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銀行理財產品的波動較債基仍十分有限,部分原因在于,銀行理財產品有部分比例的非標資產作為“收益墊”,同時部分封閉式產品還會有一定比例的優先股、應收賬款資產或FOF/MOM類委外權益類資產等。 ]
債市在5月下旬經歷快速去杠桿,多個新發行的銀行理財產品跌破凈值。上周以來市場回暖,風險偏好下降,債市情緒現復蘇跡象。
“我們上周初開始加倉了,尤其是此前回調很深的短端1年、5年利率債品種,但目前看,央行并沒有全面寬松的意圖,市場密切關注周一MLF(中期借貸便利)一次性續作的情況。”某大行理財子公司債券投資經理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如果縮量續作,可能會對債市情緒產生一定打擊;如果全部續作,甚至‘降息’,市場無疑會持續反彈。不過,還要關注月底繳稅因素對資金面的沖擊。”
交易員緊盯MLF量價變化
對于6月6日(因周末而順延至6月8日)到期的5000億元MLF,央行沒有進行續做,但當日央行預告會在6月15日左右對本月到期的MLF進行一次性續做,而具體規模將根據市場需求等情況確定。
“這既是一種安撫市場的態度,但從另一種角度來看,央行還在測試市場。大家知道債市跌得差不多了,但是否能持續反彈,心里還沒底。”上述投資經理表示。
今年以來,MLF操作日期趨于固定。據彭博數據整理,在一季度無到期的情況下,1月MLF操作日為15日,2月、3月的15日適逢周末,操作日順延至周一的2月17日和3月16日;二季度4月和5月的操作日均在15日,利率在2.95%的紀錄低點。
截至上周五的連續6個交易日,央行持續續作逆回購,對沖到期壓力,例如,周四央行開展800億元7天逆回購,利率2.2%,與上期持平,當日到期700億元,凈回籠100億元;周五開展1000億元7天逆回購,利率維持不變,當日到期1500億元,凈回籠500億元。上周央行共投放逆回購4200億元,逆回購到期2200億元,MLF到期5000億元,凈回籠3000億元。下周將有4200億元逆回購和2400億元MLF到期。
因此,續作MLF的量和價變得尤為重要,當前交易員對于央行會否全額續作尚不確定。
“近期,央行延續呵護市場流動性,DR001價格較月初明顯回落。央行此前公告15日左右將一次性續作MLF,目前市場對下周MLF操作的量價水平抱有一定期待。在未有新風險因素或政策信號出現前,債市仍將維持區間震蕩,二季度突破3.00%上限的可能性較小。”交行金融市場部高級分析師楊一成告訴記者。
也有機構認為,MLF存在“降價”的可能。中信證券(600030,股吧)固收團隊認為,央行可能降息5bp以穩定市場信心,“也不排除10個bp或者維持MLF操作利率不變的可能,信號意義更強。如果MLF操作利率維持不變,市場預期可能會再次陷入糾結,我們認為這種可能性是三者當中相對比較小的。”
經歷了這波去杠桿,業內人士并不敢盲目樂觀,共識在于通過這波去杠桿,超低的貨幣市場利率將逐步回升、逼近政策利率(例如MLF、逆回購利率等),央行并不愿看到此前二者相差高達70~80bp的水平,這會導致“降息”等操作難以傳導。
“目前,隔夜利率可能從1%以下的超低水平向2%以下的偏低水平回歸,”興業銀行(601166,股吧)研究員郭于瑋此前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關鍵是看MLF到期后央行如何對沖。如果用降準對沖,流動性會改善;如果用逆回購和MLF展期對沖,短端利率還可能進一步上升。”
銀行理財“破凈”后回升
5月下旬開始的這波債市調整歷經約兩周,短時間內回調幅度之大令債基及銀行理財產品出現回撤。截至6月9日收盤,10年期國債收益率從4月初的低點2.5%飆升至2.86%附近,短端回調更為劇烈,1年期國債收益率一度從1.1%的10年新低反彈至2%附近。
Wind數據顯示,截至6月11日,有數據可查的3305只債券基金中,近1個月回報為正向收益或0的僅有239只,超九成債券基金近1月回報為負值。中長期純債券基金中,部分產品近1個月回報率低于-3%;以“穩健”著稱的銀行理財產品也出現凈值為負,記者發現,近期跌破凈值的理財產品多為新成立的產品,票息積累不足,導致債市波動下投資收益虧損。
不過,上周開始債市逐步企穩,5年期國債收益率從最高點的2.508%降至周五的2.4%,部分理財產品凈值已經回到了“1”以上,例如某大行理財子公司一只市值計價法的定開類理財產品凈值,從周初的0.994元附近回升到周五的1.002元。
“其實沖擊比較大的是最近放開的短期產品,贖回壓力較大,而那些封閉式、期限較長的理財產品比較容易扛住市場的波動。”一家股份行資管部投資經理告訴記者,“新成立的市值計價法的銀行凈值型理財產品,每天都會攤票息。但由于新成立,票息積累非常有限,所以更多體現的是債券價格的漲跌幅。隨著時間推移,票息積累越多,凈值也會有所回升。”
銀行理財產品的波動較債基仍十分有限,部分原因在于,銀行理財產品有部分比例的非標資產作為“收益墊”,同時部分封閉式產品還會有一定比例的優先股、應收賬款資產或FOF/MOM類委外權益類資產等。
“資管新規實行之前,銀行不同理財產品之間實行的是池子管理,如果一個產品收益出現虧損,會用另一個的收益或資金池去填補,因此投資者認為理財產品凈值是一路向上的。資管新規后,不同產品完全互相獨立,產生凈值波動很正常。”上述投資經理表示。
交銀理財總裁金旗在6月12日對記者表示:“凈值化轉型是銀行理財的大趨勢,未來的波動也可能會加大,但這是正常現象,投資者需要理性對待。”
不過,接受記者采訪的多數投資經理認為,今年債市雖然上有頂,但下也有底,就全年而言,無需過度擔心理財產品大幅虧損的情況,尤其是封閉式產品,鑒于有資產票息和非標資產的收益打底,一般收益不會較預期收益出現太大偏差。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和訊網無關。和訊網站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