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科技發展早期,中小銀行自身技術薄弱,需要外部科技公司提供服務。銀行通常將信息科技建設與運營相關的工程全部外包給信息科技公司設計與管理,與科技公司互利共贏。
在合作過程中,銀行作為老牌金融機構,對于任何一家金融科技公司來說都算是一個“巨無霸”客戶。而且隨著科技發展,銀行對信息科技投入越來越大,一家科技公司接下銀行的訂單意味著將有上千萬甚至上億元的營收入賬,這給銀行具有決定權的領導創造了權力尋租條件。
7月10日,裁判文書網披露了一份行賄案判決書,揭露了早期金融科技市場中科技公司與銀行領導間的利益交換。
案件發生在2011年,涉案企業為北京一家信息技術公司。判決書顯示,當年這家信息科技公司與某城商行簽訂了總標的額為5.62億元的《信息科技委托建設與運營服務合同書》,在簽訂和實施該合同期間,科技公司董事長李某多次向城商行董事長楊某行賄。
據判決書披露,這家信息技術公司的董事長行賄楊某價值人民幣964.1萬元的財物,其中物品包括兩部“豪雅”手機、一副眼鏡、一臺徠卡S2相機、三個鏡頭和一個閃光燈。
上述物品的價值僅為64萬元,李某送給楊某的大部分財物還是現金與股權。判決書顯示,2011年12月,李某將公司賬下300萬元通過轉賬后提取現金,并按照楊某的安排將錢交給楊某之子;2011年底,李某按照楊某的安排出資1500萬元注冊成立了一家投資公司,并在楊某授意下將該公司40%的股份送給實際為楊某控制的兩人代持。
在送出大量的財物之后,李某也得到了相應的回報。
判決書披露,2011年12月7日,該城商行就給科技公司4000萬元的預付款。而且在合同履行過程中,李某的信息科技公司未能如期完成承攬的項目,在該城商行有人反對給李某支付工程款時,楊某出面要求必須付款,
利益交換隨著城商行董事長楊某被調查浮出水面,隨后李某也被公安機關逮捕。2019年12月31日,法院以李某犯單位行賄罪,判處有期徒刑2年,緩刑2年,并對該信息技術公司罰款320萬元。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