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金融綜合服務平臺已成為浙江各銀行信貸決策過程當中必須要去查詢的模塊之一。
穩定存量預期,加大增量投放。疫情發生以來,各地銀保監局迅速行動,助力小微企業逆境突圍。
在昨天銀保監會召開疫情后的首場例行新聞發布會上,浙江銀保監局局長包祖明在介紹轄內銀行業保險業助力復工復產情況時表示,全面實施“百行進萬企”融資對接活動,對納稅等級B級以上的全省63萬戶小微企業全面摸排,引導企業和銀行與省金融綜合服務平臺對接。
截至2020年一季度末,轄內(不含寧波,下同)銀行機構小型、微型企業新增首貸戶1.25萬戶,占一季度小型、微型企業新增貸款戶數的37.10%、新增貸款金額的25.54%。4月末,轄內小微企業信用貸款余額為3943.48億元,比年初增加346.30億元;轄內小微企業無還本續貸余額為2402億元,惠及19.9萬戶,分別較年初增加587.5億元和2.5萬戶。
助企業自救
浙江福萊克鑄造科技有限公司是麗水景寧縣王金洋工業園區的一家小微企業,主營防爆電機和機械鑄件。
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打破了公司原有的規劃:一方面,50%的工人來自溫州、安徽、四川等外地,直到3月中旬才逐步到位;另一方面受運輸的影響,公司原材料進不來、產品出不去。
“工人到崗后,產能才逐步恢復到60%左右,新招聘工人也十分困難。”公司主要負責人黃國平說,雖然疫情期間陸續出臺了各類惠企政策,但公司第一時間想到的是如何自救。但自救不易,最困難的還是資金問題,“要提高生產能力,就必須加大固定資產和資金投入”。
5月25日,公司通過浙江省金融綜合服務平臺向農行申請流動資金貸款880萬元,用于公司生產轉型和擴大產能,兩天時間貸款就到賬了。
記者了解到,浙江省金融綜合服務平臺于2019年11月13日發布上線。平臺通過數據服務模式,目前已與市場監督、法院、稅務、公安、環保等54個省級部門建立了數據共享對接。銀行收到企業融資申請后,在信貸調查、審批、放款、直至貸后管理的全流程中,可按照不同環節、不同工作人員的具體職能個性化定制“字段級”查閱權限,精準獲取企業信息。
“小微企業融資面臨的最大難題之一,就是信息不對稱。”泰隆銀行相關負責人表示,該行多年來通過入戶調查、面對面溝通、背靠背了解等識別企業“三品三表”(“三品”即人品、產品、押品;“三表”即水表、電表和海關報表),鎖定客戶經營信息。而要想獲取政府數據,過去只能通過人工去官網或者第三方數據核實,效率和準確性都存在一定問題,經常要多次驗證。
數據流與業務流充分融合才能最大化發揮數據共享的應用價值。上述負責人表示,依托省金融綜合服務平臺,市場監督、司法、發改委等部門信息在企業授權后即可一鍵獲取,一方面金融服務效率大大提升,另一方面,數據合規性、安全性也有了更好保障。
b
“今年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倒逼了金融機構創新,比如金融線上服務效率的提升,零接觸式服務的優化等,不少創新做法值得總結和推廣。”近日,在“第五屆融城杯金融科技創新案例評選啟動儀式”上,新金融聯盟理事長、工商銀行原行長楊凱生表示。
自疫情發生以來,各地監管部門也在大力支持金融機構科技創新。包祖明稱,“這次疫情帶給我們一個重要的收獲,就是更加深刻地體會到金融科技的重要性,發展線上金融是‘危’中之‘機’。”
他表示,作為科技創新的熱土,浙江銀保監局抓住浙江數字化轉型契機,全力推廣應用浙江省金融綜合服務平臺。“從去年上線,到今年4月末,我們已經覆蓋了全省各市縣三個層級193家銀行機構、8000余個網點,累計數據調用量500余萬次,涉及企業近30萬家,目前依托平臺直接完成的授信累計超過1400億。”
截至目前,依托浙江省金融綜合服務平臺直接實現銀企對接的授信額度超過700億元,70%的貸款單筆授信額度在300萬元以下,75%的貸款投向制造業和批發零售業,90%的貸款在三天以內實現到賬。疫情發生后,針對銀行、企業無法線下辦理業務的實際,平臺上線抗疫專區,提供“無接觸”式服務,推出了具有利率低、放款快等特點的專項金融產品170余款,其中64%當天完成授信。
“從實踐的運行看,平臺已經成為浙江各家銀行信貸決策過程當中必須要去查詢的一個模塊之一。”包祖明稱,為實現銀企雙方高效率對接,解決由于信息不對稱帶來的“不敢貸、不能貸”問題,目前通過平臺查詢獲得的數據可覆蓋信貸調查環節所需信息大約七成以上,日均信息調用量約5萬余次,有效提升信貸服務效率。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和訊網無關。和訊網站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