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老理財并行給理財市場監管帶來不同規范,需要加快統一。
7月7日,中國財富管理50人論壇(CWM50)聯合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發布課題報告《中國資產管理業務監管研究》,其中建議將資產管理行業的過渡期再延長兩年,即延長至2022年底。同時建議把資管新規實施路徑的中間目標直接放在理財產品的壓縮上,而把復雜的資產處置留給各家銀行自行決策。
具體實施路徑上,上述報告稱,進一步細化和明確包括現金管理產品在內的各類新產品監管標準,將資管新規發布后發行的不符合監管標準的“新產品”還原至老產品,同時建議按延長后的過渡期重新明確壓降要求。建議2020年-2022年壓縮每年比例不低于30%,2022年底壓縮至零。
另外,報告建議,老產品投資管理、產品形態、信息披露均按照新規之前的方式運作,適用新規之前的監管規定;老產品在壓縮進度不低于上述最低監管要求的原則下,各行可根據自身的情況與監管部門協商,具體細節實行一行一策,但進度安排不得再突破統一的過渡期;監管部門應該加強對老產品壓降的進度管理,均衡分布壓力,對于未能達到進度的機構,及時采取懲罰措施予以校正。
建信理財子公司董事長、CWM50專業成員劉興華稱,建議盡快出臺2020年過渡期后的延伸政策。按照“總量控制、逐年壓降、一行一策”的原則,平穩有序推進存量理財產品整改,明確非標轉標、非標回表、非標承接等技術細節。新老理財并行給理財市場監管帶來不同規范,需要加快統一。理財公司承接老產品的節奏與過渡期安排需要在未來政策中進一步清晰化。
在多渠道處置老資產上,報告建議,銀行應當根據自身情況制定過渡期內的回表計劃。監管部門對于回表資產和相關銀行適當放寬考核指標和限制,鼓勵老資產應回盡回、盡回快回并在回表后按真實的資產質量計提準備。對于老資產回表后需要補充資本的,銀保監會和證監會優先審批永續債、次級債和再融資;銀行理財作為滾動投資投向重要基礎設施等 PPP項目的,可以轉為公募基金基礎設施基金的試點。同時允許銀行理財子公司等機構為私募證券的創制和發行提供投資銀行服務。
對于失去持續經營能力或者表外業務釀成重大風險的機構,報告提議,應當及時啟動風險處置程序,實現有序退出;對于主要是因流動性錯配的金融機構,可以予以流動性支持,幫助機構平穩過渡。
“另外,資管新規實行之后,社會融資將回歸銀行主體,信貸在社會融資中的占比將提高。從企業的負債結構來看,以債券為主的負債安排容易受發行人經營波動、市場環境變化、政策調控影響,造成融資持續性問題,逆周期調節能力不足。標準資產與非標資產的區分是流動性及信息透明度,可以通過完善信息披露、會計估值等方面的制度,搭建非標資產交易市場,開‘非標轉標’正門。非標資產可以與標準資產互為補充!眲⑴d華表示。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