鑒于7月30日政治局會議并未出現降準等表述,加上最新發布的制造業PMI超預期和經濟周期上行,各大機構紛紛發布報告預測,年內政策寬松幅度可能會收窄。
野村中國首席經濟學家陸挺對記者表示,目前已取消了三季度降準100個基點(BP)的預測,同時維持四季度降準50BP的預測,至此原先預計年內還將降準150BP的預測調整為50BP。同時,將三季度10BP的中期借貸便利(MLF)下調的預測推遲至第四季度。無獨有偶,高盛也改變預測,認為年內降準、降息幅度將降至50BP和20BP。
不過基于消費復蘇滯后、小微企業仍承壓、外部風險仍存,機構并不認為貨幣政策會趨緊,而是維持區間調控的狀態。就當前而言,股、債的性價比基本趨于平衡。
機構收窄此前降準、降息預測幅度
周四的政治局會議要求財政政策要更加積極有為、注重實效。各界預期積極的財政政策將加快落地,三季度地方專項債料全部發行完畢,抗疫特別國債也將全面發行到位,盡快發揮穩增長作用,重點支持保就業、惠民生、穩增長、促轉型的重點領域。同時,會議再次確認了貨幣政策保持穩健靈活適度、精準釋放流動性,配合財政刺激提升政策的執行效率。
交通銀行金融研究中心認為,引導資金價格進一步下行的方向應該未改,但在降息過程中,或會更加考慮非對稱降息對于金融機構支持實體經濟效率中的負面影響,一定程度壓降銀行負債端成本的措施可能已在路上。
此外,周五公布的7月PMI數據超預期。制造業PMI上升到51.1%,好于市場預期,主要有三大原因:生產指數上升到54%的較高水平,在全面推進復工復產下,大部分行業的生產指數都上升到擴張區間,本月紡織服裝服飾、木材加工等制造業自疫情以來首次升至榮枯線以上;需求狀況持續改善,新訂單指數連續3個月回升。雖然新出口訂單指數略低于榮枯線,但已經連續3個月回升,美國和歐元區制造業PMI上升到近一年半的高點,促進外需預期有所改善;企業加大采購力度,采購量指數回升到52.4%,原材料購進價格指數顯著上升到58.1%的一年多高點,石油加工、鋼鐵、有色等行業價格上升較大。但非制造業PMI有所回落,小型企業PMI降0.3個百分點至48.6%。
在政策導向和數據的基礎上,各大機構都紛紛下調貨幣政策寬松幅度的預測。
高盛高華首席經濟學家宋宇對記者表示,貨幣和財政政策的總體基調未發生重大變化,但4月的政治局會議表明了降準、降息以及再貸款的必要性,而此次并未涉及。相反,此次提及貨幣政策具有“精準目標”,財政政策要確保重大投資項目的資金到位,注重投資質量和回報,這并不意味著政策支持力度會較5月減少或轉向。不過,高盛還是下調了對下半年降準降息幅度的預測,其中降準為50BP,政策利率下調20BP。
摩根士丹利中國首席經濟學家邢自強則表示,財政部日前稱在10月底前發行完剩余的地方政府專項債(1.6萬億元)。這意味著,8月至10月間,政府債券的月平均發行量為1.1萬億元,這是社會融資增速的關鍵支撐。同時,央行可能會通過維持穩定的銀行間流動性,為債券發行提供支持,但進一步降息或降準的可能性較小。
渣打中國首席經濟學家丁爽對記者表示,盡管監管機構最近強調了積極應對信貸快速擴張風險的重要性,但鑒于外部不確定性和就業挑戰,2021年前政策退出的可能性很小。為防止信貸增長突然下降和融資成本上升,估計央行需要注入1萬億元流動性,相當于降準50BP的效果。
此前,植信投資研究院首席經濟學家連平也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預計在7月債券發行高峰期過后仍可能降息,在此之前則先需要確保抗疫特別國債等平穩發行,維持一定的發行利率,也有助于提升銀行的配置積極性。
股債性價比已趨于平衡
在當前的時點,若看經濟周期和政策變化對市場的影響,“股債性價比”顯得尤為重要。
“股債性價比”一般用來判斷股票和債券誰更具有投資價值,它的計算公式是——股息率(滬深300指數)-10年國債收益率。衡量的是每個時點股票資產相比債券資產的超額回報。股債性價比越高,就代表股票的相對吸引力更大,反之則債券的相對吸引力更大。今年4月,股債性價比曾經沖高到歷史98%左右分位。目前,在前期A股走強、債市再次回調之后,股債性價比已接近中性水平。
天風證券副總裁、恒泰聯席總裁翟晨曦近期對記者提及,股債市場都出現過調整,急速調整之下,債券資產已跌出相對價值,回到了近年的平均相對價值水平,偏離已大部分修復。短期來看,權益市場已經把較為樂觀的盈利預期快速計入了價格。
因此,對債市而言,中長期看,經濟基本面的修復仍需一段時間,但長端利率已經回到了去年年底的水平,出現了配置價值,即使近階段并無可能再現牛市,但債券相比股票的性價比明顯抬升;利率迅速抬升,對股票的估值帶來負面影響。
不過,當前市場對A股整體向好的看法也并未受損。景順亞太區全球市場策略師趙耀庭對記者表示,中國經濟基本面顯著改善,有望成為全球為數不多的可在今年實現穩健的“V”型經濟復蘇和GDP增長較高的國家之一。從每日監測到數據指標,例如房地產銷量、煤炭使用量、交通擁堵情況,以及各行各業的一系列其他關鍵數據,都表明中國正以2019年底的水平全速或接近全速運轉。
趙耀庭稱,如果根據疫情進行調整,從24個月的盈利情況來看,中國股市估值就更加合理。同時,中國的經濟復蘇和疫情防控情況遠遠領先于其他地區,而滬深300指數市盈率仍較標準普爾500指數折讓約40%,是自2014年4月以來的最大估值差。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