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者網》 丁琬瓔
2020年一季度,重慶銀行(01963.HK)交出一份不錯的成績單,實現營業收入33.1億元,同比增長21.2%,實現歸屬于股東的凈利潤13.8億元,同比增長13.7%;總資產達5112.6億元,較年初增長2%,其中,貸款總額較年初增至2578.1億元,增幅4.2%;存款總額2948億元,較年初增長4.9%。
根據公開資料,重慶銀行成立于1996年,是西部和長江上游地區成立最早的地方性股份制商業銀行,由重慶37家城市信用合作社及市聯社、10家地方財政局和39家企事業單位聯合發起設立了重慶城市合作銀行,1998年3月,更名為重慶市商業銀行,2007年8月,更名為重慶銀行。
2019年,該行實現營業收入117.91億元,同比增長10.92%;實現歸母凈利潤42.07億元,同比增長11.61%,增幅均創近四年來新高。貸款余額為2473億元,同比增長16.40%,存款余額2810億元,同比增長9.60%。
不良貸款率相較2018年年末下降0.09個百分點至1.27%,從銀監會官網統計的城商行總體表現來看,重慶銀行的不良貸款率維持在較低水平,優于行業均值(見下圖左)。
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低 IPO“勢在必行”
在年報數據方面,通過整理26家上市城商行(15家H股上市,13家A股上市,其中鄭州銀行和青島銀行(002948,股吧)為A+H同時上市)2019年年報,《投資者網》發現,重慶銀行的資本充足率三項指標的排名均較靠后(如表1所示)。
如果說資本充足率相對于行業整體表現來說還算及格(如下圖所示,均線以上),那么,在上市城商行中,重慶銀行幾乎墊底的一級資本充足率和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著實不太樂觀。
這意味著,一邊是來自業務主力(利息收入)對資本金的迫切需求,另一邊是已經亮起紅燈的資本充足率,補充資本已是迫在眉睫,而自從成立以來,重慶銀行已經兩次通過外部融資補充資本金。
公開資料顯示,2013年11月,重慶銀行港股IPO,共募集約34.81億元,全部用于充實資本金。2015年12月,H股配售,募集金額折合人民幣約28.56億元,用于補充資本金。2017年12月,發行非累積永續境外優先股,募集資金折合人民幣約為49.5億元,扣除發行費用后將用于補充該行一級資本,提高一級資本充足率和優化資本結構。
通過重慶銀行歷年的三項資本充足率指標(見下圖)不難發現,資本充足率和一級資本充足率的階段性高點與重慶銀行3次通過外部融資的方式補充資本金的時間點基本重合。
如上圖所示,2017年的募資并沒有改善重慶銀行的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3年以來位于9%以下;2018年重慶銀行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8.47%,勉強超監管要求1個百分點;2019年重慶銀行的這一指標在上市城商行中排名倒數第五。
根據監管要求,到2018年年底,按照《巴塞爾協議III》,非系統性重要銀行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一級資本充足率及資本充足率要要分別達到7.5%、8.5%和10.5%。資本充足率反映商業銀行在存款人和債權人的資產遭到損失之前,該銀行能以自有資本承擔損失的程度。
“回A”之路充滿挑戰
近兩年,在港上市的內地銀行股回歸A股熱情高漲。公開資料顯示,鄭州銀行、青島銀行已先一步回歸A股,2019年浙商銀行和重慶農商行也完成了A+H上市。若獲得A+H融資渠道,后續融資可以不受制于單一市場規則和行情狀況限制,資金層面更加穩健。
2019年5月,重慶銀行更新IPO招股說明書。此前2018年6月15日,證監會官網披露了重慶銀行A股IPO招股說明書,發行不超7.81億股A股,占本次發行完成后總股數的19.98%。此次通過A股 IPO 募資補充自身核心資本,增強資本充足率以符合監管要求和滿足經營需求,或可解燃眉之急。不言而喻,回歸A股對重慶銀行來說意義重大,但能否順利回A,對重慶銀行來說,還存在著諸多不確定性和挑戰。
從近年來多家城商行的H股IPO表現來看, 由于宏觀經濟環境、凈息差縮窄等因素,投資者對于內地銀行股的熱情并不高,銀行H股上市破發現象也屢見不鮮。
作為第一家在港上市的內地城商行,重慶銀行H股上市首日跌破發行價6.00港元/股。除此之外,天津銀行、青島銀行和浙商銀行H股上市當天一度跌破招股價,然而2019下半年渝農商行和浙商銀行成功在A股上市,但很快就破發,這些“前車之鑒”一定程度上影響了A股投資者對銀行股IPO的信心。
截至2020年6月1日收盤,重慶銀行H股股價為3.9港元/股。目前H股較低的估值水平很可能會讓投資者難以接受未來A股IPO的定價。如果不能有效提振市場信心,A股和H股之間過大的差價,可能會是重慶銀行A股IPO的障礙。
未來城商行競爭將加劇
在我國城商行競爭力方面,總體來看依然充滿挑戰,尤其是金融機構間的競爭日趨激烈。大型商業銀行在國內銀行業中占據著優勢地位,擁有較大的資產規模和客戶基礎;股份制商業銀行通過深化戰略調整和經營轉型,加強產品和服務創新,形成了差異化和特色化的市場競爭力。此外,近年來監管機構逐步放寬外資銀行進入門檻,其業務范圍逐漸擴大;而民營銀行業也逐步放開,這些都進一步加劇了國內銀行業的競爭。
來自銀保監會官網統計數據,2020年第一季度城商行的資本充足率,不良貸款率,資產利潤率等各項指標在商業銀行中墊底。
那么,面對未來和競爭激烈的市場,城商行的發展契機究竟在哪?
市場分析認為,“服務地方經濟、服務小微企業、服務城鄉居民”的定位,決定了在商業銀行整體板塊中,城商行需立足地方經濟、與國有銀行、股份制銀行以及外資銀行錯位競爭,走差異化路線。在大型城商行無論是業務拓展,科技助跑還是跨區域經營、金融牌照、業務資格市場準入,亦或是上市核準都處于競爭領先地位的競爭格局下,未來城商行群體內的分化將進一步加劇。
一部分城商行可通過上市、綜合化經營、新型化布局等,繼續提升實力,增強市場競爭力。另外一部分城商行因風險暴露、不良資產拖累,以及資產支撐不足等制約,將會面臨越來越大的生存發展壓力。去年包商銀行因信用危機被銀保監會會同人民銀行依法接管,錦州銀行因暫時流動性風險被銀保監會進行風險處置和改革重組。
總體而言,重慶銀行近年來整體業績向好,標準普爾已經連續四年維持對重慶銀行的“BBB-”投資級評級,然而歷經三次共計100億募資后資本充足率依然較低,回A股上市風險和阻礙重重,上市成功是根除,還是暫時緩解資本充足率困境,都是投資者極為關注的問題。
未來,對于重慶銀行,如何立足于城商行的戰略布局,通過回A上市進一步夯實企業的競爭力,實現差異化的定位,《投資者網》將持續關注。(思維財經出品)■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和訊網無關。和訊網站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