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受總理點贊的“地攤經濟”成為潮流,“地攤經濟、小店經濟:是人間的煙火,是中國的生機”一語頻頻刷屏。一時間,各地爭相出臺鼓勵地攤經濟的若干措施,甚至連城管也背負起發展地攤的指標。
朋友圈里各行各業的各路人馬,也紛紛對標地攤經濟,如“擺攤吧,互聯網人”、“擺攤吧,銀行人”、“擺攤財富指南”等等,對轉型地攤經濟摩拳擦掌,躍躍欲試,頗有一副“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戶萬戶擺地攤”的陣勢。
盡管朋友圈的“擺攤指南”可能略帶滑稽色彩,但現實中早有捷足先登者。如“五菱翼開啟售貨車—地攤經濟的正規主力軍”,果然是“人間煙火味,最撫凡人心”。
作者:李林鴻(九卦金融圈專欄作家)
地攤經濟,真正的“輕”經濟
筆者認為,當前的地攤經濟,與過去我們所熟知的小商品市場有一定的相似之處,比如經營者主要是個人或家庭,售賣的產品以日常生活所用的小商品為主,經營區域相對集中,服務客群也主要是商圈范圍內的中等及以下的收入群體等。
但相比于小商品市場,地攤經濟又有些不同:
一是沒有封閉式的固定場所,而是在相對開放式的公共場地中擺攤布局,逢路而鋪,因客隨擺,自然也就沒有了租金水電等固定剛性成本支出。
二是相比于小商品市場,地攤經濟的經營者處于整個分銷供應鏈的最末端,其產品的分銷體量較小,進價優勢不明顯,量價兩方面均處于劣勢。
三是相比于小商品市場中的產品,地攤經濟中的產品更輕量化和更微型化,簡便易攜帶,也是更貼近于易于存儲的生活必需品,如存貨積壓可自行消化,畢竟進貨量不高。
四是相比于小商品市場中的經營者,地攤經濟的經營者可能更多是兼職屬性,特別是地攤經濟與各城市內的“夜經濟”相伴相生,不少年輕人已習慣下班后逛夜場,在閑逛之余,也激發起自己“擺地攤”的想法,相信很多年輕人讀大學期間,特別是大學畢業前夕,都有過一段校園內擺地攤的青春回憶。擺的不是地攤,是情懷。
五是相比于小商品市場,地攤經濟是真正的“輕”運營、“輕”經濟,不論是產品的輕量化、模式的輕量化、資產的輕量化還是經營主體的年“輕”化,處處彰顯著“輕”。
地攤經濟風口下
中小銀行的商機在哪里?
地攤經濟是經濟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而經濟是肌體,金融是血脈,金融為實體經濟服務。地攤經濟如火如荼之際,金融服務焉能缺位和落后?據媒體報道,在總理考察山東煙臺藍色智谷,與部分小微企業主開了個“站談會”,了解到一位從事“互聯網+教育”的小微企業主面臨的融資難問題后,僅用36小時,這家小微企業(山東十二學)就獲批了來自恒豐銀行的1000萬元無抵押信用貸款!同時享受LPR基準利率。
那么在地攤經濟風口下,商業銀行特別是中小銀行的機遇在哪里呢?
從地攤經營主體的視角來看
地攤經營者比較多的是兼職,這就最好需要一個獨立于日常生活、專用于地攤運營的收支賬戶,此外,作為經營主體,還需要面對包括可支持微/支/銀聯等多渠道的收款二維碼、日常資金收付結算、差錯對賬以及投資理財、信貸融資等多樣化的金融服務需求。
商業銀行可以為其提供包括賬戶(個人/小微)開立、資金結算、差錯對賬、投資理財及信貸融資等綜合金融解決方案。相比于小商品市場的經營主體,地攤經濟的經營主體對經營活動可能并不完全掌握,商業銀行長期服務于小微和企業客戶,在地攤經營服務方面可為經營主體提供較多咨詢服務,增強客戶粘性。
此外,如前所述,地攤經濟的經營者,以兼職、年輕化為主,其服務的客戶也以商圈范圍的、喜歡潮流和夜經濟的年輕客群為主,不論是年輕的經營者,還是其面向的年輕客戶,于商業銀行特別是中小銀行而言,都是難得的、具有較高挖掘潛力的優質客群。
從地攤經濟的運營模式來看
如前所述,地攤經濟是真正的“輕經濟”“輕運營”,不論是其產品的形態較輕、進貨數量較少,還是其渠道和場所(地攤)的輕量化(無固定剛性成本支出),都相比于過去的重資產經營模式具有較多優勢。
當然,輕量化的運營模式,也決定了其融資服務需求,會以小額、高頻為主要特征。
結合經營主體的年輕化和兼職化,以地攤經濟經營主體的優質和運營模式的輕量化,必將成為商業銀行的優質項目和資產。
“沒有啟動資金,可以試試我行的地攤貸”,或許不止于玩笑調侃,可能真被應用于實踐之中,搶抓了市場先機。
中小銀行熟悉本地商圈
不少中小銀行此前也探索了基于商圈經濟的社區金融服務模式,并取得了不錯的成績。面對本次洶涌而來的地攤經濟,中小銀行必須把握機遇,可以發揮本地優勢(熟悉客戶、熟悉市場、熟悉政策)和法人銀行快速決策、快速定制、快速實施的決策鏈短、執行力強的優勢,組織全行客戶經理快速開展“掃街”活動,搶占市場先機,搶占經營主體心智,快速樹立品牌優勢。
地攤經濟火爆的背后,是經濟越來越接地氣、政策越來越貼近現實、平凡人的價值日益得到彰顯,正如總理所講,國家是人民組成的,人民好了,國家才能好。靠每個人的奮斗,大家都好了,國家就更好!對于商業銀行特別是中小銀行而言,金融與經濟共生共榮,既然地攤經濟風口已起,金融服務必然要如影隨形,搶占了市場先機,就擁有了進入和退出的主動權和優先權,誰能先聲奪人,誰才能笑到最后。
本文首發于微信公眾號:九卦金融圈。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和訊網無關。和訊網站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