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2019中國銀行業理財市場報告發布:凈值型產品募資超50萬億
7月16日,銀行業理財登記托管中心與中國銀行業協會聯合發布《中國銀行業理財市場報告(2019年)》(以下簡稱《年報》)。該年報以理財登記系統的大數據為基礎,全面反映了銀行業理財市場的運行情況。
年報顯示,2019年末,非保本理財產品4.73萬只,存續余額23.40萬億元,同比增長6.15%。與此同時,凈值型理財產品發行力度不斷加大。2019年,凈值型產品累計募集資金50.96萬億元,同比增幅67.49%。2019年末,凈值型產品存續余額10.13萬億元,同比增加4.12萬億元,增長68.61%。
在產品的募集形式上,2019年末,公募理財產品存續余額22.33萬億元,占全部理財產品存續余額的95.43%。
值得注意的是,理財子公司初具規模。2019年末,共有17家理財子公司或理財公司獲批籌建,其中10家開業。5家國有大型銀行下設的理財子公司發行了理財產品,余額合計0.8萬億元,均為凈值型產品。
在監管政策的引導下,同業理財規模與占比持續“雙降”。2019年末,同業理財余額0.84萬億元,同比減少0.38萬億元,降幅為31%。占理財產品余額的3.59%,同比下降1.67個百分點,較2017年初的高點23%下降逾19個百分點,有效降低了銀行同業間的風險傳遞。
產品期限方面,2019年新發行封閉式理財產品加權平均期限為186天,同比增加約25天,期限在3個月(含)以下累計募集資金2.43萬億元,同比下降53.36%。隨著理財產品平均期限的增加,理財產品的流動性風險進一步下降。
此外,新發行理財產品以中低風險產品為主。2019年,風險等級為“二級(中低)”及以下的理財產品募集資金總量為94.86萬億元,占比85.02%。
在理財投向方面,債券等標準化資產是理財資金配置的主要資產。2019年末,固定收益類理財產品存續余額為18.27萬億元,占全部非保本理財產品存續余額的78.06%。從穿透后來看,理財資金投向存款、債券(含同業存單,下同)及貨幣市場工具的余額占全部投資余額的71.75% 。其中,債券資產占理財產品投資余額的59.72%。
銀行業理財登記托管中心副總裁管圣義認為,如果說2018年,“資管新規”“理財新規”落地的當年是理財凈值化觀念轉變的一年,則2019年就是銀行理財轉型發展實施落地的十分重要的一年,銀行理財轉型取得了積極進展。
管圣義表示,本次年報發布中提到的幾個“70%”的數據可以說明取得的成果,比如,銀行理財凈值型產品余額增幅70%左右,開放式產品存續余額占比為70%左右,風險等級為二級(中低)類的產品募集總量占比70%左右,同業理財降幅70%,固定收益類理財產品存續余額占全部理財存續余額的70%左右,國有大行和全國性股份制銀行理財規模占市場總規模的70%以上,理財資金投向實體經濟比重在70%左右。
在管圣義看來,從以上理財產品端和投資端轉型的幾個“70%”的數據特點,可以看出,這些特點都是理財凈值化轉型的基本要求。根據“資管新規”“理財新規”的要求,理財凈值化轉型首先是產品端轉型,就是要產品凈值化,不得再發行預期收益率型產品,同時投資端要投向標準化資產為主,子公司運作為主。
銀行業理財登記托管中心登記部副主任張錦認為,資管新規發布之初,投資者教育是各銀行公認最棘手的問題之一。在不懈的努力下,原本隨處可見的“預期收益率”“保本保收益”等宣傳字眼已經逐漸消失,取而代之變成了“理財非存款、產品有風險、投資須謹慎”的醒目提醒。原本看不透的理財“黑匣子”開始定期公布凈值走勢、定期披露產品信息,理財產品投資者看的更清楚、心里更有數了。這樣一來,大家告別了簡單追逐預期收益率的投資方式,而是結合自身的風險承受能力與產品風險等級等做出科學合理的投資判斷和選擇。
據張錦介紹,全國銀行業理財信息登記系統(以下簡稱理財登記系統)作為《年報》數據的主要來源,自2013年正式上線運行,七年來始終跟隨監管政策、市場需求最新動向持續完善。2019年,為落實資管新規等政策要求,理財登記系統再次升級,有力支持了公募/私募理財產品的發行以及理財子公司的業務開展。截至目前,理財登記系統已實現與全國800余家銀行業金融機構、銀保監會10個部門和36家銀保監局的專線聯網,實現了理財產品統一編碼和中國理財網集中查詢,切實做到產品有碼、公開可查,有效預防“飛單”和“虛假理財”;實現了理財產品從申報到終止的生命周期全流程登記以及產品信息、底層資產信息的穿透式登記,滿足監管部門實時、動態、穿透管理要求。
(作者:李玉敏 編輯:曾芳)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