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銀行即將迎來新任行長!
券商中國記者獲悉,5月21日下午,交行召開全行干部大會。會上有關部門宣布,任命48歲的中投公司副總經理、首席風險官劉珺為交行黨委副書記。
據了解,在經過必要的監管批準等程序后,劉珺將正式出任交通銀行副董事長、行長。這將是六家國有大行中的首位“70后”行長。
劉珺的到任,也意味著交行高管陣容基本得到補齊。除劉珺外,該行還有四位副行長,包括分管零售的副行長殷久勇、分管對公的副行長呂家進、分管科技和預財的副行長郭莽、分管同業業務的副行長周萬阜。
值得注意的是,2019年1月交行原監事長宋曙光調任中國出口信用保險公司董事長后,該職位始終處于空缺狀態。
在光大系統工作長達23年
出生于1972年的劉珺,1993年畢業于中國人民大學金融學專業,1996年獲美國俄克拉荷馬州東北州立大學工商管理碩士學位,2003年獲香港理工大學工商管理博士學位。
在2014年的一次采訪中,劉珺透露,他小時候的理想是當老師,后來受到了在銀行工作的父親的影響,自己也走進了銀行。
據了解,大學畢業后,劉珺就加入了當時成立僅一年的光大銀行(601818,股吧),從國際業務部外匯交易員做起,歷任國際業務部籌資處及代理行處副處長、國際業務部代理行處處長、國際業務部總經理助理兼代理行處處長。
2000年,劉珺被派往香港,出任該行香港代表處首席代表,此后又回到總行,歷任資金部副總經理(主持工作)、資金部總經理、投行業務部總經理、金融市場中心總經理。
其中,在2003年,他主持開發了光大銀行的理財業務,向銀監會報備了中國銀行業第一款理財產品,開啟了中國銀行業的理財時代。
2009年9月,劉珺升任光大銀行黨委委員、行長助理,并于一年后被提拔為副行長、總行機關黨委副書記,兼任上海分行行長。
當時,劉珺僅38歲,成為光大銀行最年輕的副行長,也是當時該行唯一一位“土生土長”的行領導。此后,他還負責籌備香港分行的成立,成為香港、上海、北京三地的“空中飛人”。
2014年7月起,劉珺出任光大集團總公司執行董事、副總經理、黨委委員,并于2016年10月調任中投公司擔任副總經理。此時,劉珺已經在光大系統工作長達23年。
“劉總做事很有章法,思路清晰,有國際視野,為人溫文爾雅,也是個不折不扣的工作狂。”有中投公司內部人士向記者透露。
新組合掌舵“十萬億”交行
回溯來看,上一位“空降”交行出任行長一職的,正是交行現任董事長任德奇。相同的是,在擔任交行行長前,二人都沒有在交行的工作經歷。
兩位“空降兵”也將形成新的組合,搭班掌舵這家資產規模剛剛突破十萬億大關的國有大行。
事實上,早在原董事長彭純2019年4月調任中投公司董事長后,任德奇就獨挑大梁,代為履行交行董事長一職。去年12月,他接任交行董事長。
期間,任德奇對金融科技的重視程度有目共睹。在數次業績發布會上,也都是他親自回答關于金融科技方面的提問。
2019年,交行將“科技賦能”上升到集團戰略層面,在科技金融方面動作頻頻。任德奇用“由落子布局到精耕細作,由被動支撐走向主動賦能”對此進行了描述。
數據顯示,去年該行金融科技投入超過50億元,同比增長22.9%,占營業收入的2.57%,同比提升0.38個百分點。
與此同時,交行還配套推出了金融科技萬人計劃、FinTech管培生、存量人才賦能轉型三大工程,為金融科技布局做強人才支撐。
截至2019年末,交行(境內行)金融科技人員達3460人,同比增加近六成;金融科技人員占比超過4%,同比提升1.33個百分點。
持續的資源投入,帶來的顯著賦能效果是:2019年,交行個人手機銀行和“買單吧” APP全面升級,兩大APP月度活躍客戶(MAU)現已突破5000萬戶。
交行副行長郭莽表示,去年是該行在數字化、智慧化轉型步伐提速最快的一年,該行還將持續加大科技投入,推動流程重塑、模式創新,強化產品思維、大數據思維。
今年初,交行信息技術架構又迎來變陣,總體思路是將組織架構從此前的“一部、五中心”調整為“一部、四中心、一公司、一研究院”。
在該行看來,這是一場在體制機制方面“刀刃向內”的自我革命,變陣的核心目標在于協同好科技與業務的關系,打造強有力的技術中臺,以改革釋放動能。
數次公開演講吸睛
口才頗佳的劉珺,在此前的工作生涯中極少接受媒體采訪,但在數次公開演講中,劉珺的預見性、知識覆蓋面顯露無疑。
早在2016年10月,劉珺在參加“光大控股投資年會2016”時發表的演講中,就從量子糾纏理論入手,解讀自己對投資的看法,令人耳目一新。
履新中投公司后,劉珺在2017年5月參加首屆金家嶺財富管理論壇時,就“主動、被動到‘全自動’——投資范式變遷與財富創造”發表了主題演講。
在對歷史數據的研究中,劉珺發現,和市場某些指數相比,主動投資未見得會有特別好的收益表現。被動投資已經逐漸變成市場投資的主流,僅靠擇時、選股票戰勝指數受到越來越多人的質疑,被動投資成了越來越穩健的低成本的投資。而今后理財市場可能是智能投顧的舞臺。
2017年8月,劉珺又在參加第二屆天津綠色金融論壇時指出,目前我國綠色金融發展當中存在兩個根本性的缺陷:第一,重籌資與融資、輕交易與投資;第二,重風險防范與糾錯,輕價值創造。
2018年11月,劉珺又在國際金融論壇第15屆全球年會上首次提出“全宇化”的概念。他認為隨著科技的發展,未來的全球化將進入“全宇化”新階段。
“車與車互聯、物與物互聯、人與人互聯,5G技術可以把4G技術提升不止一百倍,未來海、陸、空、天、外太空全部會通過相應載體和系統更加有效地連接在一起,將來時的全球化是‘全宇化‘的。今天的世界還存在爭端和沖突,而未來,是更加包容的人類命運共同體,是‘全宇化’的時代。”劉珺表示。
而在2019年7月舉行的2019國際貨幣論壇上,劉珺還發表演講表示,真正決定主權貨幣價值的是綜合國力,在我國綜合國力支撐下的人民幣國際化只是時間問題。
本文首發于微信公眾號:券商中國。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和訊網無關。和訊網站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