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化轉型正在推動區域性銀行業務增長,但其間難點也不少。
7月7日,京東數科與第三方市場研究機構IDC共同發布的《中國區域性銀行數字化轉型白皮書》顯示,調研中有超九成的區域性銀行已經啟動數字化轉型工作,更是有20%以上的銀行是希望借助政策鼓勵,以科技實現彎道超車。而內在的業務經營創新需求、外部客戶群體與需求的變化,也是驅動區域性銀行數字化轉型的重要驅動力。
數字化合作推動業務較快增長
根據白皮書,區域性銀行需要選擇差異化的發展路徑:城商行應“小步快跑”,積極嘗試創新應用,向平臺化、生態化方向轉變,發展移動端戰略;農商行可從線上渠道建設、產品創新等開始,積極嘗試。
然而,區域性銀行是否具有可持續投入的能力?京東數科技術產品部金融云業務總經理卞海軍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其實,一些區域性銀行在數字化方面已經進行投入,并在持續加大投入。這些區域性銀行在場景、渠道數字化等領域的合作可以給業務帶來較快增長,也會推動它整個數字化持續的投入�!�
卞海軍坦言,“部分區域性銀行受技術、人才、資金等條件的約束,確實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睘榇�,京東數科在合作推進中,首先會以移動和數據中臺為切入點,依托彈性供給和靈活調動、動態計量的金融云幫助銀行搭建數據中臺、業務中臺和技術中臺,提升整個產品的數字化和智能化。京東數科不僅幫助它們將中臺搭建起來,還會基于對業務的理解,提供技術+業務的一整套解決方案�!�
白皮書將區域性銀行的數字化轉型劃分為領導力與組織架構轉型、技術革新轉型、運營模式轉型、渠道與全方位客戶體驗轉型、信息與數據治理轉型這五個方面。而不同體量和基因的銀行在推進數字化轉型的過程中,所面臨的挑戰各有差異。
相比于國有大行和股份制銀行,區域性銀行普遍存在的短板在于轉型戰略目標不夠清晰,科技投入及人才儲備相對較弱,場景連接不夠豐富,產品迭代速度較慢等;而其優勢則在于決策鏈條相對較短、業務歷史包袱較小等。
IDC金融行業研究組高級分析師任辰羽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我們在研究銀行數字化轉型的時候,通常會將國有銀行、股份制銀行和區域性銀行區分來看。因為它們的基因、起點和能力都不在同一個層級上,目前大型銀行的數字化轉型更具前瞻性,或者具有一定引導性,不管是在技術的應用探索上,還是創新場景的應用實踐上,整體上都是領先于區域性銀行的。”
任辰羽續稱,“比較領先的大型銀行正在進入下沉市場當中,區域性銀行不可避免地會面臨一定競爭壓力,但是區域性銀行的優勢在于它的本地化能力,因為它們長期立足于本地,對于自己所屬區域之內的零售客戶、企業客戶都更加了解,也更加懂得客戶的需求和痛點,所以在本地的客戶基礎較好,客戶認可度較高,所以區域性銀行進行數字化轉型可能不像大型銀行一樣去大而全地轉型,而是要小而美,依托本地優勢,確立自身的特色業務和場景,服務區域經濟�!�
數字化轉型成效消費者說了算
白皮書顯示,在區域性銀行數字化轉型面臨的挑戰中,前三位分別是部門間溝通困難、權責不清,或者缺乏技術人才和技術能力;數據基礎較差、整合存在難度。
相應的,區域性銀行對于數字化轉型最為看重的因素調研中,有約32%的受訪銀行最為看重領導力與組織架構轉型。其次,關注技術革新與運營模式轉型的分別都占到約22%。
白皮書建議,在推進數字化轉型中,區域性銀行可以構建可視化、扁平化的組織架構,提升組織溝通的效率與精度,做到權責分明,才能增強企業內部、團隊之間的凝聚力,有效發揮組織及個體的真正價值,打破業務和科技部門的壁壘,持續提升組織協同的效能。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傳統的機房建設、服務器及網點終端設備采購、應用系統開發、日常運維等開支項外,區域性銀行IT投資正向更廣泛的信息科技建設領域延伸,尤其在大數據等新興技術領域的投入逐年增加。而大部分已上市城商行的IT創新性研發投入占IT總投入的比例超過15%,高于城商行整體平均水平。
某城商行信息科技部負責人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其在與外部科技服務商的合作,最為關注的是合作方的技術先進性與安全性�!拔覀兺瑫r還會關注解決方案的效果是否直觀可見,是否具備兼容性和靈活性、是否具備長期陪伴式服務能力等。從自身發展訴求及選型偏好出發,選擇采購整套方案或若干單個組件產品進行靈活配置,并通過高頻交流咨詢,建立健全自身科技能力�!�
區域性銀行數字化轉型的關鍵在于增加消費者的獲得感。對此,任辰羽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現階段,消費者能夠感受到部分探索型區域性銀行的數字化轉型效果,因為銀行數字化轉型的目標是實踐以客戶為中心的經營理念。對于區域性銀行亦是如此,只有讓消費者感受到它的服務體驗有所提升,才能夠幫助銀行更加有效地建立口碑,進而達到獲客的目標,所以部分探索型城商行在線下網點的智慧轉型、客戶運營管理方面都比較積極投入了一些數字化建設的資源和成本,也能夠產生一些較好的效果。”
(作者:李致鴻 編輯:李伊琳)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