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兩會,全國政協常委、農業和農村委員會委員、農發行黨委書記、董事長解學智帶來了一份《關于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促進鄉村振興》的提案。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農村實行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這也是我國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從全國總的情況來看,家庭經營這一“分”的層次進展充分,而集體經濟這一“統”的層次卻相對滯后。
據統計,目前全國只有約40%的村建立了集體經濟組織,約70%的村集體年收入不足5萬元,農村集體經濟實力尤其是中西部地區還比較薄弱,農業農村經濟小、散、弱特征明顯。
解學智認為,當前,隨著農村社會化、市場化水平大幅提高,“一家一戶”單打獨斗的經營模式不可避免帶來小生產與大市場的對接問題,制約了農村經濟的發展。而由于村集體經濟發展的滯后,“無錢辦事”的空殼村大量存在,村集體帶動能力和服務能力嚴重不足,農民兼業化、農業副業化的問題日益突出,農村人口特別是青壯年勞動力大量流出,一些村出現了不同程度的衰敗,直接影響農業現代化建設和鄉村振興。
為此,他建議,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構建家庭經營和集體經營協同發力的格局,可以有效發揮組織優勢,盤活集體資產,繁榮農村經濟,聚攏鄉村人氣,有效促進鄉村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和組織振興。
圍繞促進村集體經濟發展,解學智提出如下政策建議:
1.繼續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這是發展壯大集體經濟的根本保證。一是進一步做好集體成員身份確認、集體資產折股量化、股份合作制改革、集體經濟組織登記賦碼等工作。二是抓緊研究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稅費減免優惠政策,對相關增值稅、企業所得稅等按政策規定享受稅收優惠。三是加快制定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法,完善農村集體產權權能,為新型集體經濟組織成為真正的市場主體奠定法律基礎。
2.多措并舉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要結合各地實際、創新政策舉措,發展多種形式集體經濟。一是積極盤活農村集體資產資源,推廣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經驗,推進農村集體土地集約化利用、廠房設施市場化經營、集體閑置資金資本化運營,喚醒沉睡的資產。二是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鼓勵村集體牽頭興辦農民合作社,或者整合利用集體積累資金、政府幫扶資金、接受捐贈資金等入股經營穩健的農業企業、優質公共服務項目,增強村集體經濟“造血”功能,獲得資產收益。三是聚焦發力集體經濟薄弱村,設立財政專項資金并統籌整合有關涉農資金集中投向村集體經濟項目,有計劃有步驟地減少乃至消滅空殼村。明確對土地整理新增耕地歸所在村集體所有,獲取的建設用地折抵指標部分留于村集體,用于發展集體物業經濟。
3.加大金融對村集體經濟支持力度。鼓勵和引導金融資金加大投入,形成多方投入合力。一是加強銀政合作,推動地方政府出臺信用擔保、風險補償、財政貼息等措施,多方面撬動金融資金。二是加快研究出臺集體資產股份抵押擔保辦法,賦予集體土地、集體經濟組織股權等資產抵押擔保功能。三是進一步發揮農業政策性金融的作用。引導農業政策性金融機構加大對村集體經濟組織投入,重點支持農業規模經營、高標準農田建設、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和鄉村產業發展,加大對農業政策性金融機構低成本資產供應保障力度。
4.加強黨對村集體經濟領導。強化村級黨組織建設,打造黨在農村基層的堅強堡壘。一是選優配強村集體經濟組織帶頭人,不拘一格地把年輕、懂科技、有經營管理能力的高素質人才選拔上來。二是總結借鑒脫貧攻堅戰經驗做法,全面向貧困村、軟弱渙散村和集體經濟薄弱村黨組織派出第一書記,建立選派第一書記工作長效機制。三是把到農村一線工作鍛煉作為培養干部的重要途徑,注重提拔使用實績優秀的干部,形成人才向農村基層一線流動的用人導向。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和訊網無關。和訊網站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