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大型商業銀行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增速要高于40%,并首次提出,“鼓勵銀行大幅增加小微企業信用貸、 首貸、無還本續貸。”
傳統上,小微、零售與大企業“二八”分的商業模式,對銀行無疑是舒適、安全的選擇,政策壓力下,加大對小微企業的貸款,意味著銀行需要在風控水平上下更多功夫,提高對小微企業金融服務的效率。
小微金融與面對C端的零售型貸款業務有很多相似之處,小額、分散、高頻,抵押物少或者沒有,在C端貸款業務擁有豐富實踐經驗的金融科技公司,在幫助銀行突破小微金融困局方面,迎來了更大的市場空間。
小微貸款線上化轉型
一家股份制銀行東部地區分行信貸部門人士對記者表示,對于銀行來說,提高小微企業信貸比例,需要將貸款目標客群進一步下沉細分,沒有抵押物,就需要更多維度的數據來審核風險,傳統的靠線下人工的逐筆審核,則將導致效率低下和成本無法承受的難題。如何在風險可控前提下,高效、扎實地做好小微企業金融服務,需要新的業務思路。
全國人大代表、央行參事周振海提交了《關于加快推進數字普惠金融全面發展的政策建議》,當前,以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和云計算等數字技術主導的新一輪技術革命正在世界范圍內方興未艾,數字技術與普惠金融深入融合產生了數字普惠金融。數字普惠金融深刻改變了普惠金融發展方式,為普惠金融可持續發展和快速發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強大動力,在有效破解金融排斥問題,解決三農、小微企業金融困局等領域具有巨大潛力。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證監會原主席肖鋼也在兩會期間表示,在過去的五年里,我國的互聯網銀行利用科技手段服務小微企業和個體戶,通過線上觸達、大數據風控和人工智能,實現大規模、低成本、高效率的服務。
在線上化小微金融服務轉型中,大型銀行擁有良好的基礎設施、技術能力,能較快對接新的數字化工具,與線下網點優勢形成聯動。
“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是保就業、促消費的重要環節,也是受到疫情和經濟下行影響較大的群體。為了更好地服務這些創業者、從業者,工行著力加大普惠金融創新,提升金融服務便捷性,降低服務成本。”5月26日,工商銀行方面對記者表示,在融資服務方面,工行充分發揮線上線下一體化優勢,提供多元化、易獲得的融資產品。其中,工行推出的“e抵快貸”,經營者通過手機銀行等線上渠可以很方便地申請個人經營貸款,貸款期限最長10年,最高貸款金額可達1000萬元,受到了個體工商戶、小微業主的歡迎。工行個人房產抵押消費與經營組合貸款,除了傳統的按月等額本金、等額本息還款方式外,還創新了尾款到期付的還款方式,緩解了經營者的還款壓力,提高了資金使用效率。截至目前,工行個人經營性貸款余額達3600億元,較年初增加近500億元。
中國銀行研究院27日發布的報告中指出,在去年高基數增長的基礎之下,今年國有大型商業銀行完成這一目標的難度明顯加大。但在金融脫媒的大趨勢下,加大對小微企業支持力度也是商業銀行轉型的重要內容,因此有必要變壓力為動力,不斷加快自身轉型,實現可持續發展。一要完善授信管理機制,通過優化考核標準等措施確保實現目標。嚴格落實監管要求。貸前調查要落到實處,既避免“一刀切”的惜貸,也防止“一窩蜂”的運動式送貸。二要加大金融科技手段運用,提高小微企業差異化風險定價能力。通過云計算技術和數據實時系統實現對企業經營狀況的動態監測,及時進行風險識別。三是加大對重點領域和重要行業小微企業的支持力度,推動經濟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
小微信用貸考驗數據能力
央行行長易綱近日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下一步將加大小微企業信用貸款支持力度。實施普惠小微信用貸款支持方案,通過創新貨幣政策工具,支持符合條件的地方法人銀行業金融機構新發放普惠小微信用貸款,支持銀行業金融機構提高信用貸款占比。
無抵押物的信用貸,對銀行數據收集、整理、分析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困擾小微金融多年的企業征信不完善問題,近年來也在多個政府部門的通力合作下有所改善。
今年4月份的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布會上,“銀稅互動”成為全場關鍵詞之一。銀保監會普惠金融部主任李均鋒在會上表示,截至目前,整個“銀稅互動”的貸款余額為5732億元,同比增長了74%。
李均鋒介紹,“銀稅互動”產品對銀行、對企業發放信用貸款非常有幫助。主要有三個方面優勢:一是精準對接企業需求。納稅企業只要有融資需求,銀行就能精準對接;二是向企業盡量發放信用貸款,就是免抵押、免擔保的貸款,借助企業的納稅信息發放免抵押、免擔保的信用貸款;三是靈活方便。
去年9月,網商銀行在杭州宣布上線一項全新的小微企業貸款工具——發票貸款,對包括廣東、江蘇、浙江、河北、河南、安徽、湖南、江西、陜西9省內的3000萬小微創業者開放。網商銀行行長金曉龍表示,前期試點的業務數據反映,憑借打通稅務信息和多項科技手段的運用,小微創業者的發票貸額度較之其此前在網商銀行能夠獲得的貸款額度,平均上漲了3倍。
據不完全統計,包括國有大行、全國股份制銀行、城市商業銀行在內的幾十家商業銀行均已推出與稅務信息關聯的中小微企業貸款產品。
“稅務信息是一個維度的數據,產品也很成熟,但還有很多規模更小的個體經營者,它可能稅務方面不那么規范,企業資產和個人資產沒有嚴格分賬,這類小微企業數量龐大,需要更完善的征信方法來對接服務。”上述股份制銀行人士表示。
大銀行擁有較好的品牌知名度和密集的線下網點,而對小的區域性銀行、民營銀行和完全依賴線上的互聯網銀行來說,更需要外部征信的支持。
肖鋼在上述觀點中亦指出,外部征信制度尚不完善,小微企業風險定價中存在數據斷裂。當前數據渠道主要是網絡支付以及部分地方、機構等數據,分散于不同公共部門的數據價值沒有被充分挖掘,互聯網銀行對小微企業可獲得的授信額度較低,無法滿足其融資需求;互聯網銀行生態場景未覆蓋的小微企業,則更難以獲得相應信貸服務。
從內部能力來說,近年來數字化、開放銀行的理念已經深入行業,但對很多小型銀行來說,數據管理、數據分析與風控的聯動,還缺乏技術突破的能力,這給眾多金融科技公司留下了市場空間。
金融科技的入場將有望彌補銀行在數據整合能力方面的不足,如平安普惠推出的“聚合模式”,以金融科技為基礎構建開放式的聚合借貸服務平臺,以標準化的聚合機制連接場景方、增信方、資金方等多類信貸業務參與主體,共同為小微人群服務。
度小滿金融CEO朱光表示,金融科技將成為扶持中小微企業的“穩定器”和“加速器”。過去的風控政策都是在高速增長的環境下制定的,沒有穿越過真正的周期。風險、存量資產也會給傳統金融機構帶來壓力。如何能幫助金融機構解決困難和壓力,將是金融科技發展的機會。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和訊網無關。和訊網站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