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科院金融所研究員 楊濤
7月7日,央行聯合銀保監會在京召開金融支持穩企業保就業工作座談會,會議要求,要著力提升小微金融服務能力,并加強金融科技運用。可以看到,近年來,尤其在疫情影響下,金融科技引領的非接觸式金融服務,已經成為數字化時代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重要著力點。
根據近期央行課題組的一份研究報告,通過比較OECD《小微企業融資2020》的調查數據,發現我國小微金融的某些特點。例如,我國中小企業貸款占比在全球處于較高水平,不良率相對來說處于低位;貸款利率與美國接近,比其他發展中國家要低得多。這些研究結論,實際上可以引起諸多反思。一方面,目前我國中小微企業融資的問題并未徹底解決;另一方面,隨著中小微企業信貸規模迅速上升,究竟如何認識和把握融資難?
事實上,我們可以做幾個簡單判斷。一是需進一步明確小微金融發展的目標次序。給小微企業貸款支持不是最終目的,歸根結底的政策目標,是希望小微企業活下來還是生存得更好?是重點解決就業、服務技術進步還是產業鏈重建?不同優先次序會導致不同的政策重點與發展路徑。二是當前小微金融發展中的矛盾,或許已經逐漸從供給方轉向了需求方。三是支持小微企業真正練好發展“內功”,才是政策著力的根本,否則,即便讓中小微企業再加更多杠桿,可能也無法解決其持續發展的難題。四是需要不斷完善小微企業健康發展的土壤與環境要素。五是需關注金融之外的其他影響因素,包括稅費、營商環境、行業生態等。
在此基礎上,我們可以更加具體地思考,金融科技能否在這些方面緩解矛盾?
首先,在供給層面,雖然我們認為中小微企業信貸規模已經不低了,但從供給面來說,還可做很多優化,比如推動機構數字化與產品線上化,降低成本并提高效率,使得傳統金融機構也能把中小微金融服務領域作為新的藍海。再如,可以利用新技術加上直接融資,來努力優化金融服務結構。還有,可以使金融科技充分運用到中小企業政策性金融的創新探索中。
其次,在需求層面,可以充分利用新技術給小微企業進行數字化賦能。小微企業所需要的金融服務不僅僅是融資,而且有大量支付結算、信息管理、內部管理優化、內部機制改善等。除了提供資金之外,金融機構和金融科技企業可以發揮自己的比較優勢,協助小微企業提升管理能力、人才能力,以及對產業和市場的把握能力。這樣才能使其獲得資金后,真正有效用于提升自身生產效率并實現可持續運營。
再次,是小微金融的環境優化。例如,包括保險、擔保等在內,小微金融業務面臨的綜合風險管理保障機制需要進一步優化,征信體系仍需健全,對此,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在其中大有可為。還有服務中介與標準建設,如在無形資產、單據票據抵質押融資發展中,都需要第三方對相關要素進行標準化、進行信用評估和評價,這些都是金融科技完全可以參與的。甚至可探索利用新技術,建立某種激勵相容的算法機制,使金融機構、各級政府、中小微企業、產業鏈大中型企業,都能夠在其中獲得共贏的發展模式與方向。
最后,在其他很多方面,也可以利用新技術解決很多難題,改善營商環境,降低企業運營成本。例如,目前中小微企業在整個產業鏈中處于相對弱勢地位,這體現在大量中小微企業困在應收賬款問題上,包括賬期太長、難以回收等。其中,有的是因為中小企業的交易對手太強勢,甚至處于壟斷地位;有的可能是行業和市場特點,使得賬期太長。對此,完全可以考慮用新技術匹配相應制度來加以緩解。一是可以借鑒美國經驗,制定《準時付款法》來約束應收賬款拖欠;二是運用前沿技術模式,進行信息登記和技術規則約束。同時,運用科技手段也能使小微企業更有效地進行財務管理和現金流管理,運轉更加順暢,自然對融資的需求就會下降。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