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管新規已實施近兩周年,資管行業轉型已進入下半場,行業格局正在發生深刻變化。去資金池、破剛兌、消除多層嵌套、加強非標管理,通過對照資管新規統一監管框架的要求不斷推進轉型,資管行業格局也迎來了變革與重塑。
1、銀行理財凈值化轉型取得重大進展,或迎來轉型“拐點”
據普益標準統計,截至2020年1季度末,銀行非保本理財產品余額約為24.4萬億元,凈值型產品存續余額約12.54萬億元,凈值型產品余額占比已由新規前的15%大幅提高到了目前的51.40%,產品結構已發生了重要變化。
隨著凈值型銀行理財產品規模的穩步增長,銀行理財產品整體結構也在發生了變化:新發固收類凈值型產品占據主導,占比超過九成。2019年1季度至2020年1季度,各類型銀行新發凈值型產品均以固收類產品為主,其次為混合類,二者各季度占比均在99%左右,而權益類和商品及金融衍生品類占比較低。這與銀行在固收領域的比較優勢有關,目前銀行的主要服務對象是廣大個人投資者,銀行投資風格以穩健為主。不過,隨著理財子公司新品的發售,混合類,甚至權益類產品開始嶄露頭角。
隨著理財子公司的加入,銀行理財市場規模和種類預計在未來將進一步擴大。據統計,目前已有17家商業銀行獲批籌建理財子公司,其中10家已經開業并發行了理財產品。在銀行理財產品收益整體下行背景下,通過適量配置權益類資產增厚產品收益成為部分銀行,特別是理財子公司的投資選擇。
2、信托監管收緊,逐步回歸服務實體經濟本源
資管新規發布之前,銀行借助信托通道,通過表外非標擴展信貸業務。銀信合作模式的發展使信托貸款和委托貸款規模快速增長。
2018年資管新規發布,明確資管業務要打破剛兌、去通道,嚴格管理多層嵌套。信托公司通道類業務收到嚴格監管,規模逐步壓縮。
未來信托公司將逐漸減少對通道業務的依賴,通過大力發展慈善信托、家族信托、除收益權之外的其他財產權信托及事務管理信托等主動管理業務,走上差異化經營的道路,并逐步回歸資產管理本源。
3、公募基金規模穩中有進,創新型基金助力規模擴張
公募基金產品本身多投資于標準類資產,且信息披露較為規范,在本輪過渡期中受資管新規的影響相對較小,此外,得益于自身較低的投資門檻和相對稅收優勢,行業整體維持著穩定增長態勢。
此外,創新類基金產品也在不斷發展。2019年養老FOF發行火爆,全年新發的77只FOF產品中,養老FOF達到69只,新發數量占比89.6%。未來,隨著養老型公募基金投資納入養老賬戶投資范圍,養老基金規模將進一步增長。
分級基金是非常典型的創新基金,與普通的開放式基金相比,分級基金在保持基金產品理財功能、不增加市場整體風險的前提下,結合了產品的結構化和交易性,為投資者提供了新的資產配置和交易的工具。
4、券商資管去通道,業務結構不斷優化
在資管新規去杠桿、去通道的背景下,券商資管規模在過去的兩年中逐步下降。但與此同時,券商也在大力發展主動管理業務,通過資產證券化推進資金脫虛向實,切實服務于實體經濟融資。
此外,券商資管頭部效應較為突出,從2020年4月的市場數據來看,排在前五名的公司累計實現凈利潤14.95億元,對整體凈利潤貢獻度高達68%,“強者恒強”局面仍非常明顯。
目前資管業務轉型已進入下半場,銀行理財子公司的加速入場給券商資管帶來較大挑戰和壓力,也帶來重大發展機遇。發力自主管理、推進產品轉型升級、構建差異化競爭優勢將是券商資管長期的戰略選擇。
本文首發于微信公眾號:普益標準。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和訊網無關。和訊網站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