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貸款流向了哪里?
央行7月31日發布的2020年二季度金融機構貸款投向統計報告給出了答案:企事業單位貸款平穩增長,工業中長期貸款增速顯著提升,普惠金融領域貸款保持較快增長,房地產貸款增速持續回落。
據統計,上半年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貸款增加12.09萬億元,同比多增2.42萬億元。其中,企事業單位貸款增加占比較大,上半年增加9.16萬億,同比多增2.88萬億;同時,普惠金融領域貸款也實現了兩位數增長,上半年共增加2.43萬億元,同比多增9372億元。
交通銀行金融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員唐建偉對第一財經表示,從統計數據上看,上半年信貸投放增速加快,且投放結構進一步優化。一方面,企事業部門中長期貸款投放力度加大,支持實體經濟復工復產功能明顯;另一方面,普惠金融領域“量”增“質”提持續,房地產貸款增速繼續回落。
展望下半年,唐建偉對記者稱,在貨幣政策保持靈活適度的背景下,信貸投放增速預計較上半年略有放緩,新增信貸資金整體上將更加注重結構優化,體現精準直達,更多向中小微、制造業、三農等實體經濟薄弱環節傾斜。
支持實體成效顯著
二季度以來,隨著疫情得到控制,企業復工復產加速推進,服務“六穩”、“六保”成為金融工作重心。在一系列政策支持下,二季度實現GDP同比增長3.2%,季度經濟增長由負轉正,經濟形勢逐步回升改善。
根據報告,二季度末,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貸款余額165.2萬億元,同比增長13.2%。其中,本外幣企事業單位貸款余額107.53萬億元,同比增長12.8%,增速比上季末高0.8個百分點,處于2015年來最高水平。
“企業貸款增速較快主要包括兩方面原因,一方面是央行上半年加大了貨幣政策的逆周期調節,進行了一系列降準、降息、定向支持等措施,助力企業順利復工復產;另一方面,金融去杠桿進一步推進,傳統影子銀行信用繼續向銀行表內回歸,增加了貸款在全社會總信用中的占比。” 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國家資產負債表研究中心研究員劉磊對第一財經表示。
另從信貸期限分析,企事業單位貸款中,短期貸款及票據融資余額42.51萬億元,同比增長12.4%,與一季度增速相當。“不過,二季度同比多增1149億元,較一季度同比多增1.29萬億元明顯減少,反映出疫情沖擊過后企業短期流動性需求趨于平穩。”唐建偉稱。
與此同時,二季度中長期貸款投放進一步加快,同比增長13.4%,增速較上季度末高1.6個百分點,實現同比多增9484億元,在企事業單位貸款增量中占比達65%,有觀點表示,未來,隨著“兩新一重”建設項目加快推進,積極財政政策進一步發力,企業中長期貸款增速有望保持在較高水平,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的力度將更加凸顯。
而從企業投向來看,業內的共識在于,下半年信貸投放的重心將傾向于制造業和中小企業。近日召開的政治局會議強調,下一階段,貨幣政策要更加靈活適度、精準導向。要保持貨幣供應量和社會融資規模合理增長,推動綜合融資成本明顯下降。要確保新增融資重點流向制造業、中小微企業。
對此,中信證券(600030,股吧)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師明明對記者稱,政治局會議對貨幣政策的定調回歸到靈活適度,不再要求降準降息等政策,取而代之的是“精準導向”,這意味著未來貨幣政策將以結構性操作為主,信貸投放更多向中小微、制造業等領域傾斜。
普惠金融提質增效
作為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的重要一環,今年上半年,普惠金融服務邁上新的臺階。截至二季度末,人民幣普惠金融領域貸款余額達19.72萬億元,同比增長20.7%,增速比上季末高3個百分點。
其中,普惠小微貸款余額13.55萬億元,同比增長26.5%,增速較上季度末提高2.9個百分點,較各項貸款增速高13.3個百分點,已達到近年來新高;同時,普惠金融服務質效進一步提高,2020年5月新發放普惠小微貸款平均利率為5.23%,較上年末下降0.65個百分點。
貸款增長的背后離不開政策的精準支持。為了解決中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明確突出要“創新直達實體經濟的貨幣政策工具”,央行相應得也創設了四種直達工具。
這四項直達工具分別為3000億元抗疫專項再貸款、1.5萬億元再貸款再貼現、400億元普惠小微企業貸款延期支持工具和4000億元普惠小微企業信用貸款支持計劃。“這些直達工具在上半年實現了更精準的直達實體經濟的特點,具有鮮明的結構性貨幣政策特征。”劉磊說。
在不少業內人士看來,下半年,普惠領域信貸增速仍有望保持高速增長。唐建偉就提及,一來,大型商業銀行將持續落實高于40%的普惠小微貸款增速要求;二來,中小銀行資本金補充渠道拓寬將緩解資本約束;再者,普惠領域金融服務監管評價有所完善,再加上直達實體經濟的貨幣政策工具發揮作用,普惠小微貸款量增、價降、面擴、提質的局面仍將優化。
還需一提的是,隨著普惠金融服務體系的完備,作為實現精準脫貧、推進鄉村振興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必須完成的任務,銀行對“三農”領域的資源傾斜力度也有所加大。
數據顯示,二季度涉農貸款同比增速較上季度末提高1.5個百分點至10.5%,達到2017年以來增速最高水平;截至6月末本外幣涉農貸款余額已達37.83萬億元,上半年共增加2.82萬億元,同比多增1.08萬億元。
其中,農村(縣及縣以下)貸款余額31.17萬億元,同比增長11.3%,增速比上季末高1.5個百分點;農戶貸款余額11.18萬億元,同比增長13.3%,增速比上季末高1.4個百分點;農業貸款余額4.28萬億元,同比增長6.2%,增速比上季末高2.9個百分點。
房地產貸款增速連續回落
與實體經濟、普惠金融貸款規模的明顯增高不同,二季度,房地產貸款增速連續回落。
報告顯示,截至二季度末,人民幣房地產貸款余額47.40萬億元,同比增長13.1%,低于各項貸款增速0.1個百分點,比上季末低0.8個百分點,連續23個月回落。上半年則增加2.99萬億元,占同期各項貸款增量的24.7%,比上年全年水平低9.3個百分點。
其中,房地產開發貸款同樣延續放緩趨勢。截至二季度末,房地產開發貸款余額為11.97萬億元,同比增長8.5%,增速比上季末低1.1個百分點。具體來看,保障性住房開發貸款余額4.72萬億元,同比增長 2.5%;個人住房貸款余額32.36萬億元,同比增長15.7%。
未來,唐建偉表示,盡管在需求回暖以及金融環境整體較為友好的背景下,房地產市場恢復有望加快,將逐步回歸于疫情前的常態,但在堅持“房住不炒”定位、“穩地價、穩房價、穩預期”目標、“因城施策”原則不變的政策基調下,流向房地產市場的信貸資金在新增貸款中的占比仍將保持穩中略降。
日前召開的政治局會議也指出,要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明明表示,本次政治局會議關于房地產市場的表述相較上次一字未變,彰顯了政策對于房地產長效機制的重視和政策思路的一貫性。
而在此前,隨著疫情得到穩妥控制,樓市逐漸回暖,以一線城市為代表的部分熱點城市房價在近幾月出現了較大的環比增幅,一線城市尤其是深圳和北京房價上漲速度大大超過以往。明明稱,房價快速上漲必然會迎來調控,政策思路已然明確,考慮到國內地產市場仍舊冷熱不均,因城施策、一城一策,差異化調控依然是重要的指導思想。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