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之下,中國的貨幣政策面臨哪些挑戰?下一步貨幣政策又該怎么走?5月10日,中國人民銀行發布《2020年第一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解釋了一季度貨幣政策的執行情況,并提示了疫情對經濟和貨幣政策的影響,以及接下來貨幣政策的走向。
整體而言,一是穩健的貨幣政策更加靈活適度,強化逆周期調節,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
二是充分發揮再貸款再貼現政策的牽引帶動作用,為疫情防控、復工復產和實體經濟發展提供精準金融服務。
三是發揮貨幣信貸政策促進經濟結構調整的作用,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
四是進一步深化利率市場化和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提高金融資源配置效率。
五是完善金融市場體系,切實發揮好金融市場在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和防風險方面的作用。
六是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健全具有高度適應性、競爭力、普惠性的現代金融體系。
七是繼續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風險攻堅戰,確保風險總體可控、持續收斂,堅決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底線。
此外,央行還特別強調了要延續了“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和“不將房地產作為短期刺激經濟的手段”要求等表述,稱要保持房地產金融政策的連續性、一致性、穩定性。
貨幣政策“加強逆周期調節”
受到新冠疫情的影響,央行的貨幣政策也有所松動,包括三次降低存款準備金率釋放了1.75萬億元長期資金,春節后投放短期流動性1.7萬億元等。而與去年四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相比,在闡述下一階段主要政策思路時,央行調整了對“逆周期調節”力度的表述,從“科學穩健把握逆周期調節力度”變為“加強逆周期調節”。
在流動性方面,央行提出要進一步把握好投放的力度和節奏,維護貨幣市場利率在合理區間平穩運行。“在多重目標中尋求動態平衡,更加重視經濟增長、就業等目標,以更大的政策力度對沖疫情影響,為有效防控疫情、支持實體經濟恢復發展營造適宜的貨幣金融環境。”《報告》表示。
在宏觀審慎評估(MPA) 方面,一季度,央行對宏觀審慎評估(MPA) 進行了調整。央行在宏觀審慎評估中進一步提高了小微、民營企業融資和制造業融資的考核權重,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小微、民營 企業和制造業的信貸支持力度,并按照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關于增加制造業中長期融資,更好緩解民營和中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
據央行表示,下一步將有序推進存量浮動利率貸款定價基準轉換,加強對轉換進度的監測,將金融機構存量企業貸款轉換進度納入MPA和合格審慎評估考核,預計在8月底前可基本完成轉換。
此外,央行還以專欄的形式通報了合計1.8萬億元再貸款的使用情況。
其中,第一批3000億元專項再貸款政策已進入收官階段。截至5月5日,9家全國性銀行和10省市地方法人銀行向7037家重點企業累計發放優惠貸款2693億元,平均每戶企業獲得優惠貸款不超過4000萬元。優惠貸款的加權平均利率為2.50%,50%的財政貼息后,企業實際融資利率約為1.25%。
第二批5000億元再貸款再貼現政策發放進度近80%。截至5月5日,地方法人銀行累計發放優惠利率貸款(含貼現)3996億元、支持企業(含農戶)52.4萬戶。利率均不高于貸款發放時最近一次公布的一年期 LPR 加 50 個基點的要求。
第三批1萬億元再貸款再貼現政策已經落地,人民銀行分支行有序開展發放工作,與前兩批次政策有序銜接,將持續發力,為實體經濟發展提供信貸支持,引導降低社會融資成本。
密切關注非常規政策的溢出效應
2020年一季度,新冠疫情肆虐全球,多數經濟體都采取了降息、補充流動性等寬松的貨幣政策。對于我國而言,報告稱今年第一季度,新冠肺炎疫情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帶來前所未有的沖擊。但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是總體可控的,短期面臨的巨大挑戰改變不了中國經濟穩中向好、長期向好、高質量發展的基本面。
在物價方面,報告稱短期內,新冠肺炎疫情等因素可能從供求兩個方面繼續對物價形成擾動,應保持密切監測分析。從基本面看,我國經濟運行總體平穩,總供求基本平衡,不存在長期通脹或通縮的基礎。
此外,央行還特別提到要關注新冠肺炎疫情帶來四個風險:
一是全球疫情持續時間及負面影響可能超預期。歐美發達國家疫情仍然嚴重,重啟經濟的努力效果需要觀察。部分發展中經濟體、農產品(000061,股吧)出口國新增確診上升較快,全球疫情未來走勢存在高度不確定性。
二是主要經濟體高度寬松的非常規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的效果和溢出效應需密切關注。貨幣和財政政策僅能對沖疫情帶來的負面影響,未來全球經濟復蘇態勢及金融形勢根本上仍取決于疫情防控進展,非常規政策的負作用也會逐步顯現。
三是國內經濟仍面臨較多挑戰。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受疫情影響較大,居民就業和社會保障壓力上升,產業鏈復工復產的協同配合有待增強,主要農副產品保供穩價需不斷夯實。
四是我國國際收支和跨境資金流動也存在不確定性。一方面,主要經濟體央行大幅放松貨幣政策加之我國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產領先,人民幣資產較高的收益和相對的安全性可能吸引跨境資金流入。另一方面,外需持續走弱、投資者風險偏好下降也可能引起出口減少和跨境資金流出。
提示疫情之下的影響和風險
受到新冠疫情影響,央行本次《報告》中還特別提示了中國國際收支和跨境資金流動也存在不確定性,并分析了新冠肺炎疫情對全球和我國經濟的影響及應對。
一是全球疫情持續時間及負面影響可能超預期。
二是主要經濟體高度寬松的非常規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的效果和溢出效應需密切關注。貨幣和財政政策僅能對沖疫情帶來的負面影響,未來全球經濟復蘇態勢及金融形勢根本上仍取決于疫情防控進展,非常規政策的負作用也會逐步顯現。
三是國內經濟仍面臨較多挑戰。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受疫情影響較大,居民就業和社會保障壓力上升,產業鏈復工復產的協同配合有待增強,主要農副產品保供穩價需不斷夯實。
四是我國國際收支和跨境資金流動也存在不確定性。一方面,主要經濟體央行大幅放松貨幣政策加之我國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產領先,人民幣資產較高的收 益和相對的安全性可能吸引跨境資金流入。另一方面,外需持續走弱、投資者風險偏好下降也可能引起出口減少和跨境資金流出。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和訊網無關。和訊網站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