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呼萬喚之下,資管新規延期靴子終于落地。7月31日,來自央行官網消息顯示,《關于規范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業內俗稱“資管新規”)過渡期延長至2021年底。
東北證券(000686,股吧)分析師王鳳華表示,資管新規順延一年,緩解了產品處置對市場不確定的沖擊。適當延長過渡期,能夠緩解疫情對資管業務的沖擊,有利于緩解金融機構的整改壓力。“過渡期適當延長+個案處理”的政策安排。既能保證過渡期內存量資產的有序處置,又給與了一定靈活性。
興業證券(601377,股吧)分析師傅慧芳預計今年下半年,無論是理財子的管理規模或大型銀行的凈值化轉型進度,都會有加速的過程,而今年12月的滾動壓力也有所減輕。影子銀行體系的信用風險回表和出清將進入集中階段,也將貢獻銀行今年表內減值和不良確認的增長。
8月即將進入中報披露季,市場對全行業利潤增速下移已經有了較為充分的預期。興業證券利用目前已披露半年報的非上市銀行數據進行了行業跟蹤。18家城商行營收與歸母凈利潤為354億元與94.3億元,同比分別下滑0.4%與4.4%。34家農商行營收與歸母凈利潤為405億元與151億元,同比分別增長3.7%和下滑5.5%。
目前銀行業(中信)整體估值為0.81倍PB左右,3/5/10年分位數仍在20%以下。7月行業錄得超額負收益,尤其是近三周持續被機構減持,一方面與從嚴的監管基調有關,另一方面板塊賺錢效應減弱,資金明顯流出銀行。后續隨著經濟逐步企穩及中報業績落地,行業基本面壓制因素將逐漸解除。銀行業目前較低的估值水平提供了充足的安全墊空間,而資本對于銀行利潤的約束或構成了基本面向下有底結論的穩定基礎。
浙商證券分析師邱冠華認為過渡期延長政策終落地,對于對于實體和銀行均利好。從銀行角度來看,銀行凈值化轉型壓力仍較大,過渡期延長有助于緩解壓力。其中,目前國有行和農商行轉換進度最慢,股份行和城商行轉換進度最快。截至2019年末,全行業凈值型產品占全部理財產品的43.27%。其中,股份行與城商行的凈值型產品占比相對較高,分別為56%和46%;農商行凈值型產品占比相對較低,為29%;國有行凈值型產品占比35%。實體角度:疫情沖擊下,部分項目的融資實體還款能力受到較大影響。延期一年有助于銀行靈活調整還款安排,緩解實體經濟的壓力。
不過銀行轉型壓力仍然較大。銀行凈值化轉型節奏加快。銀行凈值型理財產品占比由2018年底的27%提升16個百分點至2019年底的43%。而2020年和2021年需要平均每年提升凈值型產品占比29%,節奏較前期更快。存量產品消化難度更大。剩余的存量理財產品“硬骨頭”較多,還未得到有效消化。政策較學界的建議更加嚴格。央行原副行長吳曉靈發布報告建議將資管新規的過渡期延長至2022年底,而實際政策較學界的建議更加嚴格,體現監管對于銀行轉型進度仍有較高要求,銀行壓力仍然較大。
轉型進度高的銀行受益。監管提出對提前完成整改的金融機構,在監管評級、MPA考核等方面給予激勵,凈值化轉型進度領先的銀行有望受益。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