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報訊(記者 程維妙)在中國銀行“原油寶”巨虧風波后,央行5月10日在一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中提出,要堅持底線思維,對可能的外部風險保持高度警惕,前瞻性做好政策儲備,促進國民經濟穩健運行。5月4日,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曾發話,要高度重視國際商品市場價格波動帶來的金融產品風險。
近期,中國銀行“原油寶”事件給銀行賬戶商品交易業務的風險敲響警鐘。4月22日,中國銀行“原油寶”參與的紐約市場原油期貨5月合約-37.63美元/桶的結算價格被確認有效,給客戶帶來巨大損失,引發市場關注。“本是‘隔岸觀火’,最后才發現燒的是自家。”有投資者如此感嘆。
央行報告也提到,疫情影響了全球投資者預期,國際金融市場“黑天鵝”事件頻發。 3月份美股大幅下跌四次觸發熔斷機制,4月20日國際原油期貨結算價歷史上首次跌至負值,金融風險與實體經濟低迷疊加共振。
一位資深金融人士表示,對于銀行而言,在涉及海外衍生品的產品設計中需要有高度的專業性和風險意識。對海外衍生品交易制度安排、投機強度、小概率風險等要有充分的認識和理解。目前,建設銀行、交通銀行、工商銀行、浦發銀行(600000,股吧)等已相繼叫停相關原油產品開倉交易。4月底,工商銀行、民生銀行(600016,股吧)也暫停了賬戶天然氣開倉交易。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和訊網無關。和訊網站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