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凡/文
位于沿海城市或外貿發達地區的銀行,特別須注意防范非法買賣外匯洗錢風險,官方早在1998年就通過國務院第247號令《非法金融機構和非法金融業務活動取締辦法》,明確未經人民銀行批準擅自從事外匯買賣的行為,都屬于非法金融業務活動,也被歸類為洗錢的上游犯罪。
以下三種情境是銀行可能面臨的非法買賣外匯洗錢風險,第一種是地下錢莊通過虛構貨物貿易進行非法買賣外匯。
2013年1月,義烏公安發現紹興人趙某利用離岸賬戶跨境轉移人民幣超過千億元,涉案賬號事務數據高達130多萬筆,交易對手也有14000多位,該案是典型的地下錢莊操作模式,趙某先在境內注冊50多家公司,然后也在香港注冊30多家公司,同時開立了500多個境內公司賬戶和370多個離岸NRA賬戶,這些公司都是標準的空殼公司,只用于非法買賣外匯,根本沒有實質經營活動,通過虛構的貨物貿易導出資金,資金流動特征和典型的洗錢行為特征相符,如資金快進快出、不留余額、交易頻繁、交易金額巨大,私戶轉公戶交易頻繁等。
另一個銀行會面對的非法買賣外匯情境,是境外合法成立的貨幣兌換公司,在境內非法開展買賣外匯業務,這類情境的主要特征,是資金沒有實際發生跨境流動,但實質上卻已同時完成貨幣兌換和資金跨境轉移,導致國家大量外匯流失,這種跨境替代性的匯款業務俗稱“對敲”,不法分子通過在不同國家或地區間設立賬戶,資金則通過地下錢莊進行外匯的兌換和匯款,是國際刑警組織所謂的“哈瓦那模式”。
銀行可從幾個角度發現上述情況,如資金流動僅限于境內個人賬戶間往來,或是資金呈現集中轉入、分散轉出現象,也可能網絡交易地址均為境外同一IP地址;資金交易全部通過網銀,收付款金額巨大,收付款賬戶來源于全國各地等異常現象。
在2014年就曾發生吳某等7人團伙在沈陽、大連等多家銀行,共申請了42張銀行卡并開通網上支付功能,隨后將這些銀行卡交給在新加坡的漢生快速匯款公司老板湯某使用,漢生公司在新加坡通過網銀操作這42張銀行卡,用于跨境兌現業務,當客戶需要用人民幣兌換外幣時,便將人民幣匯入這些銀行卡中,就能在新加坡提取兌換的外幣,反之亦然,截至被查獲為止,該團伙已實現轉賬交易七萬多筆,金額超過26億元人民幣。
最后一種非法買賣外匯洗錢情境,是通過螞蟻搬家型態,積少成多地買賣外匯。
2016年浙江青田縣公安局發現轄區內金融機構中,有一位在服裝廠打工的普通老百姓(603883,股吧),一個月內的個人賬戶往來資金高達一億元人民幣,后來通過這條線索發現了一個非法買賣外匯團伙,每天交易金額可以高達四千萬元人民幣,一年多時間累計交易金額就有200多億元人民幣,是非常典型的積沙成塔、螞蟻雄兵洗錢典型,通過把散戶的外幣現鈔集中后,再將這些外幣現鈔通過不合法手段運往境外達成洗錢目的。
這類通過個人賬戶的買賣外匯洗錢手段,可能被銀行發現的主要疑點,是個人職業與賬戶資金交易金額不符,或是個人賬戶間資金往來過度頻繁,或是現金交易率過高,資金快進快出、不留余額等現象。
非法買賣外匯不一定有實際的跨境資金交易,銀行要防范類似的洗錢上游犯罪,可針對以下的資金往來特征保持高度關注:
1.通過客戶身份識別(KYC)及可疑交易監控可發現疑點
用于非法買賣外匯的公司主體,多具有典型空殼公司特征,只要通過客戶身份識別手段便可發現疑點。
2.資金多呈快進快出、流水大、余額小等特征,與一般賬戶不同。
3.關注公司賬戶往來資金,與公司業務規模是否匹配?私轉公、公轉私等交易是否合理?
4.關注個人賬戶往來資金與個人職業間的合理性,不同個人賬戶間的交易金額是否異常?現金支取是否頻繁?個人賬戶資金來源及去向地域是否合理?有無呈現全國性幅射等異常現象。
(本文作者系上海富拉凱律師事務所銀行風險合規部中國執業律師)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