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調再貸款、再貼現利率具有很強的定向性,并不代表貨幣政策的再度寬松,體現出對實體經濟薄弱環節的定向支持。
為實體讓利,扶持中小微企業政策再進一步。
6月30日傍晚,第一財經記者從相關渠道獲悉,央行于6月29日下發關于下調再貸款、再貼現利率的通知。通知顯示,央行決定自7月1日起下調再貸款、再貼現利率。一是,下調支農再貸款、支小再貸款利率0.25個百分點。調整后,3個月、6個月和1年期支農再貸款、支小再貸款利率分別為1.95%、2.15%和2.25%;二是,下調再貼現利率0.25個百分點至2%;三是,下調金融穩定再貸款利率0.5個百分點,調整后,金融穩定再貸款利率為1.75%,金融穩定再貸款(延期期間)利率為3.77%。
央行要求,各分支機構要嚴格按照有關規定做好此次再貸款、再貼現利率調整工作,確保順利實施。
下調再貸款、再貼現利率是否意味著貨幣政策的再度寬松?對此,業內認為,此舉與前期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一樣,帶有定向調控性質,有助于資金直達實體,實現對中小企業的“精準滴灌”。
光大證券(601788,股吧)首席銀行業分析師王一峰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此次下調再貸款、再貼現利率具有很強的定向性,并不代表貨幣政策的再度寬松,體現出對實體經濟薄弱環節的定向支持。
前期,央行已推出一系列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包括3000億元防疫專項再貸款及財政貼息、5000億元再貸款再貼現規模以及增加面向中小銀行的再貸款再貼現額度1萬億元。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指出,為保市場主體,一定要讓中小微企業貸款可獲得性明顯提高,一定要讓綜合融資成本明顯下降。
王一峰認為,下調再貸款、再貼現利率體現出對中小金融機構、小微企業信貸投放力爭達到“兩個一定”的支持,也是降低實體經濟融資成本的一種考慮,“這是最主要的作用”。
疫情以來,央行先后通過多種調控方式,加大金融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力度。不過,寬信用環境給資金“套利”、“空轉”也帶來了很大的空間和可能。為了整頓資金“空轉”套利,近期監管不斷出招打擊資金“空轉”套利,資金面有所收緊。
王一峰認為,此次下調再貸款、再貼現利率也體現出央行控制套利、防止資金空轉采取了“兩手抓”政策:一方面,降低存貸款利率,使資金利率與存貸款利率“水位差”收窄,壓降市場套利空間,驅動更多市場資金投向實體經濟;另一方面,通過這種模式降低存貸款市場價格,而非降準等方式,以優惠利率向中小微企業提供貸款,才能支持實體經濟最薄弱的環節。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