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觀察網 記者 黃一帆 2018 年,隨著資管新規的推出,中國資管行業大規模去杠桿的進程開啟了。2019 年,金融市場繼續深入整頓,整個行業進入一段深度且快速出清洗牌的時期。2020年以來,隨著中國與海外玩家越來越多的主動或者被動的進入到標準化資產時代,新一輪群雄逐鹿正式開始。
“過去5-10年是一個大資管概念,那個時代資管發展非常快,規模也在飛速增長。”摩根資產管理中國區總裁王瓊慧告訴記者,“當時市場處于混戰的狀態,銀行資管、券商資管、公募基金都在做資管,但標準不一,互相為殼,同時還存在很多通道業務。”
“過去十幾年我們好像經歷了一個假的財富管理行業,”諾亞財富董事局主席汪靜波近期在接受經濟觀察網采訪時表示:“市場上的獨立財富管理公司都把非標資產當做自己的主營業務,為了滿足投資者龐大的需求,整個市場上非標規模迅速膨脹,風險日漸累積,結果到了18年、19年出現眾多暴雷事件,狂歡之后一片沉寂”。
隨著資管行業的逐步規范,這一草莽式的發展狀態難以為繼,行業進入明顯分化。經過兩年的轉型調整,資管行業無論在產品規模、產品形態還是資金來源方面都發生了深刻的結構性變化;而曾深陷非標泥沼的中國獨立財富管理行業也已開啟全新的賽道。
近期,諾亞公布了一季報數據,從當前結果來看,此前被認為是業界“探路”的標準化業務轉型所取得的成果是令人滿意的。
涅槃
中基協發布相關數據顯示,由于資管新規的出臺,資管行業2018年規模在歷史上首次負增長,但是2019年規模止跌回升,小幅反彈。2019年末資管行業規模合計110萬億,比2018年末增加近4萬億。這說明資管行業經過2018年痛苦的“去杠桿”之后,轉型見成效、規模穩增長,資管行業開始出現積極的變化,標志著資管市場從轉型的陣痛中正在涅磐重生,迎來新的發展起點。
從細分行業來看,2019年資管七雄的規模呈現“四增三降”。一方面,通道業務及其背后的影子銀行模式仍然被嚴厲打壓,因此基金子公司、券商資管、信托規模仍處于下降周期,分別下跌18%、18%、5%,合計減少4.3萬億;比2017年末則減少了13.2萬億,連續兩年呈壓縮態勢;另一方面,保險資管、公募、銀行理財、私募機構發揮主動管理優勢,積極尋求產品創新,分別增長13%、13%、9%、8%,合計增加8萬億。通道業務此消,主動管理彼長,資管市場結構得到優化,繼續向回歸本源、有序發展的方向穩步邁進。
經歷整頓的銀行理財業務也呈現了明顯變化,一方面保本理財逐漸談出歷史舞臺、非保本理財規模實現穩健上漲,另一方面產品凈值化轉型有序推進,與此同時,銀行負債結構優化,同業資金空轉亦大幅下降。2019年也成為了銀行理財誕生的元年,從無到有、從零到一,銀行理財子公司在資管新規的催產下誕生,開始了歷史的征程。
值得一提的是,2018年資管新規實施以來,從融資端看,標準化融資的占比顯著提升。按表外的社融占比統計,2018-2019年兩年內委托貸款占比從17.9%下降到12.7%,信托貸款占比從10.9%下降到8.3%,二者合計下降7.9個百分點。而以企業債、政府債和股票為主的標準化資產融資占比則相應提升,企業債占比從2017年的24.2%提高到2019年末的26.0%,2019年當年提高了1.2個百分點,增速快于2018年;政府債券占比從36.1%提高到41.8%,提升5.7個百分點,是提升最大的品種。
從各行業特征和規模變化看,非標資產和通道業務占比較高的券商資管、信托和基金子公司規模持續收縮,以標準化為主的公募基金和保險資管則持續正增長,私募基金中投資于標準化資產的證券投資基金部分的規模也是保持正增長。
中國獨立財富管理行業開啟標準化轉型
蓬勃發展了十多年的中國財富管理行業在去宏觀經濟杠桿中迎來了巨大挑戰。在資管新規實施、監管收緊之下,“非標”業務作為特定金融周期催生的產物,注定面臨需求全面回落的境地,規模趨降,這必然使得整個行業資管產品從供應端向規范化和標準化方向引導。在業內公司仍在觀望之時,作為國內財富管理龍頭的諾亞財富首當其沖,成為了轉型的“排頭兵”。
“我發自內心地講,我覺得我們就像2012 年起飛一樣,要從另類資產的小賽道進入一個標準化資產的大賽道。從我的角度,已經準備好了。”汪靜波表示。
今年她的第一目標就是要奪回因放棄非標類固收而失去的資產規模。“就算不是全部,但這個肯定是第一目標,搶回非標類固收資產的份額是戰略的中心。”
對于轉型中的諾亞來說,一季度財報展現出的可喜變化為公司及財富管理行業打下一針強心劑:
截至2020年第一季度,諾亞累計配置規模達7,099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1.6%;累計服務高凈值客戶規模達356,023人,同比增長29.5%。在核心業務數據方面,2020年第一季度,諾亞實現銷售凈收入7.5億元人民幣,環比下降5.4%;歸屬于股東的非GAAP凈利潤2.6億元人民幣,環比增長119.6%。收入環比小幅下降的原因,主要源于在疫情影響中的其他業務收入減少。
而從客戶數量來說,2020年第一季度,包含公募基金在內的活躍客戶數達到16,831人,環比增長4.0%;其中公募基金活躍客戶12,756人,環比增長9.2%;同時截至2020年3月底黑卡客戶數為880人,同比增長16.1%;一季度黑卡客戶新增募集量共42.5億元人民幣,總AUM達到788.5億元人民幣,占集團總AUM的48.8%。
諾亞轉型的契機來自于一次外界熟知的風險事件。去年6月,承興國際爆雷,在隨后的一個月,諾亞財富首次對外表示,從8月份開始不再做單一非標類固收產品,轉型為綜合型、凈值型標準化產品;而仍處于存續中的非標資產,諾亞也會加速退出。
汪靜波告訴記者,今年年底之前,諾亞的非標資產能夠基本退完。
“諾亞堅持不做資金池及期限錯配,所有產品都獨立托管、風險隔離。”汪靜波表示,要回歸投資的本質,資產配置的科學性決定了應該通過組合來降低波動,而不是一味去提供“無風險,高回報”的畸形產品。
而在客戶需求端,汪靜波觀察到在成熟資本市場的投資行為中,相比于非標另類產品,更受歡迎的是低波動、分散組合的凈值化標準產品。這些產品是默認的底倉配置,例如Julius Baer給客戶配置的資產約90%都是標準化產品,只有10%是另類或者非標。
據透露,預計5年后,諾亞標準化資產的比例將會占到80%,而另類資產是20%。
疫情推動數字化升級
汪靜波坦誠,標準化市場的問題就在于產品易復制。她表示,更重要的在于先發優勢。“我們抓住今年年初的時間窗口獲得了先發優勢。疫情期間兩個月,最大的挑戰是誰都不能線下開發新客戶,必須深耕老客戶。所以我們花了很多時間,通過線上直播、線上課程等多觸點與諾亞老客戶對接溝通。”
“疫情同樣使得外資的線上化進程被推動了,”王瓊慧告訴記者,“線上這塊摩根適應非常快。在這段時間,我們和很多客戶的接觸都在線上。疫情剛開始的時候,我們甚至有一種感覺,對比去年同期,特別是在中國客戶活動似乎不減反增。只不過,活動從線下變成了線上。”
瑞銀財富管理亞太區聯席主管盧彩云表示:“亞太區仍然是財富創造的中心,也是瑞銀財富管理的主要增長區域。我為亞太區團隊感到非常驕傲,因為我們一直都與客戶保持密切聯系。過去兩個月的市場不確定性讓投資者謹慎行事,但瑞銀財富管理的亞太區團隊繼續與客戶保持密切聯系,他們通過我們數字通信配套(包括實時線上研討會、電子銀行、Whatsapp、微信等)毫無障礙地獲得投資總監辦公室的建議,找到正確的投資方向并獲取最新的投資理念。”
而汪靜波表示,在諾亞未來的發展上,IT和數字化轉型以及如何在線上能夠跟客戶有更緊密的接觸將非常重要。
在汪靜波的設想中,未來諾亞觸及標準化產品客戶主要會依靠線上線下兩條線并進。線上的方式包括直播、課程、在線溝通等等。“我們還會和其他行業的品牌做一些獲客的合作,線下依然是傳統的方式來推進。”
汪靜波指出,IT和數字化轉型只是觸及客戶的一種方式,但核心還是對于客戶需求的洞察:“中國客戶多是個人客戶,投資最核心的目標就是復利回報和低波動。過去我們為他們提供的更多是非標類固收信貸類資產,但現在要讓他們理解,只有通過凈值型的大類資產的配置才能夠真正滿足他們的需求。”
疫情的到來也加速了判斷的驗證。
“最近很多客戶在海外虧了錢,所以當他們看到我們離岸精選、亞洲新時代都不錯,這個回撤也不是那么高,總體也比較穩定,他就產生了興趣和需求。”她透露,之前有些壓力,會擔心客戶不太接受,因為畢竟還是有很多銀行在做資金池,很多第三方理財繼續賣各種非標產品,但通過疫情的過程,她發現客戶新需求的激發和改變速度比她原先預想的要快。
對于深耕中國的摩根資管而言,王瓊慧告訴記者,實際上疫情對于業務的影響并不大。“去年年底包括年前疫情爆發前市場投資情緒非常正面,大家對中國股市依舊非常看好。而一季度對市場情緒和投資者的韌性表現出來也不錯。一季度號稱國內公募基金的高峰,歷史新高的記錄。”
群雄逐鹿萬億市場
“非標資產和標準化資產是兩個完全不同的市場。從市場體量來說,非標的市場遠遠小于標準化。”汪靜波指出,如果繼續做非標,諾亞一年新增1000億的規模就基本到頂,根據最新調查高凈值人士財富管理需求高達50萬億,這也僅僅是千分之二。
“盡管新型冠狀病毒對市場造成了一定的影響,瑞銀財富管理亞太區仍取得了創紀錄的7.95億美元營運收入,反映出瑞銀亞太地區業務的韌性,”瑞銀財富管理亞太區聯席主管August Hatecke表示:“我們為亞太團隊表現出的毅力和勤奮而感到驕傲;他們不僅成功應對了挑戰,而且在第一季度取得出色的表現。在如此動蕩的市場中,多元化投資及策略性資產配置是關鍵。我們的客戶不僅希望保護資產,還希望抓住機遇。客戶投放了超過20億美元于新的委托投資方案,使我們的委托投資滲透率提高至14%。另外,結構性產品和股票的交易收入比去年同期增長一倍以上。可持續投資已成為我們投資組合中日益重要的部分。我們亦致力于加強慈善工作,以推動積極的環境和社會變革。”
而對于進入標準化賽道要面對傳統銀行、券商等的激烈競爭,汪靜波并不擔心。她認為,標準化資產是萬億級的規模,諾亞從非標的賽道進入標準化的賽道,就像從小河流入大海,進入廣闊天地,擁有了更具想象力的發展空間。
在具體的定位上,諾亞選擇的路線定位客戶群體更為高端。“我們對標的是嘉信和UBS,除了公募基金,我們還有很多為客戶量身定制的產品,如公募基金的專戶、和頂級機構合作的私募基金、對沖基金等等,這些是諾亞的差異化優勢,也是銀行券商所無法取代的。
在國內機構重尋定位的同時,外資機構的重點在深耕本土化。“我們力爭做中國最為本土化和本地化的一家國際資管公司。”王瓊慧認為,“關于外資進入這塊,最近有很多市場討論。中國市場還很大,外資進入算不算狼來了?我認為不是。首先,中國的資管市場非常大且能容納很多參與者;其次這個市場還不到我搶你、你搶我份額的地步,目前大家主要是把市場規模做大。
可以說,標準化市場這一賽道不僅給資管行業發展帶來了巨大的空間,也給眾多機構創造了合作的機遇。
“以前我們產品線很豐富,但渠道是封閉的(只有諾亞的直銷渠道),后續渠道要完全打開,銀行、券商、有牌照的基金代銷公司都可以代銷我們的產品。”汪靜波表示,未來諾亞會把所有產品的情況、數據等都搬到線上,建設一個完善的產品信息庫,后續再把系統開放給所有渠道。
她表示,渠道和產品對諾亞來說都同等重要。在進入標準化資產的賽道后,諾亞的商業模式不會改變。“一方面,我們會打造出可以和招行、UBS、CS比肩的產品,崇尚內生性的增長,另一方面我們也希望發展完全開放、綜合服務的全球產品平臺。”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和訊網無關。和訊網站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