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來了,他來了,他終于來了。
7月的最后一天晚間,央行發布《優化資管新規過渡期安排 引導資管業務平穩轉型》的通知,稱考慮到今年以來新冠肺炎疫情對經濟金融帶來的沖擊,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規范轉型面臨較大壓力。為平穩推動資管新規實施和資管業務規范轉型,資管新規過渡期延長至2021年底。
從結果來看,由于延期,到2021年普通投資者還將在市面上看到大量的預期收益型產品,也就是剛兌產品。從機構角度來說,明年年底之前還可以發行老產品募集資金。
為何延期一年?
2018年4月資管新規下發,要求整改過渡期為2020年末。但在資管圈內,自去年下半年起,已經有不少機構反饋整改壓力大,預計無法按期完成。隨著今年新冠肺炎疫情爆發,資管新規過渡期延長已經成為業界共識,不過此前爭議點是采取一行一策的政策,還是統一劃好“終點線”。
從目前的結果看來,監管決意采用整體延期一年的做法。有資管人士表示,統一安排延長期限有助于維持公平,防止有些機構由于地方主義整改不積極。
7月31日公布的《中國人民銀行有關負責人就資管新規過渡期調整答記者問》表示主要出于三點考慮:
一是統籌穩增長與防風險的平衡。延長過渡期1年,更多期限較長的存量資產可自然到期,有助于避免存量資產集中處置對金融機構帶來的壓力。
二是過渡期也不宜延長過多。過渡期安排的初衷是確保資管業務順利轉型,實現老產品向新產品的平穩過渡。將過渡期延長1年,可以鼓勵金融機構“跳起來摘桃子”,在對沖疫情影響的同時,推動金融機構早整改、早轉型。
三是最大化政策效用。過渡期延長1年,能夠較好統籌存量業務整改和創新業務發展的關系,通過資管業務的轉型升級,帶動存量資產的規范整改。
不過業內也有說法稱,若2021年底仍有機構無法完成,則可能轉而采用一行一策的做法。
這一點在上述答記者問中同樣也有答案,該文指出采用“過渡期適當延長+個案處理”的政策安排:對于2021年底前仍難以完全整改到位的個別金融機構,金融機構說明原因并經金融管理部門同意后,進行個案處理,列明處置明細方案,逐月監測實施,并實施差異化監管措施。
有多少機構需要延期?
2020年完成整改對于多數銀行來說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
傳統理財資產端比較復雜,不單單是一些普通的債券,除了非標產品之外,還包括大量的產業基金,沒有流動性的永續債,優先股,以及二級資本債等債券市場上創新產品,這些的主要投資力量都是銀行理財。這些資產沒有處置的話,在產品中還必須保持一定的發行力度。
某大行資管部負責人曾對記者表示,他所在行老產品超過1萬億,其中不符合資管新規的非標類大約占五分之一,還有產業基金、永續債、優先股、同業資產等,如果以2020年劃一道線,那么未能及時處置完的資產大約還剩3000億-4000億左右。
對于信托業而言,《信托公司資金信托管理暫行辦法(征求意見稿)》剛剛在年中發布,今年只剩下5個月的時間,因而完成整改也是難上加難。
延期一年是不是可以更順利完成整改,有些銀行對記者表示可以基本完成,也有銀行表示難度較大。
“多數銀行早就不敢投超過2020年過渡期的非標了。2021年底應該就剩下一些零零散散的未處置資產了。”一位華東理財子公司負責人對記者表示,“雖然不多,但處置起來也很復雜,非標之外還有PPP和產業基金。相對而言,永續債和優先股屬于標準化資產,可以表內承接,難度還算小。”
也有一些極端案例。
此前監管部門提出了“老產品在2020年壓降一半規模以及確保2021年底之前清盤”的要求,但有股份制銀行表示,該行理財業務歷史遺留問題較為嚴重,截至今年一季度末,仍有近300億元的逾期資產,預計本金損失較為嚴重。另外,還有近100億的缺乏流動性的資產,到期日在2021年底之后。因此,該行曾向監管申請,如果老產品壓降速度過快,可能引發老產品的流動性風險、無法足額兌付本息風險,申請監管允許該行在2024年底前全部完成整改。
此前監管的一份通報也顯示,該行存量理財業務規模1300億元,但符合資管新規的新型理財業務僅2億元,對于不符合資管新規的存量理財業務,該行要通過自然到期或轉回表內等方式逐步壓降、不得新增,特別是嚴禁新增保本理財與同業理財產品規模,對于存量違規業務要嚴肅問責。
壓降老產品三大難題
一方面是客戶對傳統理財剛兌且保收益的想法沒變。
有大行人士稱,過渡期內部分客戶還是更喜歡老產品,有預期收益的這種。哪怕有些新產品的業績基準比老產品高出一個百分點,客戶還是傾向于購買老產品,這是壓降難的原因之一。另外對公理財方面,不少企業投資規定局限于預期收益型理財,因此市值波動型產品通過企業內部層層審批比較難。
另一方面是銀行難以割舍高收益資產。
一位華東資管人士對記者表示,某家股份制銀行雖然已經成立了理財子公司,但子公司產品規模依舊很小,而產品發行主要還是在行內資管部,對接老資產池。這是因為理財子公司要求清潔起步,很多非標類高收益資產銀行難以割舍,因此導致子公司承接理財業務進展緩慢。
“也不知道是該評價這家銀行有魄力,為客戶保留住高收益產品,還是說這家銀行對待資管新規態度曖昧不積極。”上述資管人士表示,“大家都覺得今年無法完成整改,因此就有銀行拖著不發展理財子公司新業務,母行資管部照舊上了很多老產品。”
再者就是一些風險待化解的歷史原因。
上文所述的極端案例,某些銀行遇到了風險事件,不僅僅是表外資管部門的問題,表內資產負債也在同期整改,在這種“內外交困”的情況下,2021年底也很難按期完成,極有可能成為最終“個案處理”中的“個案”。
除了極端個案之外,記者還了解到,有股份制銀行資管部早幾年在股市高點做了千億級別的股票質押業務,仍有風險未解除。另一家股份制銀行曾經為了南下發展長三角業務,做了很多信用下沉的非標,也有風險需要化解。
不管延期一年是否足夠,資管新規絕不會走回頭路。正如央行辦公廳主任周學東近期所說:“各界對資管新規延長的建議比較多,但是無論是延1年、2年還是3年,對金融機構來說,關鍵是必須要轉型的,再回到過去大搞表外業務、以錢炒錢、制造金融亂象是不可能。”
他另稱,“我們看到,過去兩年對影子銀行的治理力度還是相當大的。比如說委托貸款今年上半年減少了2300億,而去年和前年減得更多,去年上半年接近5000億。不規范的影子銀行的規模明顯在壓縮,從信托貸款和委托貸款也能看得出來。”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