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時報記者 劉敬元
全國兩會召開期間,全國人大代表、鄭州銀行黨委書記、董事長王天宇接受證券時報記者專訪,闡述了他今年的議案建議,介紹了鄭州銀行在疫情期支持中小微企業的情況,并回答了記者對該行發展的有關提問。
王天宇在今年兩會上帶來5份建議,大多是從銀行業務實際出發提出的建議,包括建議優化金融合同糾紛訴訟程序及完善保證金質押扣劃規定;建議加強銀行與資產管理公司合作,推動不良資產市場化處置;建議支持中小銀行線上化、數字化轉型等。
鄭州銀行2019年末總資產突破5000億元,邁入中型城商行之列。不過,該銀行資產增速最近兩年明顯換擋,自2018年以來最近兩年增速都在7%左右,而此前達20%甚至30%。王天宇表示,這背后是鄭州銀行面對新的發展形勢,主動摒棄速度情結、規模情結,加快轉型發展。
對中小微企業精準分層
給予不同的政策支持
證券時報記者:今年疫情突發對實體企業影響很大,對中小微企業的融資需求,鄭州銀行有哪些支持舉措?自身信貸業務質量受影響情況如何?
王天宇:2020年,針對新冠肺炎疫情對中小微企業的影響,鄭州銀行為中小微客戶群體推出“系列特惠政策”,合理安排小微企業還款、續貸,幫助小微企業渡過難關。
主要措施有:一是制定《關于支持小微企業復工復產相關支持政策》,精準分層,開展疫情風險排查評估,針對還息困難客戶、到期還本困難客戶,分別給予不同支持政策,采取征信保護措施。二是疫情期間,快速及時地推出了“復工貸”,將多款生產經營性貸款產品納入“復工貸”產品包,開通快捷申請通道。截至目前,“復工貸”產品已授信11億元,惠及500家小微企業。三是發揮人行專項“再貸款”作用,針對納入全省參與防疫的重點醫用物品和生活物資生產名單內企業,給予專項支持,降低企業融資成本。截至目前,鄭州銀行已對受疫情影響較大的企業給予177億元的信貸支持。
新冠肺炎疫情對我國第一季度經濟已經產生一定影響,其中餐飲住宿、旅游業、交通運輸業等行業受沖擊較大,中小微企業抗風險能力降低,有效信貸需求下降,進而將對銀行資產規模增長產生一定負面影響。新冠肺炎疫情對銀行業資產質量的影響有一定滯后性,鄭州銀行將密切關注并持續評估本次疫情對業務的影響,并采取措施積極應對,確保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保持穩定。
摒棄速度與規模情結
加快轉型發展
證券時報記者:2018年開始,鄭州銀行的規模增長速度明顯壓降下來,是何考慮?特別是在全行資產規模站上5000億元平臺后,對“規模增長”的態度有沒有變化?
王天宇:2020年,是鄭州銀行2016~2020五年發展戰略規劃的收官之年,也是為高質量發展補短板、提效能的關鍵之年。面對新的發展形勢,站在資產規模突破5000億元的新起點,鄭州銀行按照中國銀保監會河南監管局“建設優秀城商行”要求,主動摒棄速度情結、規模情結,不斷加快轉型發展,注重速度、效益和質量的協調發展,逐步形成了“123456”的高質量發展戰略,并將其作為2020年乃至今后一段時期全行經營工作的戰略遵循。
“123456”戰略,即“一個中心”,圍繞高質量發展持續發力;“兩個堅持”,堅持穩健經營、轉型提升;“三字戰略”,推進風險再控制、能力再提升、特色再聚焦,強化人才、科技、制度支撐,抓好產品創新、輕資本轉型、數字化應用,進一步穩利潤增長、穩不良貸款率、穩特色業務;“四字戰術”,打好存款保衛戰、不良殲滅戰、亂象掃蕩戰、思想解放戰,堅持負債和資產端的“四做四不做”,不斷優化資產負債結構;“五個關系”,處理好資本占用“重”與“輕”的關系,期限匹配“長”與“短”的關系,負債成本“高”與“低”的關系,風險收益“大”與“小”的關系,利潤增長“快”與“慢”的關系;“六大指標”,緊盯凈利潤增幅、不良貸款率、存款日均、凈息差、風險資產占表內資產比、中間業務凈收入六大指標,立標尺、強考核、見實績。
轉型發展的關口,由于區域經濟及客群基礎等原因鄭州銀行也面臨著低成本存款增長、不良承壓等挑戰。下一步,鄭州銀行將繼續堅持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不斷豐富高質量發展戰略內涵,全力推動輕資本轉型進程。
多措并舉
推進資本集約化轉型
證券時報記者:目前鄭州銀行分紅送股、定增這兩項核心資本補充計劃在同時運行,這當中要補充的實際缺口有多大?未來還有哪些資本補充計劃?下一步怎么來集約資本使用?
王天宇:2019年,鄭州銀行各級資本充足率均達到監管要求。2020年在實施現金分紅及轉增股本后,鄭州銀行內生資本可支撐業務發展需要,預計2020年末各級資本充足率水平均可滿足監管要求;下一步鄭州銀行需進行外部資本補充,以進一步促進各項業務發展及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
鄭州銀行資本計劃包括非公開A股發行及發行不超過100億元的資本補充債券,債券品種包括無固定期限資本債券或二級資本債券。
下一步,鄭州銀行將加大資本管控力度,提高資本使用效率,以“商貿金融、小微金融、市民金融”三大特色定位為抓手,通過理念提升、規劃引導、客群優化、產品推廣、績效推動等多措并舉,推進本行向輕資本集約化轉型。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和訊網無關。和訊網站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