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金融領域風險暴露,紀檢組織和金融監管部門對金融機構的管理和調查也大為收緊。2019年以來,頻繁可見金融機構被處罰、高管人員被調查落馬的消息,進入2020年,這一勢頭有增無減,愈演愈烈。
尤其是今年進入5月份后,相關消息更是密集公布,5月7日,溫州銀行原黨委委員、副董事長、行長吳華被“雙開”;5月8日,吉林銀行原黨委書記、董事長張寶祥涉嫌受賄移送檢察機關起訴;5月12日,雞西農村商業銀行原副行長陳偉涉嫌嚴重違紀違法,已主動投案,接受紀律審查和監察調查;同日,蚌埠農村商業銀行原黨委書記、董事長張紹新涉嫌嚴重違紀違法,目前正在接受紀律審查和監察調查。
2019年,已經有一大批銀行高管在金融反腐中被調查落馬,其中涉及政策性銀行、國有大行和全國性股份制銀行,頗受矚目。從上述信息可看出,今年的調查對象中,城商行和農村商業銀行成為重災區。今年公布的全國性銀行中被查高管有工商銀行私人銀行部原黨委委員、副總經理徐衛東,目前正在接受審查和調查。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根據公開信息不完全統計,2019年以來落馬的銀行系高管近50名,全國性銀行被查高管主要是分行行長、總行部門總經理級別,而城商行和農商行牽涉到的高管人員多為行長級別。
區域性銀行治理問題嚴重
城商行和農商行等區域性金融機構的內控治理亂象是銀行業長期以來的一大難題。這在今年陸續曝出的一些中小銀行案例中體現得尤為明顯。
目前,吉林銀行掌門人張寶祥受賄一案已經調查終結,移送審查機關起訴,而這并非吉林銀行第一次出現高管被調查,上一任董事長田學仁也因為貪污受賄而被判處無期徒刑,不僅董事長如此,其他高管也是,2018年該行副行長兼黨委委員就被調查。
吉林銀行原本是吉林當地最大的銀行,2016年時資產規模達到4322億元,隨后連續下降,資產質量持續惡化。
5月12日,兩家農村商業銀行高管同時接受審查和調查的消息再度將農商行背后的管理問題放大,其中雞西農村商業銀行原副行長陳偉主動投案接受檢查,蚌埠農村商業銀行原黨委書記、董事長張紹新接受紀律審查和監察調查。
不僅在紀檢條線出現眾多銀行高管案件,司法領域也曝出了大量區域性銀行的糾紛。中國裁判文書網近日公布的刑事判決書中就有多條與此相關,浙江稠州銀行的信貸工作人員伙同企業老板偽造房產證、土地轉讓合同等材料從自家銀行騙取了600萬貸款、澠池農商行的信貸員工違規放貸被判處5年半等等。
來自金融監管機構的罰單更是密集出現,記者統計今年二季度以來,即4月1日至今,金融監管部門針對城商行和農商行開出的罰單,該時間段內約有70家銀行被監管處罰,絕大部分為違規經營,處以罰款。
銀行業新增違規點:泄露、出售客戶信息
日前,脫口秀演員舉報中信銀行未經授權向第三方提供其作為銀行客戶的“個人流水”一事引發廣泛熱議,同時也再度將隱私保護和金融機構的數據治理問題帶入公眾視野。
金融機構由于自身經營屬性,天然掌握了大量個人信息,其中包括一些重要的、敏感的信息,近些年隨著金融科技、大數據風潮掀起,數據的重要性開始凸顯,數據資產被視作未來最重要的資產之一,全球都已經開始探討隱私保護和數據治理趨勢,中國市場相關問題也浮出水面,銀行即是其中重要一環。
中信銀行對池子事件做出了果斷處理,開除了涉事人員,銀保監會也發布了通報啟動了立案調查程序。隨后,建行很快也卷入類似案件中。根據淮安警方近期公布的一則案件顯示,在一條非法獲取公民個人信息的黑色產業鏈中,建行一名一員工參與其中,僅靠幫忙查詢客戶銀行可信息,年獲利達30萬元。
事實上,此類情形并非新近出現,但在新環境下確實愈發頻繁,監管部門也逐步加大重視,在四月份針對銀行機構做出的監管處罰中,就出現了一條相關處罰信息,比如岱山農商銀行就因違規泄露客戶信息被舟山監管局處罰30萬元,相關責任人處以禁止從事銀行業工作3年的處罰。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和訊網無關。和訊網站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