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建華「全國人大代表 中國人民銀行石家莊中心支行黨委書記、行長」
雄安新區建設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深入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作出的一項重大歷史性戰略選擇,是千年大計、國家大事。2018年12月25日,國務院正式批復《河北雄安新區總體規劃(2018-2035年)》,以“綠色生態宜居新城區”為雄安新區的發展定位,建設成為高質量發展的全國樣板,表明雄安新區不僅要有良好的生態環境,更要在環保、低碳、綠色可持續發展方面發揮示范作用。金融作為“綠色建設”的重要資金保障,雄安新區必然要利用金融調配資金的優勢促進綠色產業和項目發展。為此,建議大力發展雄安新區綠色金融,具體推薦理由如下:
第一,大力發展綠色金融是雄安新區發展定位的內在要求。金融是實現新區發展定位的重要手段,因此綠色金融將成為雄安新區建設“綠色生態宜居新城區”的可持續融資模式,可通過金融的資源配置作用促進新區生態環境治理和修復、綠色智慧城市建設等相關綠色產業和項目發展。另外,雄安新區建設不僅肩負著集中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構建京津冀協同發展新格局的歷史使命,而且被賦予了改革開放進入質量攻堅期后探索綠色轉型、打造綠色樣板的戰略任務,綠色金融必將是其中要義之一。
第二,大力發展綠色金融將是雄安新區建設資金的重要保障。雄安新區建設初期所需的綠色投資總額(包括綠色基礎設施、清潔能源、綠色建筑、污水固廢處理等領域的投資)可能高達一萬億元。政府資金只能滿足雄安新區的小部分綠色融資需求,因此需要建立綠色金融體系,吸引和動員各類社會資本積極參與新區的綠色投資。同時,新區建設起步階段的基礎設施建設、生態保護和修復治理項目往往周期較長,傳統銀行貸款無法滿足,還需要綠色金融的各類創新。
第三,大力發展綠色金融將是雄安新區產業發展的必然選擇。為了建設“綠色生態宜居新城區”,綠色基礎設施、綠色建筑、環境治理等綠色項目等必須是未來城市投資的主體內容。同時,綠色產業中的許多子行業,包括環保、清潔能源、節能材料、節能技術、資源循環利用等均屬于高科技范疇,通過金融支持綠色科技的發展也就成為雄安綠色金融未來必須支持的重要方面。雄安的上述戰略定位為將新區打造成綠色基礎設施和綠色建筑的融資示范區以及綠色技術的投融資中心提供了重要基礎。
建議
一是健全雄安新區綠色金融的政策支持體系。首先,完善政策框架,強化頂層規劃引領。目前雄安新區對綠色金融的長期發展尚缺乏行之有效的長遠規劃和配套政策,綠色金融相關的支持措施散見于各類政策文件中,但其可操作性、針對性遠不能滿足實際需要。建議制定雄安新區綠色金融發展專項規劃,對新區綠色金融的需求和供給進行全面摸底,依據黨和國家有關綠色金融發展戰略,謀劃新區綠色金融在京津冀地區及全國金融創新中的角色與任務。其次,以設立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為抓手,推動新區在綠色金融改革創新方面先行先試,建議對設立雄安新區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方面給予優先考慮。最后,加強綠色金融相關配套政策的協調配合,加快在環境政策制定和實施上的銜接,特別是以市場為主導的相關法律法規,建立風險監督和共擔機制和多元協調共享機制。
二是健全雄安新區綠色金融的基礎設施體系。首先,目前綠色金融標準尚不統一,對第三方綠色認證機構尚未出臺規范和管理規定,導致政府部門、金融監管機構、金融機構和企業之間信息溝通不暢。建議研究制定與國際接軌、有雄安特色的綠色金融標準體系,包括加快形成京津冀地區互通的綠色金融產品服務標準、綠色項目認定標準、綠色信用評級評估標準、綠色金融統計標準等標準系統。依托新區金融業綜合統計,探索建立涵蓋綠色信貸、綠色保險、綠色證券等在內的綠色金融統計指標體系,為綠色金融政策考核提供依據。其次,支持設立雄安綠色資源認證及交易平臺,對綠色資源、碳排放權等環境資源進行認證、估值、確權、流轉、抵質押等,推動綠色資源的市場化交易。加快在雄安新區設立綠色金融產品交易中心,籌建碳排放交易所,支持雄安新區率先推出中國碳排放期貨交易,積極開發生態環境類金融衍生品。最后,健全綠色金融監管體制,完善綠色金融激勵約束機制,建議明確金融機構的環境法律責任,利用法律手段將綠色金融外部性內部化,進而提高金融機構的環境風險管理水平。
三是健全雄安新區綠色金融的產品市場體系。首先,構建多層次的綠色金融市場體系,滿足雄安新區的多元化投融資需求。發展多樣化的綠色金融機構。金融機構是綠色金融業務的運行主體,目前雄安新區綠色金融的參與主體大多數以銀行業機構為主,應該擴大新區綠色金融市場的參與主體,如設立為綠色項目及企業提供服務的融資租賃公司、商業保理公司、信托公司、證券公司等非銀行金融機構,鼓勵其逐步深度介入綠色金融業務。其次,強化金融與產業的聯動發展,發揮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作用。產業結構是經濟結構的核心, 經濟持續、健康發展依賴于合理的產業結構。對于綠色產業而言,應合理引導資金流入綠色產業。通過設立各類綠色發展產業基金和發展綠色證券,有效地結合重點綠色產業發展資金需求,鼓勵生態環保綠色企業的股票上市,來擴大綠色企業的比例, 促進傳統產業向綠色產業的轉變。
本文首發于微信公眾號:中國金融雜志。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和訊網無關。和訊網站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