測評機構簡介:
辨險識財APP——是人民銀行備案信用服務機構聯合征信旗下金融機構理財產品測評平臺。依托集團二十年的管理經驗和風險測評技術,聯合征信針對各類理財產品風險特征構建了合理的風險評價模型。辨險識財APP可以根據不同產品的特點進行不同層次的風險揭示,有效幫助投資人識別與度量產品風險。其理財測評報告涵蓋10大維度、近70項測評指標,傾力打造專屬理財產品的“健康體檢報告”。打開辨險識財APP ,閱讀體驗更佳。
近年來,結構性存款開始頻繁地進入公眾的視野,規模體量迅速增長,并成為一個獨特的投資方式。這個物種早在2002年就已誕生,但多年來,一直不溫不火,直到2017年11月,“資管新規”征求意見稿發布,保本理財有望被取消,結構性存款作為表內理財的替代品開始受到重視,并在2018年“資管新規”落地后,迎來井噴式增長。
與此同時,相關監管規定陸續出臺,2019年10月,銀保監會發布《關于進一步規范商業銀行結構性存款業務的通知》,在這個綱領性的文件中,明確規定發行結構性存款的銀行應具備普通類衍生品交易業務資格。
6月12日,北京銀保監局正式發布《關于結構性存款業務風險提示的通知》(京銀保監發〔2020〕320號,以下簡稱《通知》),要求大型銀行分行、股份行分行、城商行分行及轄內3家銀行嚴控結構性存款總量及增速、確保產品設計審慎合規、加強資金來源甄別、切實規范宣傳銷售行為。這意味著未來的一段時間,結構性存款將全面降溫。
結構性存款的現狀
截至2020年4月末,中資銀行結構性存款規模為12.14萬億,其中來自中小銀行的為7.91萬億(占比65%),來自大型銀行的為4.23萬億(占比35%)。從存款主體來看,個人結構性存款為4.71萬億(占比39%),企業結構性存款為 7.43萬億(占比61%)。1-4月,結構性存款較年初增長了2.54萬億,增量接近2018年全年增量,超過2017年全年增量水平。其中,企業是購買結構性存款的主力,貢獻了2萬億的增量。
數據來源:Wind。大型銀行為2008年資產規模超過2萬億的商業銀行,包括6大行和國開行。單位:億元/%
根據媒體報道,銀保監會今日窗口指導部分商業銀行,要求在2020年底前,將結構性存款的規模壓降至2019年末的三分之二。2019年底結構性存款規模為9.6萬億,也就意味著,年底之前結構性存款的壓降規模將達到5.74萬億元。在“壓量控價”的背景下,截至5月末,全國商業銀行結構性存款余額為11.84萬億元,環比4月末下降3009億元,距離目標仍有較大的差距。對于投資者來說,未來結構性存款的數量和規模會持續下降,供給減少,尋求高性價比產品的難度也會相應增加。
“假結構”與“套利空轉”
從定義上來說,結構性存款是指商業銀行吸收的嵌入金融衍生產品的存款,通過與利率、匯率、指數等的波動掛鉤或者與某實體的信用情況掛鉤,使存款人在承擔一定風險的基礎上獲得相應的收益。
所謂的“假結構”,從狹義上來說,是以結構性存款為名,但并沒有嵌入金融衍生品的存款產品,這類產品不符合監管要求,在2018年銀保監會規范核查后,數量大幅萎縮。從廣義上來說,“假結構”存款也包括雖然具備真實的交易結構,但是低收益條件不可能觸發,購買“假結構”存款的投資者,可以確定獲得高利息,形成了變相的“高息攬儲”。
在疫情之后,貨幣政策較為寬松,貸款、票據融資和債券融資的利率下行較快,另一方面,結構性存款的收益率下行緩慢,當貸款利率低于“假結構”存款的收益時,就產生了套利的機會。企業通過銀行的低息貸款反過來購買銀行的結構性存款進行無風險套利,使得資金流回銀行,而非流向企業實體投資經營,造成“空轉”。這既違背了貸款優惠,支持實體企業的初衷,也增加了銀行的負債成本,因此,此次《通知》,明確要求逐月壓降結構性存款規模。
從監管動向來看,逐步推進結構性存款的“假結構”向“真結構”轉變,通過貨幣政策價格信號的傳導,引導結構性存款利率緩慢下行,最終推進存款利率的并軌,或將是一個長期趨勢。
結構性存款變天了嗎?
在《通知》發布后的一周,各家銀行的結構性存款有哪些變化呢?通過對信息披露較為完整的幾家大行、股份制銀行的觀察,結構性存款的發行和收益情況有以下幾個特征:
1、“假結構”明顯減少,仍有套利機會
“假結構”存款通常結構的類型通常較為簡單,一般為看漲型、看跌型、二層區間窄幅、二層區間寬幅,除此之外,單邊向下不觸發累計、三層區間等也是常見的類型。
看漲型結構示意圖
二層區間窄幅結構示意圖
在6月以來,能確定獲得高收益的“假結構”存款紛紛轉型,收益結構從單一化向多元化轉變,但仍有部分產品,很大概率可以獲得高收益。
以某銀行發行的產品A為例,該產品2020年6月23日起售,投資期限367天,預期年化收益率為1.75%-3.60%,產品的收益表現與歐元/美元匯率掛鉤,若適中位于參考區間內,則可獲得3.60%/年的收益。
若以2020年6月23日的收盤價1.13490作為起息日中間價格S的參考,參考區間為(0.9770,1.2928),漲跌幅度約±14%,從歐元兌美元匯率的歷史走勢來看,2004年以來僅有一年的振幅漲跌幅超過14%,且2003以來,從價格未低于0.9970,根據歷史數據分析,可以預見在產品期間內,有很大的概率可以獲得高收益,這類可以看作是接近“假結構”的產品。
歐元兌美元匯率走勢(2000.01.03——2020.06.22),兩條線內為參考區間
2、整體發行數量大幅減少
總體來看,各家銀行在《通知》后一周的結構性存款發行數量較4、5月份明顯減少,其中農業銀行下降超過70%,中國銀行下降接近50%,招商銀行(600036,股吧)下降接近80%,其他城商行、農商行的發行數量也呈現明顯減少的趨勢。
3、同銀行同結構的產品,收益設置變化不大
從各家銀行的結構類型來看,大部分大型銀行都有主要的1-3種的結構類型,在《通知》前后,相同結構的產品,其收益條件及預期收益率(業績比較基準)的設置沒有明顯的變化。例如,某銀行《通知》前發行的91天產品,業績比較基準為1.35%-3.25%,歐元兌美元匯率在期間漲跌不超過0.091即獲得高收益,而在《通知》后新發行的92天產品業績比較基準為1.35%—3.35%,歐元兌美元匯率在期間漲跌不超過0.084即獲得高收益,與《通知》前變化很小。
4、個別銀行結構性存款變化非常大
近期,大部分銀行結構性存款的表現為數量的減少,也出現了一些銀行在結構性存款的類型和收益設置上有了大幅調整。例如,某銀行發行的結構性存款主要為看漲/看跌結構,收益與歐元兌美元匯率走勢相關,在6月后,其發行的結構性存款主要為三層區間和區間累計的結構,收益的設定也與之前有明顯的變化。從銀行調整結構性存款的情況來看,多為簡單收益結構向復雜收益結構轉變,也更難獲得確定性的收益。
5、一些銀行的結構性存款沒有明顯變化
以某銀行為例,其發行的主要結構性存款為歐元兌美元的看漲結構,每周發行數量約40個,在《通知》后,發行結構性存款的類型和數量幾乎沒有變化。從產品收益來看,行權價為歐元兌美元初始價格減1030BP,有較大的概率可以獲得高收益,也是接近“假結構”的產品,比較具備投資價值。
隨著監管政策的不斷細化和深化,結構性存款的產品結構更為復雜,逐漸走向了“真結構”,對于大銀行來說,能夠一定程度上降低負債成本,對于中小銀行而言,可能存在因無法“高息攬儲”,部分存款流向大行導致短期流動性收緊的情況。對于投資者來說,需要從收益條件及特征的角度去分析掛鉤標的及可能的收益,投資邏輯從套利逐漸回歸到產品本源。盡管如此,結構性存款仍有鮮明的特征,風險低于結構性理財,收益優于傳統的存款,因此,雖然結構性存款的數量大幅減少,其中仍不乏可能獲得高收益的產品,也會持續有不錯的投資機會。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合作供稿方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