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fn id="yec2q"><blockquote id="yec2q"></blockquote></dfn>
<strike id="yec2q"></strike>
  • <samp id="yec2q"><tfoot id="yec2q"></tfoot></samp>
    <kbd id="yec2q"></kbd> <ul id="yec2q"><tbody id="yec2q"></tbody></ul>
  • <ul id="yec2q"><center id="yec2q"></center></ul>
    <ul id="yec2q"></ul><th id="yec2q"></th>

    關于「數字銀行」,也許還不知道的8件事

    2020-07-15 08:16:41 投資者網  

    《投資者網》蘇昊

    01

    “數字銀行”一詞迄今有兩種釋義,它們將殊途同歸

    作為名詞概念,“數字銀行”屬于耳熟的金融新知,囫圇著理解,大概也能說個七七八八。但嚴謹而論,在業內的不同細分議題中,它的所指,并未在使用者間達成一致。

    它還時常與相鄰概念互動,諸如智慧銀行、開放銀行、AI銀行、虛擬銀行、場景銀行、新零售銀行、互聯網銀行、直銷銀行……,等等;可以預見,在相當長的一段未來,它們還將混雜著,在各種語境被不加注釋,不明覺厲地講述。這些概念之間還要彼此競爭,隨行業發展與媒體傳播的聲量而浮沉。

    數字銀行是什么呢。

    第一種釋義,從傳統銀行業的數字化轉型中來。

    論業務實質,較早出現于歐美各國的Digital Bank,與我們常說的互聯網銀行相近,主要指從線下到線上的渠道變革。而在國內,傳統銀行一般會將自身業務的互聯網形態稱為直銷銀行;與之相對,狹義的互聯網銀行,則多指純互聯網化運營的民營銀行。它們都可以被認為是數字銀行的前身或初級形態。

    金融評論家Chris Skinner出版于2014年的著作Digital Bank一書主張:傳統銀行與數字銀行的分界點在于,是仍依賴實體分行網點為根基,還是以數字網絡為核心。Chris Skinner繼而解讀:未來的銀行,將以數字邏輯統合業務,從貨幣的交易處理中心,蛻變為數據資源的保險箱和客戶服務中心。

    時隔五年,這一論斷沒有過時,但其指向的格局已擴大,細節更清晰,內涵日益豐富,參與者的成長路徑百花齊放。有的銀行最想優化流程和運營效率,有的想要拓展場景、突破獲客瓶頸,有的想改善單調的業務種類,也有的是受迫于競爭態勢,不得不跟進對手……

    由此意義上說,銀行業的數字化進程是不平衡、不均勻的漸變,定義的澄清自然也如此。我們掰扯定義,不為定義本身,而是著眼消費者認知和習慣的演進,若后者一旦完成,即意味著前沿概念已成為大眾信念。

    第二種釋義,隨數字貨幣的崛起而生。

    比特幣問世時所舉的旗幟是要顛覆銀行,且強調“如果你想攻擊100萬個比特幣賬戶,就必須入侵100萬臺電腦。”不過,說來奇怪,數年之后,專門滿足數字貨幣資產安全需求的“存幣服務”還是誕生了,主流方式分三類:安全性存疑的交易所存幣、依然中心化的數字錢包、依靠離線硬件的冷錢包。它們各有各的問題,線上交易所有過被盜記錄,數字錢包項目有像P2P一樣跑路的,冷錢包怕物理損毀也怕小偷。

    以長時間尺度看,比特幣、Libra等虛擬加密貨幣與主權貨幣的博弈才剛剛開始。如你所知,不論唱衰或追捧,至少截至目前,比特幣實質上還只是一種價格表現暴烈的資產,而不是真正的貨幣。

    今年4月,中國人民銀行數字貨幣研究所承認“數字人民幣體系(DC/EP,Digital Currency /Electronic Payment)正在測試”;7月,傳出將在出行場景中創新應用的消息。官方披露的口徑是:正在穩妥推進,在堅持雙層運營、M0替代、可控匿名的前提下,基本完成頂層設計、標準制定、功能研發、聯調測試等工作。

    法定數字貨幣,是數字化的法幣,與紙幣1:1兌換,由國家信用背書,有無限法償性,可在離線環境里照常支付。國際清算中心(BIS)等權威組織在2018年、2019年連續對全球60余家央行進行問卷調查,70%的受訪央行表示“正在推進”或“將要開展”法定數字貨幣的研究。

    流行多年的Digital Currency一詞已不再默認指向比特幣,甚至Q幣了。

    接下來的問題是,有能力為數字貨幣資產提供絕對安全的服務的機構——數字貨幣銀行,何時會出現,以及這種銀行何時能夠支持、容納所有類型數字貨幣的存儲與支付。

    來整理一下:當現在有人談論數字銀行,他大概率是在談論銀行業務內在邏輯、組織結構、流程形態的數字化,小概率是在說,銀行業會漸因純數字資產的壯大而產生新的演化。隨著歷史不斷向前,這兩種語境終將交匯。

    02

    數字銀行需要的金融科技是:既敏銳,又穩健

    數字銀行的競爭,是前沿科技驅動的客戶體驗之爭。麥肯錫2015年時的觀點認為,“純數字銀行”要具備三個特征:(1)業務功能幾乎全部在線;(2)與社交數字媒體融合,業務融入客戶的生活方式;(3)可以智能洞見客戶的金融需求。

    到2019年,領跑者們初步完成了前兩項。IDC針對中國區域性銀行的一項調研顯示,在創新性技術研發支出方面,占據前三項的是大數據、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占比合計57.3%;列四至六位的是人工智能、安全、區塊鏈,占比合計28.3%。不難預見,針對前三者的投入將隨技術成熟而放緩,后三者正在加速。

    有一件事其實是數字銀行發展的小號里程碑。按舊的合規要求,不少業務必須勞煩客戶肉身駕臨分行,現場驗明正身;近兩年,很多銀行已允許客戶在線提交電子版身份證件、有效單據和申請文件,再配合權威數據庫與人臉識別技術完成有效的身份驗證。且不論銀行這端的整體成本優化,在客戶那頭,這是超90%的時間成本節約。

    這件小事中有兩個重點。一則是,我們在接受這一變化時并沒覺得有多突兀、重大,蓋因你已在其他互聯網服務中見識了類似技術流程,先一步脫敏。二則真正值得微微驚嘆,一向保守謹慎的銀行,在風控維度批準了應用新技術,這說明什么呢?說明非物理、純數字的風控節點,已經在可靠性和效率上超越了舊形態;說明其解決方案比人工操作失誤率更低,比肉眼更能識別偽造文件,比舊系統更能打擊金融犯罪,更易監管。

    綜合金融市場高度移動互聯化,據說即將物聯網化,數字銀行和對手拼場景、拼科技,縱然不落后,也無優勢可言。

    數字銀行的最大優勢仍將是信任感。或者說,傳統銀行毫無理由擱置這一由歷史積淀而來的巨大本質優勢——它深植于消費者心智。涉及的客戶資產量級越高,這優勢越明顯。所以,前沿金融科技必須無損信任,且充分釋放它的勢能。而新興互聯網銀行則寄希望于依靠科技縮短信任感和金融品牌信譽的積累周期。

    銀行業如今的共識是,他們需要兼顧敏捷與穩健的基礎技術架構。

    03

    但決定轉型者勝敗的將是組織結構變革

    想象一下:傳統銀行猶如根須布滿大地的樹狀筒形結構,開枝散葉,養分一層層流轉。數字銀行好似大腦硬核無限繁衍的神經網絡,無界無礙,信息以光速往返穿梭。

    坦言之,科技還沒偉大到能在一夕之間將前者改造為后者。

    說起組織文化,數字銀行非常看重的“數據資產化能力”,與行業現行的“數據驅動”文化根本不是同一種東西。對基層網點來說,數據驅動是KPI至上的考核動作。當總行啟動科技轉型時,分行支行網點一天也不曾從存貸業績和銷售理財產品的日常中停歇。

    IDC與京東數科在今年7月發布的《中國區域性銀行數字化轉型白皮書》顯示,超90%的受訪銀行已啟動數字化轉型,他們認為,所面臨最大挑戰前三位為:部門間溝通困難、權責不清(19%);技術人才匱乏,技術能力較弱(18%);數據基礎較差,整合存在難度(17.7%)。其中,組織與治理挑戰排在第一和第三。

    同時,在IDC定義的五大轉型維度中,32%的受訪銀行將“領導力與組織架構轉型”放在首要位置,22%將“運營模式轉型”列在首位,合計超過54%。(另外三個維度是技術革新轉型、渠道與全方位客戶體驗轉型、信息與數據治理轉型。)

    麥肯錫的報告《如何打造一家純數字銀行》,透露了其幫助國內某中型銀行組建數字銀行核心團隊的案例:從IT、產品、運營、營銷等部門抽調30人專職團隊至同一辦公室,且在法規、風控部門設立專門協調窗口定期溝通,同時,建立高決策權限的項目管理團隊和高層匯報制度。這種結構主動規避冗長的跨部門溝通,直接讓上述各職能的專業人才在一起工作,直接決定具體產品的技術規格,要么快速解決問題,要么將問題第一時間上交最高決策層。當然,美妙之處還在于,合規、風控人員盡早參與了產品開發,他們為進程提供推動力,而不是在后置把關環節成為“關隘”。

    也難怪那些“純血”數字銀行躊躇滿志,它們的組織結構天生扁平。

    依托銀行創立獨立于舊體系之外的網絡銀行,是過去五年多見的發展路徑,同時,還以互聯網巨頭發起或參股的方式嘗試注入新基因。你較熟知的可能有,中信銀行(601998,股吧)與百度發起的百信銀行,螞蟻金服參股的浙江網商銀行,騰訊參股的前海微眾銀行,小米與新希望參股的四川新網銀行……

    長期而言,數字化作為一種企業轉型戰略,實質上是從遲緩型向敏捷型的組織轉化。若競爭者的資金與技術能力相仿,則誰先建成組織文化的新常態,誰就會勝利。身處龐大復雜的市場現實,戰略實施路線也會繁復而充滿變數,海量的統籌協調與業務迭代工作正撲面而來。

    04

    新冠疫情加速了數字銀行進化

    早于數字銀行,有一項持續良久、未盡全功的大挑戰,名為零售銀行。病毒奇襲人類之前,宏觀經濟放緩,利率與不良率帶來雙重擠壓,成本與風險控制難度提高,發展零售業務確保增長動力是銀行業優先級最高的事項。而零售的前提是有效觸達客戶。

    新冠降臨之后,客戶行為朝著遠離物理網點的方向驟然加速轉變。肉眼可見的,移動端客戶在線時長暴漲,使用場景豐富,數字營銷用武之地大增。零售銀行必須通過數字化手段進行存量客戶的個性化深度經營。2020年上半年,此前數字化轉型進度條占優的銀行,提早收獲了紅利。標普全球預計,疫情會促使傳統銀行的數字化業務擴大,讓它們具備超越新晉數字銀行業者的優勢。

    更宏觀者,高頻黑天鵝帶來關于不確定性的震撼教育,也迫使大量管理者重新審視自家銀行的應變能力。

    05

    中國的金融科技發展暫時領先全球

    中國在金融科技領域取得了全球領先,這一點無論是在業界各方觀點,還是在實際的市場活動應用中,都沒有疑問。如果要問這種領先是如何獲得的,因素大致有二。

    首先是投資的活躍。英國金融科技公司協會2016年發布的風險投資報告顯示,當時在金融科技領域投資額度最高的國家是中國、美國和英國。這個態勢在隨后數年中繼續穩固加強。

    第二個因素更為關鍵:中國有微信、支付寶這種超級App。畢馬威的報告《未來已來 重塑銀行業體驗》認為,無時無地不占用“屏幕時間”的超級App帶來了超級顛覆,新型科技巨頭侵占了傳統金融服務的領地。對西方世界的居民來說,超級App只是傳說,而中國人早習慣用兩個App搞定幾乎一切。

    一方面,這對傳統銀行業造成真實的威脅。超級App實質上已提供一系列基礎銀行服務、儲蓄和投資產品,有著使銀行從其客戶中“脫媒”的破壞力,有可能使其降格至僅執行受監管活動的位置。這一點成功地倒逼了傳統銀行加速加碼相關投入。

    另一方面,資金與人才占優的中國企業完成了大量前瞻性的基礎研發,帶動了金融市場的科技進步。金融科技六件事,ABCDMI,即人工智能、區塊鏈、云計算、大數據、移動互聯、互聯網,均已得到廣泛應用,而且越用越強。

    去年12月,畢馬威亞太區金融業主管合伙人李世民在一次會議上稱,中國金融科技發展水平在全球具有領先地位,但各國正在奮起直追。在前述報告中,畢馬威直接建議西方各國認真考慮創造自己的超級App。其預測,在印尼、菲律賓、馬來西亞等亞洲新興市場,將很快出現類似微信、支付寶的巨頭,西方世界的速度要慢一些,但與東方的時差正在縮短。

    例如,美國市場誕生了數字銀行的另一種形態,Neobank。Neobank沒有銀行牌照,專注為中小規模的傳統銀行打開移動互聯市場,但作為傳統銀行的技術提供商直接提供服務,銀行為其代管用戶賬戶。美國數字銀行較知名者還有Moven、Simple、Go Bank等。

    06

    亞太地區已發N張數字銀行牌照

    數字銀行牌照(Digital banking licence),又稱虛擬銀行牌照,是亞洲地區的發明創造。

    2017年,韓國金委會發了兩張,前一次發牌還要追溯到上世紀90年代;這兩張牌照全部發給了互聯網銀行,一家是韓國電信領銜發起的K-Bank,一家是通信軟件公司Kabao Talk發起的Kakao Bank。基于韓國的利率市場化,這兩家新銀行提供高于傳統銀行的存款利息,藉此迅速成長。

    2018年8月10日,“羅森銀行”成立,先憑著1.4萬家便利店內的ATM加強金融服務,再重點展望無現金支付在日本的爆發式增長。日本金融廳很喜歡給便利店這樣的流通行業發銀行牌照,在羅森之前,還發給了7-11和永旺。

    今年1月,馬來西亞中央銀行宣布將向在該國開展傳統,或伊斯蘭銀行業務的合格申請人頒發多達5張數字銀行牌照,聲明“旨在使技術創新融入金融部門。希望采取一種平衡的方法,以確保具有強大價值主張的數字銀行的準入,同時確保金融系統的穩定性。”

    論亞洲聲勢最盛的,還要數中國香港地區的虛擬銀行牌照,和新加坡的數字銀行牌照。

    香港金融管理局在2017年提出智慧銀行(Smart Banking)七大發展措施,其中涉及籌備虛擬銀行的發展綱要;2018年5月,正式發布虛擬銀行認可指引,并開放申請。這份指引對申請者有三個要求:最低3億港元資本金,必須有實力強大的母公司支撐,申請時即提交市場退出計劃。

    迄今,香港金管局一共發放了八張虛擬銀行牌照,包括2019年3月批復的Livi VB Limited(中銀香港)、SC Digital Solutions(渣打香港)、眾安虛擬金融,當年4月批復的WeLab Digital Limited(WDL),以及5月批復的螞蟻商家服務、貽豐、洞見金融和平安壹賬通。

    在這八張牌照中,七家背后是中國大陸互聯網或金融企業,分別是騰訊、螞蟻金服、平安、京東、小米、眾安、攜程等。經由香港,他們將獲得在亞太地區開疆拓土的機會。

    申請結果尚未公布的新加坡戰況更烈。

    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AS)在2020年1月的公告稱,在申請當地數字銀行牌照的21家中,有14家滿足申請條件,將經評估后發放最多五張牌照,又分為最多兩張digital full bank(全面數字銀行)牌照,和三張digital wholesale bank(批發數字銀行)牌照。

    MAS設定的條件也很嚴格digital full bank須在運營后三至五年內達到至少15億元的繳足資本。所有數字銀行都須有五年內“邁向盈利道路”的可行方案。申請者須有明確的商業價值主張,其增長前景能為新加坡金融中心帶來工作機會、勞動技能發展等等其他貢獻。

    而在14家候選者里,有5家申請digital full bank,9家申請(digital wholesale bank)申請方,都是大約三選一的競爭態勢。如你所料,這些申請方中依然不乏中國企業。字節跳動、螞蟻金服、騰訊、小米都在其中,還出現了國資背景的啟迪控股旗下的“啟迪區塊鏈科技”。

    原本結果應在今年6月出爐。受疫情等因素影響,MAS在4月宣布延長評估周期,延遲到下半年發放牌照。

    若稍加剖析:東南亞被認為是未來數年智能手機用戶增長最大最快的地區,嵌入式的數字金融服務也會隨之成長;新加坡是東南亞金融科技發展重鎮,又是中國的重要貿易伙伴;所以,中國數字銀行無論是想要拓展海外客群,還是想做對外科技輸出,這張牌照都是志在必得。

    07

    數字銀行業會衍生許多投資機會

    金融科技提升理財者的體驗,業績成長的數字銀行業也會增加投資者的選項。

    前文未曾詳述的是,銀行中的上市公司,以國有大行和股份制銀行為首,也包括城商行之中的佼佼者,目前是數字銀行領跑者。招商銀行(600036,股吧)與平安銀行(000001,股吧)分別在科技敏捷與智能化零售領域占先,工行建立了完備的金融科技組織架構以布局智慧銀行戰略。建、中、交、農行等也各有部署。

    如果秉持長期主義來考察上市銀行的投資價值,那么在數字金融科技方面的投入與成長預期,則是必須著重考察的維度。以平安為例:依托平安集團的核心技術資源,平安銀行已經大規模應用人工智能、云計算、區塊鏈等技術。根據其財報顯示,至2019年末,平安銀行通過全面數字化經營實現零售業務人均營收同比增長17.7%,同時,全行科技人員數量增長逾34%,(含外包人員)達到7500人。

    在上市銀行旗下,還有眾多金融科技子公司遍地開花,其中有些會結出果實,值得及早關注。仍以平安為例,前述提及的平安金融壹賬通,提供涵蓋營銷獲客、風險管理、數據管理、智慧經營、云平臺等在內的全體系金融科技服務,截至2019年末,已擁有3707家客戶,包括國內6大國有行及12家股份制銀行、99%的城商行,以及海外14個國家和地區的47家機構客戶。去年12月13日,金融壹賬通在紐交所上市,今年以來股價表現杰出。

    如果相信數字銀行的未來,就沒有理由懷疑,這個產業鏈上會誕生一些杰出的公司。

    Wind“金融科技指數”今年以來上漲了31.98%(截至7月13日),該指數包含54只成分股,你可以從中找出與數字銀行最密切相關的概念股,具體方向諸如第三方支付技術、IT服務解決方案、IT運維、區塊鏈相關的密碼技術、PKI信息安全、純自主銀行核心系統等。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的報告認為,中國數字銀行產業僅設備投入/更新一項的市場規模已超千億元。

    今年6月舉行的陸家嘴(600663,股吧)論壇,釋放了資本市場改革開放向縱深推進的信號,讓我們很難不聯想到各種金融科技軟硬件服務需求的增長;科創板的建設也有望帶動投融資活躍度,提升行業的景氣。

    還不能忘記數字人民幣超預期的測試進展,它一旦落地,系統、終端、安全等領域的上市公司將持續從中受益。

    08

    開放銀行是數字銀行的另外一面

    要問誰是這兩年最靚的銀行概念,可能是“無感知銀行”?它強調銀行即服務,你看不見它,但它如影隨形陪你到天涯。聽起來固然又炫又玄,但“無感知”這修辭還有待推敲,無論如何,銀行服務是需要有感知的。

    定義較完整的新理念是“開放銀行”。數字銀行定義側重銀行技術本質與組織形態,開放銀行偏向對銀行商業模式與生態的定性。

    IT研究咨詢機構Gartner對開放銀行的定義是:一種平臺化商業模式,通過與商業生態系統共享數據、算法、交易、流程和其他業務功能,為生態內的客戶、員工、第三方開發者、金融科技公司、供應商和其他合作伙伴提供服務。

    國內的開放銀行嘗試已經起步。浦發銀行(600000,股吧)在2018年7月已經初建了API Bank無邊界開放銀行,例如,浦發API Bank可以嵌入至社區APP,支持業主直接在社區APP完成各種生活繳費,而無需在支付時切換到銀行的APP或網站,但照常享受到銀行在背后提供的支付、權益優惠、積分等金融服務。平安銀行開放銀行,截至2019年末已通過API、SDK、H5等方式接入客戶1072家。招商銀行、上海銀行等也都推出了基于API (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應用程序接口)的場景金融共享平臺。

    所謂銀行的開放分三個層級。第一層指服務場景無界,如上所述,這件事正在發生。

    道阻且長的是后兩層:開放賬戶信息,共享收益平臺。將話題回到傳統銀行的組織變革上—— 直至以信任為本的銀行業能夠完全解決系統與技術的潛在風險,熟練掌控且信任技術,銀行的生態開放才會脫離初級形態,抵達實質。

    開放銀行能讓數字銀行走得更遠,數字銀行的技術上限決定著開放銀行的疆域。未來銀行是一頭我們遠未摸清全貌的大象,數字與開放,是它身上最粗的兩條象腿。(思維財經出品)■

    參考資料:

    1,《決戰數字之巔——2019年全球數字銀行報告》,21世紀經濟研究院,微眾銀行。

    2,Digital Bank,Strategies to Launch or Become a Digital Bank. 2014, Chris Skinner。

    3,《全球央行的數字貨幣想象》,國際金融報。

    4,《面向2025年:全球銀行首席風險官面對的六大趨勢》,麥肯錫,Philipp H?rle。

    5,《如何打造一家純數字銀行》,麥肯錫,鐘惠馨/ Sonia Barquin/ 蔡建穎。

    6,《尋找零售銀行增長的二次曲線》,麥肯錫中國銀行業CEO季刊,202007。

    7,《中國區域性銀行數字化轉型白皮書》,202007,IDC。

    8,《中國版開放銀行布局:被金融科技公司倒逼的動力與壓力》,21世紀經濟報道,包慧。

    9,《央行數字貨幣將如何影響銀行 IT 板塊》,202004,興業證券(601377,股吧)。

    10,《數字經濟時代,科技漸成銀行核心驅動力》,202003,天風證券

    11,The Ultimate Guide to Data, AI, + Personalized Financial Automation.By financialbrand.com

    12,《未來已來 重塑銀行業體驗》,202001,畢馬威國際。

    (責任編輯:季麗亞 HN003)
    看全文
    寫評論已有條評論跟帖用戶自律公約
    提 交還可輸入500

    最新評論

    查看剩下100條評論

    熱門閱讀

      和訊特稿

        推薦閱讀

          和訊熱銷金融證券產品

          2020国产精品永久在线| 国产精品乱码一区二区三区 | 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无码| 国产精品色内内在线播放| 亚洲av午夜成人片精品电影| 国产cosplay精品视频| 久久99久久精品视频| 久久996热精品xxxx| 国产精品久久久尹人香蕉| 亚洲精品国产日韩| 99在线观看精品| 国产亚洲精品资源在线26u| 天天爽夜夜爽8888视频精品| 久久99国产精品久久99小说| 99re6这里只有精品| 国产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电影| 亚洲国产主播精品极品网红| 日韩精品高清自在线| 国产精品亚洲综合久久| 久久66热人妻偷产精品9| 国产精品免费大片|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影视麻豆| 国产亚洲福利精品一区二区| 另类ts人妖精品影院| 亚洲精品欧美综合四区| 国产精品一久久香蕉产线看| 久久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无码| 久久国产精品61947| 精品久久香蕉国产线看观看亚洲| 国产在线观看一区精品| 精品视频在线观看你懂的一区 | 国产精品永久免费视频| 午夜精品久久久久9999高清| 国产女人乱人伦精品一区二区| 卡一卡2卡3卡精品网站| 国产精品秘入口18禁麻豆免会员| 中文无码精品A∨在线观看不卡| 99在线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在线日产精品一区| 国产精品视频白浆合集| 国产精品午夜剧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