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戴夢希
隨著疫情防控常態化以及企業復工復產,保險業經營情況也在逐步回歸正常。銀保監會數據顯示,2020年一季度,保險業原保險保費收入1.67萬億元,同比增長2.3%,增速較去年同期下滑了13.6個百分點。但3月單月保費收入為4927億元,同比增長5.2%,增速已經轉正,環比增速更是高達83.36%。
另據公開數據顯示,保險業3月銷售新單39.6億件,同比增長53.4%,雖然增速較上月繼續回落,但環比來看,較2月的25.1億件大幅提升,說明保險銷售正逐漸擺脫疫情影響。多家研究機構分析,跨越疫情期間的低谷后,二季度保費增長會繼續回暖。
壽險保費進入復蘇期
受疫情影響,一季度人身險保費增速較往年大幅下降。1月至3月行業人身險公司保費為1.3萬億元,同比增長1.8%。就人身險主要險種來看,3月單月壽險原保費2594億元,同比減少0.3%,但由于疫情防控形勢向好,降幅較2月的負增長23.7%大幅收窄;健康險保費為883億元,同比增長17%,雖然增速在2月高增基礎上有所回落,但依舊穩健。
梳理上市險企的一季度報告情況,除中國平安(601318)外,其余4家公司的保費收入均保持正增長,不過增幅較2019年同期普遍下滑。就壽險而言,中國人壽(601628,股吧)、平安人壽、太保壽險、新華保險(601336,股吧)、人保壽險的保費收入增速分別為13.0%、-11.0%、-1.1%、34.9%、-8.7%。
在疫情防控形勢向好、代理人線下展業基本無虞的情況下,3月單月人身險公司原保費收入3553億元,環比增長74.34%,保費收入同比增長3.3%,轉負為正的增速為4月奠定增長基礎。
招商證券認為,受益于壽險業較好的人力基礎以及公司和行業政策的刺激,壽險新單保費將在二季度出現轉機,負債端將迎來顯著復蘇。代理人增員和留存也將得到促進,各公司積極把握增員時間窗口,人力規模均出現了環比提升,短期內將迎來產能釋放。同時重大疾病定義修訂征求意見稿漸行漸近,二季度末有望正式推出,各公司將輔以積極的銷售方案來刺激銷售,拉動新單和價值的爆發式改善。
4月以來,上市險企在產品策略方面已經出現較大動作,所推產品更貼合當前市場環境和客戶需要,有助短期銷售改善。比如,中國人壽上線低保費、高保障的“康寧保”系列產品;中國平安創新產品形態,同時老產品價格下降。
天風證券分析指出,進入二季度后,保險公司紛紛積極從供給側激勵代理人隊伍,調整產品策略,明顯增加了費用投入。例如,中國平安調整了代理人傭金分層標準,即提升最低段保額標準,降低中高段保額標準,將推動代理人提高銷售的保額;中國人壽則出臺了短期激勵措施,基于保障型業務達成給予額外獎勵。由此可以預期,二季度保費將迎來改善,壽險保費有望進入復蘇期。
財險剛需帶動保費正增長
2020年一季度,財險行業保費收入實現3601億元,同比增長4.2%。在新冠肺炎疫情的沖擊下,財險保費依舊實現正增長實屬不易,這也彰顯了財險業務的剛需特征。在經歷2月保費低谷后,產險公司3月單月原保費收入為1375億元,同比增長10.53%,環比增長111.86%,主要受車險保費回暖所致,財險業整體復蘇速度較快。
上市險企保費表現堅挺,2020年第一季度共實現財險保費2392.7億元,同比增長4.0%。人保財險、平安財險和太保財險的保費收入分別為1276億元、726億元和390億元,同比增長1.7%、4.9%和10.4%,增速相比去年同期回落明顯但依舊呈現正增長。
受疫情和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影響,保險公司各項費用支出將明顯上升,成本攤銷進一步增加。財險中的短期健康險、農險、營業中斷險和延遲取消類保險等業務賠付增長較快。但盡管如此,政策性保險業務還是韌性盡顯,同比增速逐漸改善。由于疫情防控促使居民保障意識增強、財險經營的短期健康險多在線上銷售受影響較小等因素,健康險保費增速大幅提升,超過車險成為增速最高的險種。一季度車險占比行業保費53.9%,同比下滑3.8個百分點;健康險占比為14.4%,同比上升4.0個百分點。農險占比5.2%,同比上升0.7個百分點。健康險及農險成為非車險保費收入增長主力,表現出強勁的業務“抗壓能力”,被看做是財險行業長期發展方向。同樣值得關注的還有保證保險。隨著全國各地企業復工復產的有序推進,信用保證保險的融資增信功能需求度明顯提升。增強對小微企業的信貸支持力度,紓解小微企業的資金壓力,進一步降低小微企業融資成本成為保險業的迫切任務。不過也應看到,受疫情影響,部分公司經營壓力加大,企業和個人收入減少,還款能力下降,違約率增加。信用保證保險賠付率在一季度呈現大幅上升趨勢,上升比例約為50%。
作為經營風險的行業,保險業不僅要發揮保障功能,也要同步管理好自身風險。東吳證券(601555,股吧)展望,隨著疫情影響逐漸減弱、各地復工復產全面推進,預計農險、意健險、責任險、企財險、貨運險等險種有較大發展機遇。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和訊網無關。和訊網站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