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銀行業理論和實踐層面的研究浩如煙海,而哲學層面的探討則較為少見。自6月1日起,本刊隨筆欄目將連續推出“銀行哲學要義”系列文章。作者基于幾十年來金融管理部門、地方政府和銀行機構的從業實踐,摸爬滾打的切身感受以及廣泛深入的學習思考,從哲學視角來解釋、剖析銀行及其業務,以簡潔、平實的語言來闡述銀行運營的本質規律。文章頗具思想性,且這些觀點都在實踐的熔爐里淬煉過,希望對讀者有所啟發。
作者|弘毅
文章|《中國金融》2020年第11期
以古鑒今,所以不惑。銀行歷史是銀行哲學的實踐史,是銀行哲學的注解;銀行哲學是銀行歷史的理論概括和規律總結,是銀行歷史的精華和靈魂。歷史和習俗是銀行發展的基礎和動力,學習銀行史,處理好歷史與現實的關系,有助于辦好銀行,頭腦更清醒,步子更穩健。
首先,從歷史上看,銀行在近代中國的誕生和最初的發展并不是一帆風順的。可以說,銀行是在斗爭中成長起來的,是在政府扶持和商人支持下發展起來的。
銀行與習俗。今天要取得一張銀行牌照,是很難的,大家都想辦銀行。可是,在鄭觀應1894年寫作《盛世危言》時,辦銀行還要人勸呢!這位把銀行稱之為“眾人之總賬房”的廣東人,詳細列明了創辦銀行的好處,并批評了當時社會上流傳的錯誤看法:認為中國不具備辦銀行的信用環境,中國人情向多疑,咸有戒心,“始疑其不成,繼疑其不穩,終疑其不能長久……決不肯輕易出借,亦不肯輕易借人之銀。”今天聽上去像笑話,而當年就是這樣子。觀念的進步遠比技術進步難。
銀行的本土化。外來文化進入中國,有一個本土化、中國化的過程。這個過程既是一個接收的過程,也是一個改造的過程;既是一個傳播的過程,也是一個碰撞的過程。銀行及其文化沒有例外。銀行是個舶來品,錢莊、票號才是中國的土特產。但bank譯成“銀行”本身,體現了十足的中國傳統。從1845年第一家外資銀行——麗如銀行進入中國,到1897年第一家中資銀行——盛宣懷創辦的中國通商銀行的誕生,足足花了半個世紀!而且,當時中資銀行也沒有做到形神兼備,名副其實。“權歸總董”,還是盛宣懷個人說了算。
銀行與錢莊、票號。從票號、錢莊的退出,到近代銀行的興起,絕非換個稱呼那么簡單。盡管做的事大同小異,但其組織框架、運作機制和理念差別很大,這是銀行史研究者不能不注意的。錢莊早于銀行存在,歷經中國近現代而最終因社會主義改造退出歷史舞臺,啟示很多。第一,錢莊的全部業務起源于支付結算。因此,只要允許一個機構做支付業務,存貸款等業務的開展,是遲早的、必然的。第二,錢莊的興衰與政府的行為有關,因當時政府放任私人生息資本滿足市場需要而興旺,又因政府視其為錢袋子以及官僚資本的擠壓而式微。第三,錢莊是古老的、自發的民間金觸機構,在私有財產仍受法律保護的前提下,不管名稱是否為錢莊,民間借貸活動都會存在甚至十分活躍。換句話說,錢莊會以小額貸款公司、資金互助社等形式重現金融市場。第四,錢莊主要為商業資本服務,長缺(長期貸款)3~6個月,浮缺(短期放款)即日拆,貸款期限短,反映了中國近代產業結構特征,即第二產業比重低。第五,錢莊的可靠性建立在東家(股東)承擔的無限責任上,以及東家與經營管理層的血緣、地緣、人緣等天然聯系上。第六,錢莊源于支付清算,亦基于支付清算,清算功能的強大是錢莊能與銀行長期(至少到1933年1月上海票據交易所成立前)并存的重要原因。從這一點也可以看出,一個支付清算系統不夠強大的銀行,是沒有前途的銀行。
其次,梳理和總結近代中國銀行業的歷史,必須在銀行理論的指導下進行。近代中國銀行理論是西方銀行理論輸入并初步植根中國的結果。近代中國學者在西方銀行理論宣介方面功不可沒,同時也致力于理論的本土化,其成果構成了中國近代特有的銀行理論。
縱觀近代中國歷史文獻,可圈可點的銀行理念,包括但不限于這幾點。一是肯定銀行的功能定位,而且相當形象,如鄭觀應提出的“總樞”、陳熾提出的“血脈”、陳家瓚提出的“心臟”等。二是肯定銀行的巨大作用。鄭觀應說“商務之本莫切于銀行”,康有為認為“理財之道無他,善用銀行而已”。三是傾向于民辦。張謇提出,“堅商民之信,而利商業之用”。四是主張中央銀行相對獨立。謝霖等提出,“中央銀行為一獨立機關,不能與行政相渾”。五是調控利率但不宜頻繁。梁啟勛認為,“投機乃銀行原則所懸為厲禁也”。
南京國民政府建立后,也出現了很多新的銀行理念:馬寅初第一個宣介中央銀行政策工具,特別是1929年在《中華銀行論》中介紹了再貼現工具;1933年,吳其祥等在《中國銀行制度》中強調了中央銀行的獨立性;1937年,余捷瓊在《中國的新貨幣政策》中提出了對銀行資產負債比例的控制;1939年,朱斯煌出版《銀行經營論》,力求實現銀行之道德;1942年,劉澤霖在《銀行國有論》中鼓動銀行國有,采用總分行制;許滌新則主張取消外資銀行在華特權,將大銀行國有,對小銀行和地方銀行不完全否定。
從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28年的紅色金融為當代銀行業留下了許多寶貴經驗。一是將馬克思主義的普遍原理同中國實踐、中國革命結合起來,開創了一條先在農村革命根據地建立銀行,然后在全國建立統一的社會主義銀行的道路。二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無論是最早于1928年成立的海陸豐勞動銀行,還是隨后的贛西東固平民銀行、江西工農銀行、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國家銀行,無不體現出銀行鮮明的人民性。以陜甘寧邊區銀行為例,貧農貸款占比高達92.49%,雇農貸款占5.56%。當時鈔票的背面印有“工農銀行是勞苦群眾自己的銀行”。正是因為人民性,蘇區貨幣擁有非常牢固的群眾基礎。三是黨員干部帶頭。銀行組建,缺資本金,黨員干部帶頭或捐或借。四是保持幣值穩定。毛澤東主席當年就講,國家銀行發行紙幣,基本上應該根據國民經濟發展的需要,單純財政的需要只能放在次要的地位。蘇區的紙幣上印有“駁兌現洋”“一律通用,隨時兌換”“憑票即付銀幣”等字樣。五是堅定地為經濟發展和革命戰爭服務。成立信用社、發行貨幣、吸收存款、發放貸款,一切為了革命戰爭的勝利和根據地人民生活的需要,連當時發行的鈔票背面都印有政策宣傳內容。六是在與國民黨法幣斗爭中,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彌足珍貴的做法,即把貨幣斗爭同貿易斗爭結合起來,把經濟斗爭同行政管理結合起來,把對敵斗爭同人民群眾利益保護結合起來。這些做法對當今的國際貨幣斗爭也有一定的啟發。
最后,基于銀行歷史和銀行理論,理解其性質、功能和定位。銀行哲學,既要善于從銀行歷史中發掘和總結真理,也要善于從銀行理論和邏輯中推演規律。
銀行制度的性質。馬克思說,銀行制度,就其形式的組織和集中來說,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造成的最人為的和最發達的產物,同時也提供了社會范圍的公共簿記和生產資料的公共分配的形式。馬克思這段話實際上告訴了我們,在資本主義集中、大規模的生產方式下,銀行作為公共簿記系統和金融資源市場分配者角色,擁有強大的功能和極大的權力。圣西門主義者則認為,銀行家往往鉆到勞動者和有閑者中間,對雙方進行榨取,使社會受到損害。馬克思不同意這個觀點。他說,把銀行支配的資金單純看成是有閑者的資金,這是錯誤的。第一,這是產業家和商人以貨幣形式持有的暫時閑置的資本部分,即貨幣準備或尚未使用的資本,所以,是有閑的資本,而不是有閑者的資本。第二,這是一切收入和積蓄中永遠或暫時用于積累的部分。這兩點對于確定銀行制度的性質具有重大意義。換句話說,把散錢集中,把閑置的資金用于擴大再生產,即將儲蓄轉化為資本,是現代銀行意義之所在。
銀行功能的客觀估量。任何事物,夸大或貶低,不是無知便是故意。19世紀,有人說,“從今以后,銀行家要統治國家了。”今天,還有人通過分析美聯儲股權結構和貨幣發行制度,把美國政治家看做是銀行家的馬仔和傀儡,這是一個極端。另一個極端,有人習慣于貶低和排斥銀行,把銀行當做財政的出納、政府的金庫、貪婪的高利貸者。兩種觀點都是錯誤的、有害的。客觀評價銀行,非常重要。1979年前后,鄧小平同志關于銀行功能、定位的一番話很中肯:“銀行要成為發展經濟、革新技術的杠桿,要把銀行真正辦成銀行。”注意,銀行是經濟組織,其作用在于助力經濟發展和技術進步,是資金杠桿。它對存款人負責,按市場經濟原則經營,不是任何部門的附庸。
銀行的名與實。西方人說,你不能憑書的封面,判斷書的好壞。中國人說,人不可貌相。兩者講的是一個道理。企業的名稱如何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企業在干什么。一些不法機構和個人打著創新的幌子,未經許可,做存貸款業務、搞非法集資、玩龐氏騙局。對此,監管機構不能掩耳盜鈴,認為沒有掛銀行的牌子,就不是自己查處的對象,養虎遺患,給投資者造成巨大損失。在這一點上,百余年前清朝的《銀行通行則例》就已經明確:“凡開設店鋪經營左列之事業,無論用何店名牌號,總稱之為銀行,皆有遵守本則例之義務。一、各種期票、匯票之貼現。二、短期折(拆)息。三、經理存款。四、放出款項。五、買賣生金生銀。六、兌現銀錢。七、代為收取公司、銀行、商家所發票據。八、發行各種期票、匯票。九、發行市面通用銀錢票。”可見,只要碰了存、貸款等特許業務,不叫銀行也是銀行。監管機構、司法機關有權力查處,有義務查處。否則,失職瀆職,要反過來追究責任。
銀行的歷史感與時代性。時空有時候是可以“穿越”的。有生活在現代的“古人”,也有生活在古代的“現代人”。是古人還是現代人,并不總是取決于其生卒年月。從思想史角度看,就是這樣。同樣,一家銀行,是不是現代銀行,并不取決于其大樓是否氣派、行員的平均學歷等這些有形的東西,而是取決于其經營之道,取決于銀行經營管理的思想和理念。如果一家銀行信奉的是趁人之危,巧取豪奪,那么,它的本質,不是銀行,而是高利貸,它是一家名為銀行,而實為高利貸的“古代”金融機構。相反,11世紀中國的王安石,試圖用免役錢替代勞役,他的想法和做法完全是現代的。歷史和實踐證明,跟不上時代或超越時代,都將失敗。只有與時代同呼吸、共命運的銀行,與時代并行不悖的銀行,才能經久不衰。
本文首發于微信公眾號:中國金融雜志。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和訊網無關。和訊網站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