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郝亞娟 張榮旺 上海、北京報道
近日,李克強總理在國務院常務會議上提出的金融系統全年要為各類企業合理讓利1.5萬億元,主要通過引導貸款和債券利率下行、發放優惠利率貸款、中小微企業貸款延期還本付息、支持發放小微企業無擔保信用貸款、減少銀行收費等政策。
“1.5萬億元”從哪里來,哪些金融機構“出血”引起廣泛討論。由于銀行業總資產在我國金融系統占比最高,不少業內人士將注意力轉向“1.5萬億元”讓利目標對銀行股及銀行業務發展的影響。
交通銀行金融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員唐建偉分析,讓利1.5萬億元是一個合理可實現的目標,也是“直達”給企業減負的有效措施,從整個金融系統的總資產規模來看,單單是銀行資產規模就在300萬億元以上,疊加其他類型金融機構的規模,整個金融行業讓利1.5萬億元對于金融行業的資產收益率的影響不足0.5個百分點。
未來降準概率較大
6月17日,李克強總理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引導金融機構進一步向企業合理讓利,助力穩住經濟基本盤。事實上,今年以來,官方多次提到推動金融系統向實體經濟讓利,此次“1.5萬億元”是官方首次就金融系統向實體經濟讓利提出的具體規模目標。
中國銀行研究院高級研究員李佩珈分析,從經濟基本面、流動性缺口、金融穩定等多個維度觀察,未來降準概率依然較大。當前我國經濟復蘇力度較弱,無論是消費還是投資的恢復都還不明顯,對外貿易仍然承受著較大的壓力,需要貨幣政策延續寬松基調。與此同時,考慮到特別國債發行、地方專項債的大規模發行要求金融機構增加對這些資產的配置,這都將帶來較大的流動性缺口,需要補充流動性。此外,5月以來債券市場利率的持續上行主要與貨幣市場流動性階段性緊張有關。債市波動不僅對金融穩定帶來了不利影響,也加大企業通過債市融資的壓力。因此,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不僅是滿足實體經濟恢復的必要之舉,更是維護金融市場信心的必要之舉。
李佩珈向記者分析,鼓勵銀行讓利于企業是降低企業融資的關鍵,近期降息概率下降。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一直是近年來黨和政府重點關注的問題。經過努力,目前融資難融資貴問題已有所緩解,企業貸款利息成本已降至歷史低位。
相關數據顯示,2020年一季度金融機構人民幣貸款加權平均利率為5.08%,與去年同期相比下降了0.61個百分點,為2007年以來的歷史次低點(僅高于2016年12月份)。在債券發行利率方面,2020年4月企業債發行加權平均利率曾下降至4.07%的歷史低位,5月以來受債市波動影響,其又上升至6月份的約4.7%左右。
“政府更傾向于讓銀行讓利而不是下調存款基準利率等方式以降低企業貸款利率還與近期資金套利現象有所增多有關,這使得央行對降息政策更為審慎。”李佩珈認為,在流動性相對充裕的背景下,資金利率不斷走低。由于貼息貸款、信用債發行利率低于結構性存款的預期收益率,部分企業將獲得的低息貸款用于購買商業銀行的結構性理財產品資金在金融體系內空轉。不過,隨著監管部門要求商業銀行壓縮結構性存款,5月份結構性存款余額(11.8萬億元)已相比4月的歷史峰值下降了3009億元。綜合看,預計近期內調降存款基準利率的可能性下降。
在唐建偉看來,讓利的同時,政策也將更加注重讓利的合理性。金融系統內部的發展也不平衡。舉例來說,部分銀行凈息差更高,規模更大,在讓利過程中可以承擔更多的讓利。而部分經營壓力較大、流動性風險偏高的銀行可適度縮小讓利空間。總體反映了政策堅持穩健適度、讓利又防范金融風險的原則。
銀行負債端壓力有望緩解
值得注意的是,作為我國金融系統的“大戶”,1.5萬億元的讓利目標將如何影響銀行的盈利,成為業內人士的關注重點之一。
新時代證券在研報中指出,1.5萬億元讓利對商業銀行盈利影響有限。隨著5月消費零售指標積極變化,車市和樓市回暖,經濟形勢正在向好的方向轉變,一個以國內循環為主、國際國內互促的雙循環發展的新格局正在形成。金融機構向企業合理讓利1.5萬億元對銀行盈利影響有限,但是由于特別國債的發行,央行綜合運用降準等總量和價格的貨幣政策空間依然存在,從而緩解了近期市場對貨幣政策的擔憂,未來銀行息差有被進一步壓縮的可能,但空間有限,通過壓降結構性存款和大額存款等打擊資金空轉,降低銀行負債端成本成為可能,從而打開降低實體經濟融資成本的空間。因此,國常會后降準幅度和LPR下調空間成為關注的焦點,貨幣政策信號較為積極,引導貸款利率和債券利率下行依然是主基調,未來貨幣政策將繼續保持量價寬松,又要防止資金跑偏和“空轉”。
國盛證券熊園團隊研究指出,綜合來看,1.5萬億元讓利對銀行的沖擊幅度沒有想象中的大。一方面,截至2019年底銀行業凈利潤為2萬億元,因此1.5萬億元讓利應不是指凈利,可能為營業收入,或是非銀機構的費用等;另一方面,我們繼續提示,央行會適時(可能三季度)通過降低存款基準利率、合理補充資本金等方式為銀行解壓。
對此,廣發證券(000776,股吧)測算,從成本緩沖來看,銀行表內資產端讓利的同時,負債成本下行、存量撥備反哺、規模增長能形成利潤緩沖。目前商業銀行總負債規模約220萬億元,如果負債成本下降25BP,能緩沖約0.55萬億元;撥備覆蓋率下降到170%,能緩沖約0.4萬億元;規模增長10%,能緩沖約0.2萬億元。這三者疊加(1.15萬億元)基本能緩沖讓利形成的銀行利潤端沖擊。
不過,李佩珈認為,銀行盈利問題還需理性看待,未來商業銀行盈利增長面臨巨大考驗。
今年以來,商業銀行利潤增速高于實體經濟增速主要與逆周期貨幣政策的持續發力、信貸規模大幅增長有關。但諸多現象表明,商業銀行盈利正面臨較大考驗。一方面,商業銀行凈息差持續收窄,盈利質量不斷下降。2020年一季度,商業銀行凈息差已收窄至2.1%的歷史較低水平,僅高于2017年前三季度水平(分別為2.03%~2.07%)。另一方面,不良資產上升壓力加大將帶來巨大的利潤消耗壓力。
李佩珈向記者分析,考慮到商業銀行資產質量和經濟周期發展不完全同步,未來隨著信貸規模的繼續大幅增長以及不良貸款風險的持續暴露,商業銀行將面臨巨大的利潤消耗壓力,包括滿足資本充足率要求帶來的資本計提、不良資產撥備計提和利潤沖抵等,因此保持銀行盈利增長有利于“以豐補歉”,從這個意義看,過去一段時間銀行利潤保持增長有一定合理性,需要理性看待。
(編輯:朱紫云校對:顏京寧)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和訊網無關。和訊網站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