貸經理不惜鋌而走險。
日前,裁判文書網披露一份包商銀行原信貸經理犯罪的判決書。判決書顯示,2012年5月至2017年6月,李某在包商銀行錫林郭勒分行從事信貸業務,為了幫助丈夫貸款,在明知鵬某等三人不符合小微企業貸款發放條件的情況下,制作虛假調查表、制作并提供虛假工商營業執照、裝修合同等貸款資料,發放貸款共15筆,合計人民幣550.4萬元。
據了解,李某的丈夫劉某多次找鵬某三人辦理包商銀行貸款,但是只是和三人說為其提供擔保。三人只是給劉某提供身份證和戶口本等資料,虛假營業執照等均由李某制作。事實上,15筆貸款均由三人的名義作為貸款人發放,并全部交由劉某使用。
截至到法院審理此案,15筆貸款中尚有4筆貸款存在逾期,本金合計148.16萬元。
同時法院查明,2011年至2017年,李某先后在包商銀行辦理4張信用卡,并共享同一信用卡額度10萬元。2018年6月,劉某在沒有還款能力的情況下,惡意透支李某信用卡本金10萬元,在經過兩次催收之后仍未還款。李某在明知丈夫多次惡意透支信用卡的情況下,停止使用辦卡時預留的手機號碼并搬離錫林浩特市,躲避銀行催收。
2018年,鵬某查詢個人征信報告時發現名下有多筆貸款,遂向公安機關報案,此后包商銀行也發現李某騙取貸款是偽造的相關貸款資料,請求公安機關立案偵查。2019年5月,李某被公安機關抓捕歸案。
綜上所述,李某犯信用卡詐騙罪無疑,不過在法院審理過程當中,李某是否犯違法放貸罪成為焦點。
李某的律師表示,李某違法發放貸款的行為的發生與包商銀行的管理混亂、制度形同虛設有一定的關系。本案中李某的作用僅是在信貸員對貸款客戶的審核過程中制作了虛假的材料,而二次審核、簽訂合同、和發放貸款并非李某一人能夠完成的,如果包商銀行貸款業務的其他職能部門管理嚴密、制度嚴謹是不會導致這15筆貸款發放的,故應對被告人李某從輕處罰。
法院審理后認為違法發放貸款罪是銀行或者其他金融機構的工作人員違反國家規定發放貸款,數額巨大或者造成重大損失的行為。李某系包商銀行錫林郭勒分行信貸客戶經理,負責貸款資料的整合、初審,后上交給審貸會進行審核,由審貸會決定是否發放貸款以及發放貸款的數額,違法發放貸款的行為不可能由被告人李某一人獨立完成,其個人的違法行為不能造成貸款發放的直接后果,經合議庭評議后認為,被告人李某的行為不符合違法發放貸款罪的構成要件,應構成騙取貸款罪。
最終,法院認定,李某犯騙取貸款罪和信用卡詐騙罪,兩罪并罰判處李某有期徒刑2年,并處罰金2.5萬元。
另有資料顯示,劉某因信用卡詐騙罪獲刑1年,并處罰金5000元。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