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8日,興業銀行(601166,股吧)發布了2019年年報和2020年一季報。報告顯示,截至2019年末,該行總資產7.15萬億元,同比增長6.47%,營業收入1813.08億元,同比增長14.54%,歸屬于母公司股東凈利潤658.68億元,同比增長8.66%,不良貸款率1.54%,較年初下降0.03個百分點,且連續三年下降。2020年一季度保持平穩增長"韌性",總資產7.41萬億元,較年初增長3.73%,營業收入單季首次突破500億元達502.58億元,同比增長5.54%,歸屬于母公司股東凈利潤209.85億元,同比增長6.75%,不良率繼續下降0.02個百分點至1.52%,資產質量繼續向好。
規模、質量、效益穩步協調發展,進一步提亮了高質量發展成色。2019年興業銀行加權風險資產增速同比下降1.44個百分點,輕資產、輕資本運營態勢邊際向好;非息凈收入同比增長25.05%,在營業收入占比達43.20%;不良貸款率、關注貸款比率、逾期欠息率"三降",且逾期60天、90天以上貸款與不良貸款之比分別為84%、78%,保持行業較低水平,撥貸比3.07%,撥備覆蓋率199.13%,均處于行業較高水平。
不斷優化的經營成色不僅折射出興業銀行"商行+投行"戰略轉型的選擇正確,也是對股東、市場和投資者的有力回報。惠譽上調興業銀行評級至投資級,明晟(MSCI)將該行環境、社會及公司治理(ESG)評級提升為A級,為國內銀行中最高級別。該行在全球銀行1000強、世界500強的排名也分別躍升至第23位、213位。
結構更均衡
企金、零售、同業與金融市場"三足鼎立"
2019年,興業銀行圍繞"商行+投行"戰略布局,持續深化自身供給側改革,進一步推進資產負債表調整優化,實現了三年"三個一萬億"的華麗轉身:貸款與2016年末相比增加1.36萬億元,非標債權投資持續壓降相比2016年末減少1.26萬億元,存款與2016年末相比增加1.06萬億元,同業負債依賴度逐步下降,2019年末同業負債占比21.80%,較2016年末下降12.89個百分點。
過去一年,該行繼續做強做精主業,全年存款、貸款增量、增幅皆位居同類型銀行前列,存貸款已占"半壁江山"。貸款全年增加5074億元,較年初增長17.29%,在總資產中占比達48.16%,較上年末提高4.45個百分點;存款較年初增加4556億元,增長13.79%,在總負債中占比達56.99%,較上年末提高4.04個百分點。今年一季度資產負債結構持續優化,貸款占比進一步升至48.96%,存款進一步升至57.89%。
主要流動性指標繼續向好,年末集團流動性比例75.53%,流動性覆蓋率179.64%,凈穩定資金比例104.57%,均符合監管要求,處于歷史最好狀態。
收入結構方面,利息和非息凈收入"雙輪并進"。一方面,發揮高收益資產發掘構建優勢,加大主動負債品種和期限調整力度,凈利差、凈息差實現"雙升",同比分別提高10個、11個BP,利息凈收入同比增長7.66%,首次突破1000億元。另一方面,錨定輕資本、輕資產轉型方向,大力發展非息業務,非息凈收入同比增長25.05%,領跑同類型銀行,在營業收入中占比達43.20%,較上年提高3.63個百分點。
業務結構方面,零售業務貢獻度進一步提升,企金、零售、同業與金融市場"三足鼎立"。零售客戶綜合金融資產余額突破2萬億元,個人貸款余額突破1萬億元,儲蓄存款余額突破6000億元,凈營運收入占全行營業收入比重達32.78%,占比較2018年提高4.44個百分點。
1+1>2
"商行+投行"轉型成效更加突顯
2019年,興業銀行堅定耕耘"商行+投行"戰略,通過研究、科技、風控、協同"四大"賦能,打通投資和融資渠道,持續提升客戶全生命周期、全產品覆蓋的綜合金融服務能力,更好滿足實體經濟多樣化、個性化金融需求,在與客戶相伴成長、提高金融資源配置效率中邁入轉型發展新天地。
投行依托商行龐大的客戶和渠道資源,構建"大投行、大資管、大財富"業務版圖,走向更加廣闊的舞臺。非金融企業債務融資工具承銷5200億元,繼續蟬聯全市場首位,資產流轉同比增長超九成,并購融資、權益投資等取得新突破。持續打造"債券銀行",全年投資地方債1196億元、信用債2540億元、境外美元債401億元,推進投研、投承、投銷一體化建設,提高債券投資、交易、流轉能力,做市商地位不斷鞏固。資管業務穩中有進,理財子公司順利開業,非保本理財規模1.33萬億元,符合資管新規的凈值型理財產品規模位居市場前列,普益標準綜合理財能力連續10個季度排名第一。資產托管規模突破12萬億元,產品只數保持行業第一,結構進一步優化,估值類產品占比持續提升。把握匯率市場化和LPR改革機遇,代客FICC業務快速增長,成為非息收入的重要支點。全年財富類產品銷售近6.4萬億元,大投行、大資管、大財富更加協調。
商行發揮投行豐富金融功能持續增強客戶綜合服務能力,發展根基更加堅實。企業金融客戶經營體系逐步完善,客戶較年初增長11.91%,對公存款突破3萬億元,綠色金融提前一年完成"兩個一萬"目標,供應鏈金融融資余額增長115%,翻番至2495億元。零售金融發力財富與私行業務,客戶較年初增長13.64%,財富類產品累計銷售5.6萬億元,同比增長6.83%,私行客戶數突破4萬戶,較年初增長31.39%。同業金融持續打造以"結算清算+托管"為支撐、"投行+金融市場"和"投資+財富管理"為切入點的新商業模式,客戶覆蓋率超90%,非銀資金管理云平臺實現證券資金結算量累計14.80萬億元,銀銀平臺銷售各項金融產品規模超7800億元。
科技煥發新動能
場景拓展與生態互聯風生水起
在銀行轉型"下半場",金融科技成為最大變量,深刻改變甚至顛覆銀行傳統的展業模式、服務模式、運營模式等。此次疫情更是大大加速了人們生產生活方式和商業模式的變遷,"零接觸"服務或將成為常態。
近年來,興業銀行持續加大科技投入,加快數字化轉型,構建"安全銀行、流程銀行、開放銀行、智慧銀行"。2019年信息科技投入35.65億元,較上年大幅增長24.66%。據了解,該行科技投入上不封頂,未來預計將進一步增加。
為建立與數字化轉型相匹配的敏捷組織形態,興業銀行進一步深化金融科技體制機制改革,將總行科技研發力量打包注入科技子公司,擴編專業隊伍,實行更為市場化的激勵約束機制,同時以強化中臺為核心,建立業務科技聯合開發緊密型工作機制,形成"集中-分布"式組織架構,旨在讓科技走向前臺、貼近市場、貼近客戶,迸發創新活力。
興業銀行在場景拓展與生態互聯上齊發力,推動F端引領、B端G端支撐、C端并進的開放銀行逐步落地開花。F端,為550家非銀金融機構上線資金管理云平臺,與372家中小銀行建立核心業務信息系統合作,機構投資交易平臺注冊金融機構達1472家,互聯網財富管理平臺"錢大掌柜"注冊客戶1437萬戶,通過"財富云"攜手16家省級農信聯社向農村地區供給優質理財服務,逐漸形成涵蓋科技、投資、交易、資管、財富的開放金融生態圈。B端G端,自主研發的小微企業線上融資系統上線,金服云平臺實現"萬企登云","智慧城市"著力打造醫療、教育、交通、住建行業場景生態圈,交易金額近萬億元;C端,上線新版手機銀行,有效客戶突破3100萬,較年初增長22.71%,信用卡"好興動"App年度新增綁卡用戶825萬。
依托科技支持,興業銀行業務線上化、云上化步伐進一步加快。2019年末,網絡金融交易替代率95.35%。疫情發生后,率先推出同業金融線上綜合服務方案,全面推進供應鏈金融、票據、財富銷售等業務線上辦理、云端服務。一季度,累計為企業提供線上供應鏈融資2367億元,代銷各類零售財富產品同比增長24%,代理類業務收入同比增長58.53%,理財、基金、保險線上交易筆數在全渠道占比超過90%。
守正篤實
傾力服務實體彰顯金融國企擔當
興業銀行持續加大對先進制造業等領域的信貸支持,2019年投向實體行業融資余額15182億元,其中,制造業貸款余額3548億元,對公信貸占比19.71%,余額、占比均位居同類型銀行第一,且資產質量良好,不良率最低;非信貸方面,承銷實體企業債務融資工具3174億元,投資實體企業債券1067億元;通過表外理財供給實體企業融資余額4812億元。
中小企業、民營企業客戶增長跑出加速度,產品服務體系更加完善,普惠金融服務覆蓋率、可得性和滿意度全面提升。2019年末,民營企業貸款客戶2.43萬戶,貸款余額7388.35億元,較年初增長15.37%,對公信貸占比約40%;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客戶5.64萬戶,貸款余額1260億元,同比分別增長56.67%、37.01%,超額完成"兩增兩控"監管要求。
變綠水青山為金山銀山,興業銀行發揮綠色金融領先優勢,聚焦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一帶一路"、長江大保護、雄安新區等重點區域,"融資+融智"推動我國綠色金融體系建設和綠色轉型發展,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輸送源源不斷的"金融活水"。到2019末,累計為19454家企業提供綠色融資22232.42億元,提前超額實現融資余額、客戶數"兩個一萬"中期目標。
決戰脫貧攻堅,興業銀行產業扶貧、渠道扶貧、產品扶貧、定點扶貧和教育扶貧協同發力,探索具有興業特色、行之有效的可持續金融扶貧模式。2019年農林牧漁業貸款余額7724億元,精準扶貧貸款余額合計145.29億元,較年初增長20.08%,帶動和服務建檔立卡貧困人數約13萬人。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后,興業銀行集團累計向湖北等地區捐款捐物合計金額近6000萬元,同時通過設立專項信貸規模、開辟業務綠色通道、減費讓利、無還本續貸、優化線上服務等方式綜合施策,攜手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支持經濟社會平穩發展。截至目前,該行為支持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產提供信貸支持超過300億元,主承銷疫情防控債超過160億元。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和訊網無關。和訊網站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