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2日上午,一個月一次的LPR定價出爐,1年期(3.85%)和5年期(4.65%)均維持不變,這是一個不算意外卻令人失望的結果。
說不意外,此前已經有較多的信息傳遞出不降的信號。先是6月15日縮量、等價續作MLF,后是6月18日7天逆回購利率維持不變,當然當日的14日逆回購利率調降20個基點,讓個別專家對今天的LPR產生了“奢望”。因為有了這份“奢望”,所以結果令人失望。
令人失望,不單單是因為6月18日的14天逆回購給了“奢望”,而是因為這也是市場的期盼,尤其是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推動利率持續下行”。在兩會前后,多次國務院常委會也要求降低利率、降低社會融資成本。
既然要求“推動利率持續下行”,相信大家對于利率持續下行的理解,要么是一條斜率為負的斜線,要么是逐步下臺階式的曲線,相信不會有第三種理解,更不會認為利率應該持續上升。
而過去一段時間,我們能夠看到的利率,要么是維持不動,要么是持續回升。例如,LPR連續兩個月維持不變,一年期MLF利率連續兩個月不變,7天逆回購自3月30日以來連續維持不變;而不斷上升的利率,則有銀行間同業拆借利率、國債到期收益率等,具有典型意義的10年期國債到期收益率,自4月24日的加權平均利率2.4872%,到6月19日的2.8683%,反而是上漲了38.11個基點,顯然與“推動利率持續下行”的要求背道而馳。
從國際上來看,大幅降息是主基調。美聯儲不到半個月時間將聯邦基金利率調降至0-0.25%的歷史低點,歐央行和日本央行延續負利率政策,同時加大量寬規模。據6月9日,IMF的報告,多數新興市場經濟體實施了降息(多數經濟體降息50個基點或更多),而非加息。巴西央行今年已經四次降息,最新一次是6月18日,將基準利率一次下調75個基點至2.25%,相比去年底調降2.25個百分點;俄羅斯6月22日將關鍵利率下降1個百分點至4.5%,今年三次累計下調1.75個百分點;印度5月22日宣布將回購利率下調40個基點至4%,此前的3月27日曾緊急降息75個基點以應對疫情對經濟的沖擊。
相對來看,我國經濟受疫情影響的程度并不小。從前5個月的宏觀指標看,需求端改善遠弱于供給端。就需求來看,由于基建投資等政府投資的拉動,投資改善好于消費;消費恢復遠低于預期,盡管4、5兩個月連續回升,但是仍未轉正,盡管有外賣支撐,5月份餐飲收入同比下降幅度仍然高達18.9%,由此可見疫情對于消費的影響之重。從供給端來看,工業復工復產以及恢復相對較好,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已經連續兩個月實現正增長,但是服務業尤其是生活性服務業受到疫情防控仍然較緊以及居民仍然謹慎出門和出行,恢復極為緩慢,最典型的就是餐飲業。還有,境外疫情仍然肆虐,我國出口以及相關的制造業很難獨立與外部經濟而一枝獨秀,極可能與他們同步衰興。據我們測算,我國制造業三分之一產能面向國際市場。境內消費低迷卻無增量的同時,外向型企業轉向內銷,必然是替代其他企業的市場份額。企業生存維艱,無需擴大再生產和不敢投資的情況下,可能并不急迫需要增量貸款,而更需要降低存量貸款的利率。據我國央行網站,截至2019年底,我國企事業單位貸款余額為98.37萬億元,到今年5月末為106.60萬億元,新增略高于8萬億元,如果降息0.5個百分點,企事業貸款將節約利息成本約5000億元,這對于有貸款的廣大中小企業來說,更加迫切。
物價早已不是降息的障礙,當前已經是通縮風險。CPI月同比自今年1月創下5.4%的高點后,持續回落,5月份同比只有2.4%,低于市場預期,較1月份已經大幅回落了3個百分點,從環比看,已經連續三個月環比下降,累計下降2.9%。PPI月同比連續四個月下降且降幅不斷擴大,5月份PPI同比下降3.7%。從環比看,連續四個月環比負增長,累計降幅為3.2%。綜合來看,我國面臨的早已不是通脹風險而是通縮風險。
在還沒有實現復蘇恢復疫前經濟活力的情況下,就談論退出和后遺癥,是不是有點兒太過“前瞻性”了?!
作為貸款利率的基準,LPR連續兩個月維持不變,且銀行負債端利率降低極為有限的情況下,有哪家銀行會大幅下調貸款平均利率水平,而且,又有誰會相信銀行貸款加權利率會明顯下降呢?
(作者為金融機構人士)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和訊網無關。和訊網站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