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機構:普益標準?詮資管研究中心
一、疫情加速“解鎖”銀行線上模式
年初以來,人民銀行、銀保監會等五部門聯合印發《關于進一步強化金融支持防控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的通知》,提出“金融機構要加強全國范圍特別是疫情嚴重地區的線上服務,引導企業和居民通過互聯網、手機APP等線上方式辦理金融業務”。線上尤其是移動端的各類場景成為金融機構服務客戶的渠道,這一變化使得金融機構脫離網點束縛,同時也促生了以移動端為核心的新戰場。銀行也不例外,各家商業銀行紛紛布局線上領域,主要圍繞三個方面:
1、持續挖掘線上業務場景
銀行根據客戶習慣的改變,不斷挖掘、拓展、創造和重構線上業務場景,并優化升級各個場景的金融服務方案。銀行的線上場景包括賬戶服務、投資理財、信用卡、存貸款、生活繳費、社保服務及其他便民政務類服務等。通過對線上業務場景的不斷挖掘,銀行旨在培養用戶習慣,提升用戶使用頻次和時長,并提高場景和功能使用率等。
2、完善銀行各業務模塊環節的線上化
銀行圍繞客戶需求,通過完善前中后臺業務環節,實行線上化和數字化:前臺方面,推動外部渠道和接口線上化,包括面向客戶的渠道線上化、展業移動化等,并結合場景進行精細化營銷;中臺方面,推動產品、合作伙伴及同業機構的業務流程線上化,加強對前臺的支持力度;后臺方面,推動風險管控及審核流程的線上化,探索遠程辦公新模式。
3、金融科技持續投入,反哺銀行發展動力
銀行對金融科技的重視程度持續提升,并在技術引進和金融科技人才引進兩方面持續投入,并利用金融科技提高發展力,進而重構銀行的服務模式和商業模式,助力銀行線上線下聯動運營,增強核心競爭力。
二、銀行線上理財漸成趨勢,子公司網絡直播“帶貨忙”
線上模式的積極發展帶動銀行理財客戶服務渠道及服務場景加速向線上遷移,主要體現在獲客、營銷和風險測評三個方面。
線上宣傳擴大獲客范圍,提高客戶認可度。疫情期間,各大銀行順應互聯網發展趨勢與客戶投資需求,通過企業號、直播、短視頻等線上新模式進行獲客,開展投資者教育,介紹銀行業務、提供投資理財建議、發布最新優惠活動等。線上獲客渠道的開辟,不僅可以減少疫情影響下的客戶流失率,還可以擴大客戶覆蓋范圍,進行知識宣傳,培養客戶粘性,提升客戶認可度和品牌認知度。
線上理財漸成趨勢,子公司網絡直播“帶貨忙”。疫情期間,“云零售”如火如荼,銀行理財產品非實體的形式也讓線上線下銷售幾乎沒有壁壘,銀行通過線上投顧和智能投顧服務客戶,培養客戶線上購買理財產品的習慣。《商業銀行理財子公司業務管理辦法》根據募集方式的不同,將理財產品分為公募理財和私募理財,其中公募理財可以在渠道公開直播。但相關文件也明確要求,銀行理財、公募基金等產品不得宣傳理財產品預期收益率,只能提供信息,不得承諾保本保收益。理財子公司通過自有平臺或第三方平臺直播進行產品宣傳,一方面拓寬了銷售渠道,另一方面通過大數據分析進行客戶分層與引流、申贖預測,提升客戶投資體驗。如7月22日,中信銀行(601998,股吧)全資子公司——信銀理財,通過線上直播方式舉辦了產品發布儀式,推出了“新華500指數型產品”“睿贏定增”“家族信托·尊享傳承系列”等新產品。但目前理財子公司直播賣理財大多借助第三方平臺,難以形成自有流量池;而且尚未形成購入、結算、支付的閉環服務,未來尚需嘗試更多合作方式和發展可能。
線上風險測評的放開為理財線上發展提供助力。疫情期間銀行線下網點受到限制,銀行理財子公司紛紛放開首次購買理財必須到網點進行風險測評的要求,支持客戶線上風險評估。實際上,《商業銀行理財子公司管理辦法》明確提出,投資者首次在理財子公司購買理財產品時,可以通過電子渠道做風險承受能力評估。這為商業銀行理財子公司開展線上理財業務和線上測評提供了法律依據。
三、線上模式重塑銀行理財競爭格局
線上模式的大力推廣為銀行理財開辟了新的戰場,將重塑銀行理財競爭格局。根據普益標準數據,一季度疫情影響下,369家銀行共發行25592只理財產品,同比減少27.57%;二季度隨著復產復工的有序進行,360家銀行共發行30201只理財產品,環比增長18.01%。但隨著互聯網金融的沖擊,用戶行為習慣、消費模式的改變,線上模式將進一步提高了銀行業務離柜率,線下業務線上化將是大勢所趨。能夠抓住線上機遇,進行流量獲客,擁抱金融科技,以此提升投資效率、降低風險并減少運營成本的銀行將脫穎而出,有能力且布局較早的銀行將會贏得先機,中小銀行分化會進一步加劇,銀行理財行業集中度將進一步提升。
此外,傳統商業銀行受監管限制較多,理財子公司牌照更具優勢,預測未來會有更多理財子公司設立并加入競爭。
本文首發于微信公眾號:普益標準。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