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剛尚博文 賈潤崧「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法學院;澳門國際銀行」
文章|《中國金融》2020年第10期
(本文系作者個人觀點)
加快永續債發行是緩解中小銀行資本補充壓力的重要渠道
新冠肺炎疫情沖擊下,貨幣政策亟須加大逆周期調節力度,通過擴大信貸投放支持企業復工復產。然而,主要服務中小微企業的中小銀行普遍面臨資本補充壓力,這一問題可以通過永續債發行來解決。
部分中小銀行面臨資本補充壓力
一是資本總量承壓。近年來,落實資管新規穿透監管要求計提資本、非標資產回表,特別是信貸投放力度不斷加大,中小銀行資本總量面臨較大壓力。2019年下半年以來,在金融管理部門支持下,我國中小銀行普遍加大資本補充力度,到年底資本充足率均有所回升,且高于10.5%的最低監管標準。
然而,近期新冠肺炎疫情帶來不良率反彈、息差收窄等沖擊。2020年2月底,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已較2019年底的1.86%反彈5個基點,中小銀行不良率的反彈可能更為嚴重。為應對疫情,年初以來人民銀行專門針對中小銀行兩次發放再貸款、再貼現額度合計1.5萬億元,僅此一項按最低資本充足率10.5%的要求和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75%的風險權重,中小銀行最少需要1181億元資本金。
二是結構不合理。中小銀行一級資本中核心一級資本占比過高,其他一級資本占比很低。從31家上市城商行和農商行2019年中期報告看,19家銀行其他一級資本充足率低于1%的監管合意水平,其中17家其他一級資本幾乎為零。這既導致上述銀行資本成本過高,也使不少核心一級資本壓線達到7.5%監管要求的中小銀行因其他一級資本嚴重匱乏,無法滿足8.5%的一級資本充足率監管要求,造成大額風險暴露受限等問題。
三是非上市中小銀行資本缺口更大。全國4005家中小銀行中,有605家資本充足率低于10.5%的最低監管標準。這些銀行中除錦州銀行外均為非上市銀行。非上市銀行無法通過IPO、配股、定向增發等手段融資,資本補充渠道更為狹窄。
銀行永續債是資本補充重要工具
對中小銀行發行人而言,永續債期限最少5年甚至長達30年,可解決其長期資金來源問題,支撐銀行業務規模持續擴張。永續債計入權益,可降低中小銀行杠桿率。對追求長期、穩定絕對收益的機構投資者而言,一方面,永續債權益屬性弱于優先股,票息高于優先股,是很好的投資工具;另一方面,永續債投資有利于拉長資產久期,優化資產負債匹配度,且因收益與股票和普通債券相關度低,有利于分散投資組合風險。
與同為其他一級資本補充工具的優先股相比,永續債具有明顯優勢。一是資金成本低,支付的票息可以稅前抵扣,發揮“稅盾”作用;二是作為債券不會對已上市銀行股價造成沖擊;三是審批周期較短,減記型永續債可在銀行間市場發行,無需證監會審批;四是條款設計靈活,既可設計減記條款,也可設計轉股條款。與二級資本債相比,后者補充銀行二級資本,對提升中小銀行資本質量、優化資本結構作用有限。因此,永續債是非上市中小銀行補充一級資本的最優途徑。
中小銀行永續債發行規模測算
按照其他一級資本比重1%的監管合意水平,10.5%的資本充足率監管標準,基于國際經驗比重,筆者測算了我國城商行、農商行和民營銀行永續債發行的潛在規模。據靜態測算,這些中小銀行發行的永續債規模可達3745億元。
中小銀行永續債發行存在的突出問題
2019年全年共有徽商銀行等3家中小銀行發行永續債146億元。2020年以來共有5家中小銀行累計發行永續債337億元。連同2019年已發行規模,中小銀行永續債存量合計483億元,占商業銀行已發行永續債的6.78%,覆蓋城商行、農商行兩大類,既有上市銀行也有非上市銀行,主體評級最低為AA級。雖然中小銀行永續債發行進度明顯加快,但仍面臨一系列難題。
投資準入限制嚴,投資主體類別較少。當前銀行永續債的投資主體主要為其他銀行的自營資金和銀行理財資金,非銀行投資主體中保險資金投資限制較嚴,社保基金、合格企業和高凈值個人投資者是否可以投資尚不明確。這既造成風險集中于銀行體系,也因資金供給有限使得中小銀行永續債發行成本偏高。從保險資金運用安全性角度考慮,對銀行永續債投資設置一定的資本充足率、信用評級等級等門檻是合理的,但過嚴的規模限制既使絕大多數中小銀行永續債無法獲得保險資金投資,也嚴重限制了保險資金投資長久期、高票息資產的機會。根據上市中小銀行2019年中報,22家上市城商行中僅7家符合保險投資1萬億元總資產和500億元凈資產的標準,9家上市農商行更是僅重慶農商行1家達標。
融資成本較高。因永續債固有的無固定期限、償付順序較普通金融債靠后、取消派息不構成違約且包括減記條款等特點,加之品牌認可度不高、信用評級較低,中小銀行永續債發行成本較高。截至目前,與作為定價基準的發行當日5年期國債收益率相比,中小銀行加權平均風險溢價為175.1個基點,高于大型銀行42.8個基點,高于股份制銀行21.6個基點。主體評級為AA級的瀘州銀行風險溢價高達325個基點。
流動性不足。針對銀行永續債期限較長、估值難度高、投資主體范圍有限所導致的流動性不足問題,人民銀行創設了央行票據互換工具為投資永續債的商業銀行提供支持,包括允許公開市場一級交易商持合格銀行發行的永續債從中央銀行換入票據,并將主體評級不低于AA級的永續債納入中期借貸便利、定向中期借貸便利、常備借貸便利和再貸款的合格抵押品范圍,但也設置了一定的門檻。央行票據互換機制對提升銀行永續債流動性發揮了積極作用,卻還存在以下不足之處。一是操作對象限于49家公開市場一級交易商,以銀行為主,很多非銀行金融機構難以通過央行票據互換獲得所投資銀行永續債的必要流動性。二是資產規模仍有2000億元的門檻,未來發行永續債的大量中小銀行仍無法獲得流動性支持。
政策建議
當前形勢下,應盡快完善銀行永續債發行和投資政策框架,統籌兼顧發行人成本和投資者收益,推動銀行永續債市場健康發展,從而助力中小銀行資本補充,使其更有效地支持實體經濟恢復和發展。
抓住有利時機,優化審批流程
永續債作為高收益券種具有利率敏感性,低利率時期是其發行的最佳窗口期。自中國銀行發行首單永續債以來,作為定價基準的發行當日5年期國債收益率從期間最高的3.07%降至4月8日的2.05%,下降102個基點。年初以來銀保監會已批準9家中小銀行發行500億元永續債,較之2019年全年僅批復8家,審批速度明顯加快。
建議進一步優化審批流程。一是允許符合條件的中小銀行根據自身經營需要同時發行包括永續債在內的多種資本補充工具,取消事實上存在的“一行一債”審批限制。二是建立類似“儲架發行”的制度安排,在持續符合發行條件、監管指標和信用評級不發生重大變化的前提下,允許中小銀行根據自身融資需要和風險承受能力,在規定期限內根據市場情況靈活安排分次發行的規模和時間。三是鼓勵符合條件的民營銀行和村鎮銀行嘗試發行永續債,盡快實現“零”的突破。
穩妥擴大中長期投資者參與范圍
遵循市場化導向,按照風險與收益匹配的原則,逐步改變永續債市場投資者以銀行自營資金互持和銀行理財資金購買為主的結構,穩妥有序擴大非銀行金融機構和合格投資者參與永續債投資,在實現真正的風險分散和有效損失吸收的同時,通過引入增量資金供給,降低中小銀行永續債發行成本。一是降低保險資金投資銀行永續債的規模門檻至總資產2000億元和凈資產100億元,為有效管控投資風險可引入雙評級制度,以兩家評級公司分別出具的最低評級結果為信用評級準入下限。以此顯著擴大保險公司可投資的中小銀行永續債范圍,并對券商、基金公司等非銀行機構投資者和外資金融機構發揮示范效應。二是明確將銀行永續債納入社保基金和企業年金投資“白名單”。三是研究商業銀行柜臺發行永續債的可行性,適時允許合格企業投資者和高凈值個人投資永續債。四是研究將銀行理財子公司納入央行票據互換交易對手方范圍,鼓勵銀行理財資金投資其他銀行永續債。
豐富細化條款,加強信息披露
一是完善損失吸收條款,在現有減記型永續債基礎上,探索發行轉股型永續債,豐富銀行永續債品種。二是細化票息條款,采取對投資者友好的設定方式,適當提高利息支付頻率至半年或季度,滿足特定類別機構投資者需求。三是完善觸發條件設計,設立差異化觸發閥值,滿足不同投資者的風險和收益要求。四是提高銀行永續債存續期信息披露頻率,細化信息披露要求,更好發揮市場約束機制作用。
擴大流動性支持
一是取消銀行永續債央行票據互換機制對合格銀行資產規模2000億元的限制,更多參照資本充足率和信用評級結果等風險因素作為準入依據,以此擴大對中小銀行發行永續債的流動性支持。二是研究將銀行永續債作為銀行間市場回購交易合格抵押品,使得非銀行金融機構可以獲得流動性支持,這將顯著提升其投資銀行永續債的積極性。銀行可通過債券發行人白名單、押品折扣率、資本和授信規模等方式管控由此產生的信用風險。三是增加銀行和券商對銀行永續債的做市報價服務可得性,促進價值發現,通過做市商雙邊報價進一步提高銀行永續債二級市場流動性。
普惠金融框架下對中小銀行永續債發行提供專門支持
為落實支持中小銀行服務實體經濟的政策導向,實現有效激勵,建議在涉農、小微等普惠金融監管政策考評框架下,對績效評價優異的中小銀行發行永續債提供專門支持。一是借鑒民營企業債券融資支持工具的經驗,設立中小銀行資本補充支持工具,由人民銀行提供必要資源并授權專業機構中債增信公司進行市場化運作,通過擔保增信等方式,重點支持服務小微民營企業且考評優秀、監管指標合格但因規模偏小、主體評級在AA級以下的中小型和微型銀行發行永續債,使其評級結果達到滿足央行票據互換的最低信用評級標準,進而獲得流動性支持。二是研究對考評優秀的中小銀行所發行永續債的投資者給予減免征收增值稅等稅收優惠,引導降低永續債發行成本。永續債投資端票息減免所需要的財政資金投入不大,且能充分發揮財政資金撬動社會資本的功能,從而支持中小銀行補充資本。■
本文首發于微信公眾號:中國金融雜志。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和訊網無關。和訊網站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