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意安
疫情陰影尚未散去之際,網商銀行迎來了自己第一個五年計劃的收官。
6月30日,網商銀行披露信息稱:過去5年,網商銀行無接觸貸款累計服務過的小微經營者就超過2900萬,包括網店、路邊店、經營性農戶。
2015年,網商銀行成立之際,馬云曾親自為網商銀行制定了五年目標:利潤不重要,5年內服務小微企業的數量要達到1000萬家。眼下這張成績單馬云應該很高興——目標超額完成近3倍,網商已經妥妥成為全球服務小微企業最多的銀行,沒有之一。
網商銀行行長金曉龍透露,下一個五年,將繼續為小微企業減負,并將升級目標加大開放力度,網商銀行將新目標設定代號為“1234”:向1000萬供應鏈金融端小微企業,2000個涉農縣區開放,與金融機構共同攜手向小微群體發放3000億貸款的免息券,并為4000萬女性創業就業提供資金支持。
1
瓦解“不可能三角”
在小微金融領域,無論是監管還是金融機構都曾面臨過一個困局,就是小微金融“高滲透、低利率、低風險”的“不可能三角”。這曾經是傳統金融幾經嘗試顛撲不破的鐵三角。
一直以來,小微是一群被“高利”貸款挾持的人。自知難以取得銀行信任,小微企業們因而也自絕于銀行等正規金融體系,民間借貸反而成為其主要依賴的融資途徑。
而事實上,小微市場的“高利”,本質是由其成本決定的。從銀行們既往的經營經驗來看,“小微”天然與高成本、高壞賬掛鉤——覆蓋行業廣,經營狀況良莠不齊,數據缺失,征信空白,財務記賬紊亂,信息不透明,審核成本極高。小微貸款業務中,僅僅人力成本戶均就至少2000元,審核周期通常一個月。
網商銀行并非第一個將小微視作主戰場的銀行。
一直以來,地方城商行和農商行(包括農信社)都將小微作為自己的經營特色,但從經營模式來看,依然沒有走出抵押品、托關系甚至以存轉貸等傳統的模式套路。民生銀行(600016,股吧)可能是大中型銀行里第一家嘗試小微信用貸的。2008年,民生銀行就曾推出過“商貸通”,得到市場熱情反饋,風頭一時無兩,引來無數同業競相追隨。但就在所有人都以為找到了小微金融的正確打開方式之際,這種繁榮盛況戛然而止。2011年開始,四萬億刺激計劃下的過度信貸風險暴露,銀行們為小微設計的專屬風控模式“互保”制度,引發了風險的連鎖效應,大量中小微企業死傷一片,銀行亦被連累陷入壞賬泥沼,花了好幾年功夫才逐步恢復元氣。這場小微試水的大潰敗讓銀行們再度卻步。
倒閉潮、跑路潮歷歷在目,血雨腥風猶在眼前。2015年,網商銀行甫一開業就以小微金融為目標高舉高打,馬云放話要在5年內服務小微數量達到1000萬家,此言一出,市場一片嘩然。
然而,從“2900萬商戶,守信率98%”的這份成績單來看,雖然網商銀行被戲稱“傻子銀行”,馬云可不是傻子。
早在阿里金融的年代,馬云就清晰洞見了小微的生態密碼。作為中國經濟的毛細血管,作為國人就業最重要的承托底盤,小微企業的信用能力只是缺乏評估手段。傳統銀行沉淀的經營經驗不能形成一套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小微信用評判法則恰恰說明了突破路徑在別處。憑借生態建設和科技手段,過去五年時間,這個“不可能三角”已在慢慢消解。在中國1億小店的盤子里,一半小店已經有了網商銀行的額度,滲透度過半。
2
網商的道與術
不以利潤考核為先導,這網商銀行快速下沉的重要基礎。
從歷年財報來看,這一點確實是說到做到。即使已經經營到第五個年頭,網商銀行一年的利潤還不到工農中建這些大銀行一天的利潤。
馬云說不以利潤為先,可能有自己的情懷。坊間流傳很廣的故事是1992年,馬云創業為錢所困,為了貸款想盡一切辦法,甚至拿上家里的所有發票去找銀行,死活借不到3萬塊。這讓他耿耿于懷。
走過小微企業的路,深知小微企業的不易,這可能是馬云和網商銀行的初心。但事實上,在討論初心之前,更值得被討論的,是基因。無論是阿里還是螞蟻,長期的經營過程都在服務小微企業。
信任來源于了解。長期的生態建設下,網商銀行與小微企業之間,彼此有著天然的信任基礎。網商十分了解,小微企業決策流程較短,經營過程中對敏捷作戰的要求非常高,尋找資金往往是為了應急,一款“錢包式”的靈活貸款產品才能真正適配其需求。
“低息短貸”成為其打造差異化的一個策略。事實也證明了,這一產品體驗塑造得極為成功。網商貸的貸款過程中,零人工干預,無需理財存款支撐,支持隔日拆解,用幾天就交幾天利息,提前還款無需繳納額外。因為借款資金和周期十分靈活,小微商戶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進行借貸,實際繳納的利息金額也不會為企業經營造成負擔。
網商銀行公布的數據顯示,這些小微經營主體戶均貸款3.6萬,80%過去從未獲得銀行貸款。
當然,看似簡單的產品背后,需要一個成熟的生態進行支撐:大數據的長期沉淀和技術基建的完成。
核心系統層面,十年前就開始布局“去IOE”,2017年就完成了完全意義上的“去IOE”,網商銀行才能夠成為國內第一個架在云上的、零網點的互聯網銀行。
風控層面,淘寶、支付寶作為國民級應用沉淀了大量數據作為大數據風控的基礎。而從更多的風控細節來看,區塊鏈、衛星遙感、人工智能、云計算等先進技術的引入更為小微貸款下沉帶來了顛覆性的可能。
在普惠金融最難觸達的農村,地廣人稀,金融網點不足,衛星遙感識別成為最好的評判手段。通過網商銀行衛星遙感在手機地圖上描點,劃定自家的水稻田,衛星就能夠通過遙感圖像識別作物類型、生長情況,結合氣候、行業等情況,從而判定產量和價值,為農戶提供合理的授信。
區塊鏈技術為供應鏈貸款帶來了更強的背書手段,路歌借助網商銀行的技術將數據上傳到區塊鏈,訂單、軌跡流、資金流三方信息核對一致后,網商銀行就可以進行授信放款。區塊鏈技術引入后,路歌集團供應鏈貸款可獲得率提升約70%。
類似案例不勝枚舉。
網商銀行得以快速滲透下沉,更重要的是,在這條道路上,網商沒有敵人。
傳統銀行并沒有像最初預期的一樣成為網商銀行的勁敵,相反成為了重要合作伙伴。
2018年網商銀行技術成熟后,很快就踐行了開放策略,推出“凡星計劃”,向傳統銀行開放數據模型、流量、技術等多層次的服務,共同服務小微金融。
傳統銀行也有下沉小微的迫切需求,一方面監管對傳統銀行有兩增兩控的要求,另一方面,隨著經濟環境的變化,銀行們也在探索零售轉型,下沉小微成為無法逃避的課題。
網商銀行有技術、流量也有豐富的經驗積累,卻受限于資本金規模的限制,傳統銀行不乏低成本資金,卻需要靠譜的助貸合作方。雙方一拍即合,變成了優勢互補、共生共榮的同路人。到2019年,網商銀行的合作陣營中,金融機構已達400多家。
而值得欣慰的是,小微企業的守信程度也遠超想象。
相較于08、09年金融危機爆發時,美國小微企業貸款不良率攀升了3倍,韓國大漲了6倍;在過去幾個月的疫情中,中國小店的逾期表現只出現了短暫起伏。隨著復工復產,經濟秩序逐步修復,小店們提前還款總額從3月開始強勁反彈,比2月環比提升90%,迅速回到了疫情前的水平。整體來看,中國小店的守信率仍高達98%。少數商戶因疫情的影響無法準時還款,卻依然表現出很好的信用意識,90%逾期商戶在逾期30天內主動歸還了貸款。
疫情期間的表現證明中國小微企業值得被相信,也證明了中國金融科技的發展水平。
疫情之下,小微企業的韌性也在進一步展現。來自網商銀行的調研數據顯示,16.6%小微企業和個體經營者在疫后轉型線上化運營,12.8%使用了遠程辦公。直播、外賣、無接觸貸款等數字化手段,讓他們對于未來更有底氣。調研顯示,九成小店對接下來的經營有信心,超過半數的小店有擴大門面、增加預算或是穩步經營的打算。
原創|獨家|深度|
長按二維碼關注
有思想的
十字財經(cross_finance)
本文首發于微信公眾號:十字財經。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