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孔發龍「全國人大代表 江西省農村信用社聯合社理事長」
文章|《中國金融》2020年第11期
近年來,隨著互聯網金融的蓬勃發展,各種形式的移動支付也是方興未艾,其中通過聚合多種第三方支付平臺、合作銀行及其他服務商接口等支付工具提供綜合支付服務的第四方支付發展尤為迅速。據不完全統計,全國從事聚合支付服務的第四方支付機構已經超過百家,用戶規模近3億人,交易規模達30萬億元以上,無論是用戶數量還是交易金額都在快速增加。客觀地說,第四方支付機構提供的聚合支付服務,對提高支付效率、改善用戶體驗、促進經濟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根據國家相關規定,第四方支付機構并不持有資金清算牌照,不得以任何形式經手特約商戶結算資金,從事或變相從事特約商戶資金結算。但是,在巨大利益誘惑下,仍有不少第四方支付機構依托正規第三方支付平臺,通過大量注冊商戶、個人賬戶等手段搭建支付通道,非法從事資金結算業務,為某些黑灰產業違法犯罪提供資金結算,引發了一系列詐騙、洗錢等案件,嚴重損害了消費者合法權益,嚴重擾亂了經濟金融秩序,社會危害性很大。
為此,筆者提出如下建議:一是按照業務實質完善監管框架,加快制定非銀行支付機構條例,杜絕監管真空和套利;二是提高聚合支付行業準入門檻,加速行業優化整合,盡快改變當前第四方支付機構魚龍混雜的局面,提升市場集中度和規范度;三是出臺司法解釋,明確將“非法從事資金結算業務”行為按非法經營罪定罪,細化犯罪構成要件以及處罰措施,提高非法第四方支付違法犯罪成本;四是督促正規持牌第三方支付機構強化風險管控,及時有效識別異常支付賬戶,避免成為非法第四方支付機構從事違法資金結算業務的通道。
本文首發于微信公眾號:中國金融雜志。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和訊網無關。和訊網站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