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為一臺正在全馬力奔跑的汽車更換發動機?陸金所難度堪比上述場景的全站"去O"(去Oracle數據庫)項目,就做到了。
陸金所整個"去O"項目在不停服務、不做任何服務降級的情況下,平臺全站數據庫"去O"已實現95%,并且通過陸金所自主研發的智能化工具,全程0故障、0風險、客戶0感知。
預計,陸金所將在今年6月完成全站100%"去O"。這意味著,陸金所將成為金融科技行業完全靠自主技術實現平臺全面"去O"的少數幾家公司之一。
為什么要"去O"?降本提效、自主可控
數據是現代企業經營的核心要素之一,數據技術安全與可靠性是企業命脈。數據庫則是幫助企業組織、存儲和管理數據的工具。
美國甲骨文公司的Oracle數據庫因其技術成熟且較為穩定,幾乎壟斷企業數據庫服務。所謂"去O",簡單的說就是將企業數據庫從Oracle更換為開源的MySQL數據庫。
"去O"成為中國金融行業共識。一方面,眾多企業數據庫技術"受制于人",企業數據安全性完全依賴國外供應商;另一方面,Oracle數據庫授權費用高、硬件要求高、架構擴展性不足,也大大增加了企業經營成本。
業內人士介紹,大型金融機構可能每年需要在Oracle軟件授權費上投入上億元,即使中小銀行機構每年的投入也通常在千萬元級別。
除了節省高昂的軟件授權費等成本,更重要的是,開源數據庫MySQL可以通過修改源代碼、應用自主技術定制開發,滿足企業的個性化需求,架構擴展性更高。陸金所平臺有著7000多種不同產品,4000多萬用戶,數據庫從Oracle到MySQL的切換,意味著陸金所將擁有更加靈活的技術架構和安全配置,系統自主性也更強。
最好的技術,是讓客戶全程無感無故障
"不管是產品展示,還是用戶查詢、交易等行為,幾乎都與數據庫發生著深度的交互。而要將陸金所8年來累計的海量歷史數據,和平臺每天新增的幾十億的交易量數據,在用戶無感知的情況下,進行數據庫核心系統的切換,難度不亞于'在高速公路上為正在行駛的汽車更換發動機,更換的過程還要全程對客戶沒有影響,不影響業務經營,也就是'坐在車上的人沒有感覺'",王英杰介紹。
經過屢次嘗試,陸金所科技團隊創造性提出了標準化生命周期推進方案,實現了"幫高速行駛的企業更換發動機"這一創舉。即把龐大的金融系統拆分成數百個小模塊,通過陸金所自主研發的智能化"去O"工具,實現系統整個生命周期各個過程中的全自動化推進。
秘訣在于三大核心技術,即數據動態捕獲、數據動態校驗以及數據庫一鍵切換。陸金所自主研發的數據同步工具,能以表為粒度,實時把Oracle的數據同步到MySQL,并在過程中反復校驗。此外,在平臺流量一鍵切換到MySQL的情況下,數據也能反向向Oracle同步,確保兩個數據庫的數據實時同步。
"繼續以更換汽車發動機舉例子來說,發動機一直在運動,因此首先要獲得和分析發動機各個零件的實時狀態,保證能夠更換掉發動機零件時依然保持在正確位置;其次是實時監測新的零件狀態,確保新舊零件完全一致;最后,還要適時調配新舊零件承擔的工作,以及秒級切換,做到順暢銜接,避免更換零件導致故障。"據王英杰介紹。
精心的規劃與過強的技術,陸金所"去O"項目持續近兩年,數據庫核心系統做到了0故障,0風險、客戶服務0投訴。目前,在不做任何服務降級的情況下,陸金所已將95%數據庫業務由商業數據庫Oracle,切換到MySQL數據庫,而全站100%"去O"化將在6月底前實現。
掌握核心技術,做行業"去O"排頭兵
實際上,如何強化自身對數據的掌控與應用,保障數據安全,已經成為金融行業重大命題。加強數據庫自主核心技術,也是國家近年鼓勵的發展方向。
早在2014年9月,銀監會、發改委、科技部、工信部出臺的《關于應用安全可控信息技術加強銀行業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建設的指導意見》就指出從2015年起,各銀行業金融機構對安全可控信息技術的應用以不低于15%的比例逐年增加,直至2019年達到不低于75%的總體占比。2019年年底,央行發布也明確提出,要"運用最新技術發展成果探索安全可控的金融科技產品,不斷提升自主研發能力和核心競爭力"。
不過,雖然"去O"已成國內金融行業共識,但傳統金融公司受制于有限的技術能力和過高的試錯成本,現階段只能"望O興嘆"。
業內人士透露,目前國內把全部金融交易系統跑在開源數據庫的金融公司,只有背靠兩大互聯網巨頭的微眾銀行和螞蟻金服。陸金所全面"去O"后,將成為市面上僅有的完全靠自主技術實現平臺全面"去O"的少數幾家公司之一。
陸金所"去O"項目自2018年中旬啟動,項目涉及近千個子系統,去除的Oracle數據庫覆蓋銀行理財、證券、保險、主賬戶、基金、信托、資管等全金融場景。短短兩年時間實現95%去O,遙遙領先金融同業。
陸金所表示,目前陸金所正嘗試將"去O"過程中自主研發的智能化工具,打造成標準化的"去O"產品。在形成產品后,未來還將以科技輸出的形式為傳統金融企業賦能,加速金融行業全面"去O"進度,助力全行業降本增效。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合作供稿方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和訊網無關。和訊網站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