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從資金端和資產端,對資管業務產生了雙向沖擊,尤其是在資產端,部分行業、企業經營困難加大,也給資管業務規范整改增加了難度,資管新規過渡期延期多久較為合適成為近期市場熱議焦點。
7月31日,人民銀行會同銀保監會等部門審慎研究決定,延長《關于規范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下稱資管新規)過渡期至2021年底,同時建立健全激勵約束機制,完善配套政策安排,平穩有序推進資管行業規范發展。
央行在答記者問中指出,延長過渡期1年,更多期限較長的存量資產可自然到期,有助于避免存量資產集中處置對金融機構帶來的壓力。同時,該負責人也指出過渡期也不宜延長過多,初衷是確保資管業務順利轉型,延長1年可以鼓勵金融機構“跳起來摘桃子”,在對沖疫情影響的同時,推動金融機構早整改、早轉型。
此次延期,監管改革方向變了么?延期1年主要考慮有哪些?1年后,資管新規還會根據情況再次延期么?如果機構未按時完成整改會有哪些影響?此次延期將給資本市場帶來哪些影響?
第一財經記者采訪央行有關部門負責人了解到,此次延期不涉及資管業務監管標準的變動和調整,也不意味著資管業務改革方向出現變化。政策安排主要內容是“適當延長+個案處理”。對于提前完成整改任務的機構給予適當激勵,對于未按計劃如期完成的機構,采取差異化懲罰措施。
更多存量資產可自然到期
實際上,此前對于延期1年市場早有預期。
此前,央行辦公廳主任兼新聞發言人周學東表示,關于資管新規延期,因為今年疫情沖擊,應該延期。可能延一年是比較合適的;央行金融定局局長孫天琦表示,目前,全球經濟受到疫情的影響暫時出現了萎縮,我國經濟也存在一定的下行壓力,確實也增加了資管業務規范整改的難度,市場非常關注資管新規過渡期相關政策,有些人建議嚴肅市場紀律,嚴格執行資管新規,有些人建議延長過渡期一年、兩年,都有各自不同的邏輯和道理。
2018年4月,《關于規范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發布,拉開了資管行業轉型發展序幕。根據內容,資管新規過渡期到2020年底。
不過,今年以來,受疫情影響,監管部門在征求了多家金融機構意見后,擬定了初步方案。
“從待處置資產情況來看,延期一年可以使相當多期限較長的存量資產,基本自動到期,避免存量資產處置帶來的影響。”央行有關負責人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
長期以來,我國間接融資占比過高,直接融資占比較低,居民金融資產投資主要依賴銀行儲蓄,形成了風險偏好低、流動性偏好高的資金特點,對長期限、凈值化產品的市場接受度相對不足。
上述負責人對第一財經表示,資管新規發布以來,在全行業共同努力下,投資者逐步接受長期限資管產品,但相比于實體經濟對股權融資、長期融資的需求,仍需要進一步做好投資者教育和長期資金培育工作。另一方面,我國金融市場仍處于發展時期,金融機構的新產品投研能力和創新能力有待進一步提高。在資管領域加快對外開放的背景下,過渡期適當延長,能夠為資管行業轉型升級提供更好的環境和條件,有利于支持資管產品加大對各類合規資產的配置力度。
個案處理防止形成政策博弈
第一財經記者了解到,此次延期不涉及資管業務監管標準的變動和調整,并不意味著資管業務改革方向出現變化。政策安排主要內容是“適當延長+個案處理”。
這意味著,到2021年底后,資管新規原則上將不再延長過渡期,有關金融機構如未完成則會被個案處理。
央行表示,對于2021年底前仍難以完全整改到位的個別金融機構,金融機構說明原因并經金融管理部門同意后,進行個案處理,列明處置明細方案,逐月監測實施,并實施差異化監管措施。
此前,中國財富管理50人論壇和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在《中國資產管理業務監管研究》課題報告中建議,在延長過渡期后,監管機構應確保法規嚴肅性,做好預期管理,嚴格執法,防止再次形成政策博弈。
有激勵、也有處罰
對于過渡期延長1年后的主要政策安排,央行和監管部門則健全激勵約束機制進行配套支持,以實現有序整改轉型。
“之前,很多商業銀行資產回表有障礙,資產管理業務與表內業務相互分離,此次配套措施為了存量資產回表提供了政策支持和空間。”接近監管部門負責人對第一財經表示。
比如,激勵體現在:對于2020年底前完成整改任務,或整改雖延至2021年底,但進度快于計劃,能提前完成整改任務的金融機構,在監管評級、宏觀審慎評估、資本補充工具發行和開展創新業務等方面給予適當激勵。
處罰措施體現在:對于未按計劃如期在2021年底前完成整改任務的金融機構,除在監管評級、宏觀審慎評估、開展創新業務等方面采取懲罰措施外,視情采取監管談話、監管通報、下發監管函、暫停開展業務、提高存款保險費率等措施。對于個別機構弄虛作假或選擇性落實相關要求等行為,監管部門將采取監管處罰措施。
上述《中國資產管理業務監管研究》課題報告也建議,監管應該加強對老產品壓降的進度管理,均衡分布壓力,對于未能達到進度的機構,及時采取懲罰措施予以校正。
值得注意的是,央行會同監管部門健全存量資產處置的配套支持措施。具體而言,央行鼓勵采取新產品承接、市場化轉讓、合同變更、回表等多種方式有序處置存量資產。允許類信貸資產在符合信貸條件的情況下回表,并適當提高監管容忍度。已違約的類信貸資產回表后,可通過核銷、批量轉讓等方式進行處置。鼓勵通過市場化轉讓等多種方式處置股權類資產。穩妥處置銀行理財投資的存量股票資產,避免以單純賣出的方式進行整改。優化銀行資本補充工具發行環境,進一步增強金融機構資本實力。推進金融市場發展,提升新產品接續能力,引導資管行業為資本市場提供長期穩定資金支持。
延期后,對股市影響有多大?
對于過渡期適當延長政策的實施,市場普遍關注將帶來怎樣的政策效果?
業內專家認為,延期后,在債券市場方面,可給予金融機構更多時間發行新產品投資債券資產,避免債券市場需求收縮,同時有利于穩定長期限債券投資規模;在股票市場方面,也有利于穩定市場情緒,提振信心。
“理財子公司將有更充裕的時間完善投研體系,為股市帶來增量資金。資管資金撤離可能導致的股市資金流出顯著減少,避免對市場形成沖擊。”上述業內人士表示。
“過渡期適當延長,將有效對沖疫情對實體經濟、金融市場等多方面的沖擊,有利于進一步防范和化解風險。”央行有關部門負責人對第一財經說。
一是,更多存量資產將自然到期,有助于避免存量資產集中處置造成信用收縮,緩解融資方的集中還款壓力,在疫情沖擊總需求和總供給的環境下,延續對實體經濟的資金支持,也降低了資產回表對銀行帶來的資本壓力。
二是,目前我國資管業務仍處于轉型升級時期,過渡期適當延長,能夠給予金融機構更多時間,培育長期資金來源,創新發行新產品,提高對存量資產的承接能力,有利于穩定金融市場投資規模,避免市場資金供給過快收縮,維護我國金融市場的穩定運行。
三是,過渡期適當延長,也有利于實體經濟充分利用當前我國金融改革開放的實際成果,積極轉換融資模式,擴大融資來源,轉換增長動力,為資管業務平穩過渡創造更好的環境和條件。
“從目前情況看,在新冠肺炎疫情沖擊下,我國資管產品總體規模保持了穩定增長,對實體經濟融資的支持力度加大。隨著我國經濟逐步恢復常態,過渡期內,資管業務將持續向好發展,影子銀行風險將進一步收斂,我國金融市場將更加健康穩定發展。”上述央行負責人稱。
堅持初心不變
“資管新規”的一個重點內容,便是打擊通道業務和監管套利,降低交叉金融風險。其中明確,金融機構不得為其他金融機構的資產管理產品提供規避投資范圍、杠桿約束等監管要求的通道服務。
在此背景下,非標資產和通道業務占比較高的券商資管、信托和基金子公司規模持續收縮;而以投資標準化資產為主的公募基金和保險資管規模則持續正增長。
央行數據顯示,非標準化債權規模持續減少,5月末資管產品投資的非標準化的債權類資產規模同比下降7.6%,比年初多下降1.2個百分點,資管產品的風險整體上在進一步收斂。
近一個月,央行、銀保監會多次強調要警惕影子銀行回潮風險,并通報影子銀行和交叉金融業務存在的突出問題,主要集中在“資管新規”“理財新規”執行不到位、業務風險隔離不審慎、非標投資業務管控不力等方面,并提出了規范整改的工作要求。
央行有關部門負責人對第一財經表示,目前資管業務逐步回歸本源,規范轉型取得積極進展。資管行業形成了“受人之托、代人理財”的共識,金融機構結合自身行業特點,加強主動管理能力建設,增加長期限、凈值化產品發行,拓展多產品線布局,產品形態不斷優化,行業從無序的監管套利轉向有序合作競爭,步入良性發展軌道。
此外,支持實體經濟的質效穩步提升。一方面,在逐步壓降存量非標資產的同時,通過增加對非金融企業債券和股票的投資,支持直接融資發展,較好彌補了非標資產壓降的融資缺口。另一方面,資管產品對金融債和存單的投資金額顯著上升,對表內資金運用形成了支撐,間接支持了實體經濟融資。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