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既見君子
2020年,規模飆升的結構性存款引起了監管的高度注意。
近日,北京銀保監局發文整治結構性存款業務。北京銀保監局要求年內結構性存款業務增長過快的銀行,應切實采取有力措施,逐月壓降本行結構性存款規模,在2020年末,將總量控制在監管政策要求的范圍之內。另據報道,多地銀保監局也正醞釀出臺整頓措施,已有銀保監局針對轄內結構性存款增速過快的銀行發出業務風險提示。
相較于普通存款,結構性存款嵌入了金融衍生工具,成本更高、風險更高、客戶收益也可能更高。按照規則,結構性存款給與客戶浮動收益,但近年的實際情況是,銀行往往把結構性存款作為保本理財的替代,各銀行之間對“假結構”也心照不宣。結構性存款一度成為“攬儲利器”。
結構性存款在狂奔猛進多年之后,至今已發展至12萬億的龐大規模。然而當下,新冠肺炎疫情使得我國經濟發展面臨諸多困難挑戰,套利和資金空轉行為已愈發不能為監管所容。今年5月末,結構性存款在突破歷史高點后開始回落,總規模11.84萬億。從目前情況來看,下半年規模壓降將繼續成為行業主流。
“攬儲利器”的狂奔猛進
結構性存款最早見于2002年,并在隨后的幾年間在商業銀行之間推廣、普及,在2010年以前,結構性存款總規模不足萬億。此后一直到2016年,結構性存款規模穩步增長。
公開信息顯示,目前我國商業銀行結構性存款有利率聯動型、匯率聯動性和商品聯動型等三大類,掛鉤標的有利率、匯率、黃金等主要品種。
數據來源:wind 單位:億元 新浪金融研究院制圖
從規模走勢可以看出,結構性存款自2017年開始走上了狂奔猛進的道路。總規模一路向上,僅在2019年出現階段性回撤。事實上,2017年之后,在金融嚴監管背景下,保本理財成為明日黃花,商業銀行不得不大力發行結構性存款,以保持負債端的競爭力。
有業內人士對新浪金融研究院表示,結構性存款曾被銀行作為“攬儲利器”向對公、個人客戶兜售,事實上也加劇了行業競爭。“有資金規模比較大的客戶,銀行可以發行專戶結構性存款來拉存款,但實際上這類客戶看的報價多了,經常是選一個報價高的銀行去做。”
有銀行客戶經理表示,一般銷售話術上都會跟客戶強調結構性存款是保本保最低收益的,客戶也不太會在乎背后的具體結構,而他所在行的產品歷史收益是相當好的,一般也就用歷史情況去說服客戶購買。
中小銀行對公結構性占“大頭”
2019年初,結構性存款收益與票據貼現利率出現倒掛情況,部分企業以票據貼現資金購買高收益率結構性存款,使結構性存款成為套利工具。隨后,結構性存款迎來強監管。
去年10月18日,銀保監會出重拳,要求商業銀行應當嚴格區分結構性存款與其他存款、不得發行收益與實際承擔風險不相匹配的結構性存款。還采取設置過渡期和“新老劃斷”的政策安排,確保業務平穩過渡。之后,結構性存款規模“應聲而降”。
數據來源:wind 單位:億元 新浪金融研究院制圖
深扒歷史數據可以看出,結構性存款之中占大頭的一直是中小型銀行的對公結構性存款,這部分中小銀行對公客戶持有的結構性存款規模占到了行業總規模的四成以上。這一比例在2019年8月時達到了47%的巔峰水平,今年4月這一占比為46%。
數據來源:wind 新浪金融研究院制圖
對比大型銀行(主要包括國有六大行)和中小型銀行對公結構性存款數據可以看出,中小型銀行結構性存款規模在2015年時,約為大行規模的2倍,隨后這一比例逐漸擴大至3倍以上。最高點為2018年8月,中小銀行結構性存款總規模是大行的3.82倍。
單位客戶結構性存款規模 上:大型銀行 下:中小銀行
疫情期間規模猛增
經歷了去年末的短暫壓降后,今年年初,結構性存款再度迎來顯著增長。數據顯示4月末,結構性存款總規模達到了12.14萬億,創出歷史新高。數據顯示,結構性存款規模較去年10月銀保監會通知出臺時反彈2萬億元。
其中“獨占鰲頭”的,依舊是中小銀行龐大的對公結構性存款規模。2020年4月突破歷史高點達到5.63萬億,之后的5月下降0.2萬億至5.42萬億水平。究其背后的原因,市場觀點認為,目前結構性存款收益率與短貸、票據、短融等產品利率存在明顯套息空間。
數據來源:wind 單位:億元 新浪金融研究院制圖
當下,新冠肺炎疫情使得我國經濟發展面臨諸多困難挑戰,中央多次強調降低實體經濟融資成本。艱難之時,套利和資金空轉行為就愈發不能容忍。
在5月末召開的全國兩會上,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要“加強監管,防止資金“空轉”套利,打擊惡意逃廢債。金融機構與貸款企業共生共榮,鼓勵銀行合理讓利。為保市場主體,一定要讓中小微企業貸款可獲得性明顯提高,一定要讓綜合融資成本明顯下降。”
6月4日,銀保監會召開疫情后首場例行發布會,北京銀保監局局長李明肖點名結構性存款套利,表示后續將進行重點監管。(詳見:銀保監會召開疫情后首場發布會 三地監管詳談疫情期間政策落實情況)
據了解,北京銀保監局在日常監管中關注到結構性存款市場出現一些新問題新動向。如,部分銀行結構性存款業務規模出現一定反彈,增量增速“雙高”;個別銀行在產品設計和宣傳銷售中仍存在一些不審慎行為,如產品嵌入的衍生品交易行權條件區間過于寬泛、產品信息披露和風險提示不到位等。這些行為加劇了存款市場的非理性競爭,并一定程度上助長了個別企業利用疫情期間低息信貸資金購買結構性存款套利的動機。
6月12日,北京銀保監局下發《關于結構性存款業務風險提示的通知》,對轄內銀行著重進行了四方面提示。一是嚴控業務總量及增速。二是確保產品設計審慎合規。三是加強資金來源甄別。四是切實規范宣傳銷售行為。
值得注意的是,北京銀保監局在通知中指出:“年內結構性存款業務增長過快的銀行,應切實采取有力措施,逐月壓降本行結構性存款規模,在2020年末,將總量控制在監管政策要求的范圍之內。”
由此可見,“總量控制”已成監管“名牌”,結構性存款下半年規模壓降將成為行業主流。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和訊網無關。和訊網站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