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突然暴發,引發了全球金融市場的劇烈動蕩。銀行理財子公司剛剛“蹣跚起步”,就迎上了異常復雜的外部環境。
低利率的大環境、經濟增長模式的變化、科技手段的更新迭代,銀行理財子公司作為“新生代”專業資管機構,該如何探索資管行業的未來?近日,中國光大銀行首席業務總監、光大理財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張旭陽接受了新浪財經的專訪。
作為國內大資管領軍人物,張旭陽認為,低利率環境下,資管機構將更多地介入權益資產配置和另類資產配置,這將進一步考驗資管機構的專業實力。在數據成為新資本形態的當下,資管機構需要判研數據背后的內在邏輯,并進一步探討科技與產業融合的新命題。而銀行理財機構未來將是資管機構中的全能選手、長跑健將。
張旭陽指出,資管新規之下,銀行理財子公司應該定位于全能資管機構,并在真正做好投資者保護的基礎之上探索拓展外部渠道。
“銀行理財是賣者有責、買者自負,但是買者自負的前提是賣者有責。這個‘有責’是真正以專業的態度做好管理。也包括在產品設計中,真正去照顧到投資者的金融認知能力,而不是想當然地認為投資者是可以接受某些類型的產品和所謂的風險波動的。”張旭陽強調。
如何看待疫情后的經濟復蘇?
在張旭陽看來,疫情沖擊面如此之廣、如此之深,早已超出了一般黑天鵝的范疇,無疑可被視為黑犀牛事件。疫情影響之下,不僅是金融市場,人們正常的經濟活動也遭到“冰封”。
“過去至少三個月,中國國內的消費、生產以及出行,相對處于一個凍結狀態。目前疫情在中國得到了控制,但在全球還在不斷地發展。大家也在擔心像印度、南美或非洲,會不會有新的第三波疫情沖擊。”張旭陽表示。
張旭陽指出,相比2008年的金融危機,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更加深遠。2008年金融海嘯,在央行貨幣政策的推動下,全球主要經濟體通過宏觀去杠桿、金融市場出清,經濟很快得以恢復。但這次疫情使得經濟的基本面發生很大的變化。
“如果疫情繼續發展并導致失業上升、企業倒閉的話,整個經濟活動出現去資本化的過程,那對經濟造成的影響就更加深遠了。此次疫情的沖擊發生在消費、供給兩側,這種情況下我們應對疫情,需要更加全面地去考慮綜合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 張旭陽表示。
張旭陽認為,戰勝疫情只是時間問題,對中國而言,經濟觸底已經得到確認,只不過經濟復蘇的路徑和節奏仍有待觀察。
“在這種背景下,我對中國經濟的復蘇充滿信心。但在這個過程中,還是應該有一個更積極的財政政策去救助中小企業,去為一些低收入階層進行一定的轉移支付和補貼,避免失業率上升帶來的去資本化問題,在可控的情況下使得中國經濟盡可能托底,這是我的想法。”張旭陽表示。
在疫情影響之下,全球金融市場劇烈震蕩,以美聯儲為代表的多國央行紛紛推出刺激政策,金融市場隨后迎來了快速反彈。張旭陽認為,相比美國股市,A股市場的表現相對更平穩,同時中國經濟更具韌性,政策也更加有力。
“當然我們也在審慎地觀察包括利率在內的資本市場波動,看未來是否會有一些預期之外的因素擾動,使得市場的波動性加劇。所以還是需要保持審慎的態度,去看待市場,看待疫情之后經濟的復蘇。”張旭陽進一步指出。
低利率環境下,大類資產怎么配置?
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各國超強刺激政策不斷出臺,降息潮下,低利率甚至負利率的環境已近在眼前,我國央行也在不斷推動“利率走廊”下限下移。
張旭陽認為,縱觀人類利率史,利率的確處于整體“臺階下移”過程之中,隨著我國社會老齡化、人口紅利消失和資產回報率的下降,未來利率會長期處于較低水平,以適應外部經濟和目前的社會環境。未來的資產配置和長期投資將迎來巨大挑戰和考驗,資產配置方向也會隨之發生變化。
張旭陽指出,從上個世紀到本世紀初,美國的很多壽險公司的資產配置中,權益資產比例在不斷加大,我國的上市險企也在提高對非標資產的投資比例。同時,在應對危機的過程中,一些金融機構也通過資產的再平衡、再配置來保證相對健康的資產負債表。
“除此之外,我們一直在講,金融有三性,即安全性、收益性和流動性。在不降低安全性的前提下,我們一般愿意犧牲一定的流動性,來換取的收益率提升。所謂的流動性比較低、定價相對不是很透明、交易不是很頻繁的一種資產,其實就是另類資產。包括了債權的類信貸債權投資,也包括REITs、或股權投資。” 張旭陽指出。
張旭陽認為,目前我們正處在新的技術革命的前沿,有許多新產業正在不斷生成,很多新行業也會迎來更好的發展空間。“這種彈性比較大的投資品種,也應通過一些權益性的安排去介入。”
在張旭陽看來,未來資管機構將更多地介入權益資產配置和另類資產配置,這將進一步考驗資管機構對風險的判研能力,和對流動性的安排和支撐,因此需要以專業的力量實現資產配置的多元化。
科技推動下,資管行業有何新變化?
作為股份行中首家獲批開業的理財子公司,光大理財的愿景是“打造一流的資產管理機構及領先的資管科技平臺”。光大理財強調“科技為舟”,張旭陽表示,光大理財的IT架構不同于傳統的資管公司,將以模塊化的綜合IT架構來應對未來可能的大容量數據處理。
張旭陽認為,人類的進步得益于技術的進步,目前我們正處于一場新的技術革命之中,技術的變化對金融行業、資管行業同樣重要。具體看來,科技將為資管行業帶來以下幾點變化。
一是投資方向的變化。“以往,在中國經濟改革帶來成長的過程中,可能是以外需、以投資拉動為主,現在要以科創的和內生性的發展為主、以消費升級為主。這樣我們投資的方向與行業布局會發生很大的變化。”張旭陽指出。
二是投資品種的變化。張旭陽認為,從前資管機構所面對的融資企業,更多的是成熟的民營企業、重資產的企業。而現在將迎來更多的新興企業,這導致投資品種的安排需要發生重大的變化。
三是資管機構需要探討科技與產業融合的新命題。張旭陽指出,技術進步帶來了新的商業模式,數據正在成為一種新的資本形態。“我們以往的商業模式就是銷售,現在銷售之后的服務才是跟客戶密切聯系、獲得數據、形成閉環的起點。這樣就會發現,以前的世界是平的,現在的世界是垂直的、立體的。這種情況下我們需要去適應以企業為主導的生態圈,將金融和產業更加密切地融合。”
最后,資管機構本身也會被科技改變。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技術的發展,正在使得資管機構獲得更多的數據來源,并在此基礎上去判研世界的變化。資管機構需要通過數據分析,去發現關聯,進而做出更敏捷的判斷,與此同時,資管行業的不同環節也需要被金融科技所提升。
“未來哪些資管機構能更好地采用數據分析、處理技術,更清晰地去判研數據背后的內在邏輯,把資管專業的knowhow和數據挖掘結合在一起。誰做得更早,做得更好,誰就能在競爭當中勝出。”張旭陽指出。
大資管時代,銀行理財子公司面臨哪些新命題?
資管新規之下,銀行理財子公司迎來了新的競爭賽道。不同于以往的影子銀行,銀行理財子公司更多的是受人之托、代人理財,進而獲得管理費收入的商業模式。張旭陽指出,管理費收入將是銀行理財子公司的主要盈利來源,而管理費收入得益于產品的穩健表現。
“銀行理財子公司應該定位于全能資管機構,通過多策略、全市場的投資策略組合,為投資者帶來更好的投資回報。同時,借助傳統銀行對系統風險的理解、客戶的粘性、賬戶的優質體驗,附加上我們新興資管機構對行業邏輯的理解、人才的引入和交易機構的把握,使得銀行理財機構成為全能選手,同時也是長跑健將。”張旭陽表示。
相比銀行資管部門,理財子公司的銷售渠道正在拓寬。不久之前,光大理財已經選擇了百信銀行作為首家外部銷售渠道。拓展外部渠道時,銀行理財子公司應當如何做好投資人適應性管理?
張旭陽指出,拓展新興的外部渠道,是銀行理財普惠屬性的良好體現,但投資者保護也是十分重要的命題。
“銀行理財是賣者有責、買者自負,但是買者自負的前提是賣者有責。這個有責是真正以專業的態度做好管理。也包括在產品設計中,真正去照顧到投資者的金融認知能力,而不是想當然地認為投資者是可以接受某些類型的產品和所謂的風險波動的。”張旭陽指出。
張旭陽表示,銀行理財子公司應首先考慮產品是否透明、結構是否相對簡單,易于投資者理解,首先在這個層面上減輕適合度銷售的難度。其次選擇合適的合作伙伴,因為根據最高法的司法解釋,產品銷售者也有自己的責任擔當。
“業績創造價值,好的產品自帶流量,我相信銀行理財未來會有更多的空間去施展拳腳。”張旭陽如是說。
人物介紹:
中國光大銀行(601818,股吧)首席業務總監、光大理財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張旭陽是國內大資管領軍人物,曾在2004年主導推出國內第一只人民幣理財產品,被業內喻為中國人民幣理財的開拓者,也是最早一批呼吁銀行理財轉軌的人士。
張旭陽曾在光大銀行工作近20年,是一名光大“老兵”。2016年,張旭陽從光大銀行轉戰互聯網行業,加入百度,分管百度金融體系下理財和資產管理業務,擔任度小滿金融副總裁。2018年底資管新規落地,資管行業迎來大變局。張旭陽于2019年重回光大銀行系統,掌舵光大理財。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合作供稿方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和訊網無關。和訊網站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