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有多家股份行和城商行公布了相關數據,多數銀行科技投入占比超2%,招商銀行(600036,股吧)更是高達3.72%。
銀行業金融科技投入正持續加大。日前,上市銀行密集披露了2019年業績報告,作為近兩年年報熱詞,金融科技又刷了一波存在感。
記者梳理年報發現,六家國有大行在年報中首次共同披露了金融科技的投入資金,合計共716.76億元。其中,建設銀行以176.33億元的規模位居首位,占該行營收比重為2.5%。另外,也有多家股份行和城商行公布了相關數據,多數銀行科技投入占比超2%,招商銀行更是高達3.72%。
隨著5G、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在金融領域的普遍應用,加大金融科技投入已是行業共識。尤其是受疫情影響,金融服務線上化、智能化的迫切性更加突出。不過,有業內人士表示,在銀行加速數字化轉型過程中,傳統IT架構成為了創新最大的攔路虎。
銀行加大金融科技投入
從人工服務到智能服務,從經驗風控到系統風控,從追求豐富流量入口的傳統單一模式到聚焦于數據治理、底層技術基礎設施的建設等,對于銀行而言,在前期戰略部署之下,金融科技已逐步滲透到業務運營之中,成為轉型的核心驅動力之一。
這背后離不開銀行真金白銀的投入。近日銀行2019年年報密集披露,包括國有大行、股份行、城商行在內的諸多銀行公開了在金融科技方面的投入。
就規模而言,六家國有大行排名靠前,其中,中、農、工、建四家大行投入資金均超100億元。
具體來看,建行金融科技投入為176.33億元,占該行營業收入的2.5%,位列首位;工行金融科技投入為163.74億元,占該行營業收入的2.2%;農行信息科技資金投入為127.9億元,占該行營業收入的2.16%;中行信息科技投入為116.54億元,占該行營業收入的2.12%;郵儲銀行和交通銀行的信息科技投入則分別為81.80億元和50.45億元,占比分別為2.96%和2.57%。
工商銀行在年報中提到,金融科技是過去一年工行創新發展的重頭戲。 2019年工商銀行發布智慧銀行生態系統(ECOS 1.0),從生態、場景、架構、技術、體制等多端發力,促進科技與金融的深度融合。
同樣,股份行也發力于金融科技。招商銀行、光大銀行(601818,股吧)和中信銀行(601998,股吧)去年分別投入93.61億元、34.04億元和49億元,其中,招行投入資金占營收比重最高,為3.72%;城商行中,江蘇銀行投入6.89億元,占營收比重1.53%。
另外,平安銀行(000001,股吧)的年報也顯示,2019年該行IT資本性支出及費用投入同比增長35.8%,其中用于創新性研究與應用的科技投入10.91億元。
不止是資金的投入,各大行為金融科技也在廣納賢才。央行去年印發的《金融科技(FinTech)發展規劃(2019—2021年)》曾明確要求金融機構要在年報及其他正式渠道中完整披露科技人員數量與占比,如今已有銀行披露。
在已公布的數據中,工行的金融科技人員數量和占比較大,截至2019年年末,該行金融科技人員數量達3.48萬人,占全行員工的7.8%;建行緊隨其后,科技類人員數量為10178人,占全行員工的2.75%;股份行中,平安銀行科技人員數量超過7500人,光大銀行科技人員達1542人。
可以看到,金融科技重塑銀行業務,這種重塑將對整個行業格局產生巨大影響。有業內人士稱,金融科技不再只是提供后臺技術支持、而是直接關系到銀行利潤創造。目前已有銀行開始從科技轉型中謀得紅利。
比如,長沙銀行(601577,股吧)2019年通過加快從“應用啟動”向“數字驅動”的動能轉換,牽手阿里云逐步向線上化、數字化和智能化轉型,最終實現資產規模突破6000億元,營收、凈利潤均雙位數增長;江蘇銀行得益于金融科技的賦能,2019年零售金融業務規模、效益實現歷史新突破,該行零售金融業務營業收入達104.04億元,同比增長61.90%;凈利潤39.02億元,同比增長32.95%。
金融上云趨勢愈發明顯
銀行對金融科技的深耕也在加速推進自身的數字化轉型,數字化業務逐漸成為重要收入來源。不過,有業內人士表示,由于傳統的信息安全與IT基礎架構較為復雜,導致金融機構數字化轉型面臨難題。
“國內銀行業信息化建設開始較早,總體以傳統集中式IOE架構為主,擴展性和更新速度受限,已經無法跟上以互聯網化、在線化、數字化驅動的銀行數字化創新高速發展。”阿里云研究中心高級戰略專家崔昊稱。他說,將集中式IOE架構轉為開放的分布式x86架構,并逐步以云計算服務取代周期冗長的硬件建設,將為銀行創新提供強大的技術驅動力。
由此,銀行等金融機構紛紛“上云”。例如,國外Capital One、高盛等銀行相繼與AWS(亞馬遜云服務)合作“上云”;國內民生銀行(600016,股吧)、南京銀行(601009,股吧)等上百家銀行也在跟阿里云等合作“上云”。
民生銀行在2019年還提出以分布式架構轉型為動力、以數據治理為抓手,為戰略實施和改革轉型提供技術“動能”、數據“賦能”和資源保障。
而利用云服務,記者了解到,一些中小行可以建立數據和業務“雙中臺”架構,如此一來,在服務客戶時,除了提供相對同質化的金融服務外,還可輸出云、APP、中臺等能力,與客戶業務流程緊密相連,增強客戶粘性。
事實上,早在2016年,原銀監會就曾下發《中國銀行業信息科技“十三五”發展規劃監管指導意見》,明確提出銀行IT架構向云計算遷移、私有云與行業公有云并重、開放的分布式架構成為信息系統發展的方向,并要求到2020年銀行業面相互聯網場景的重要信息全部遷移至云計算構架平臺,其他系統遷移比例不低于60%。
此后,央行與銀保監會等部門陸續發布政策支持云計算與銀行業融合發展。2018年8月,《可信金融云服務(銀行類)系列標準》發布,提出要著重考察銀行類金融云服務提供方在企業屬性、風險管理、服務協議、服務技術、服務保障等五方面的能力要求,為銀行上金融云選擇可信的云服務提供依據;2020年1月,銀保監會發布的關于推動銀行業和保險業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稱,要充分運用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生物識別等新興技術,夯實銀行信息科技基礎。
有觀點表示,在互聯網行業,云計算已高速發展到了“業務系統互聯網化”和“數據在線智能化”階段,而在金融業,云計算仍處于“非核心系統上云”和“基礎資源全面云化”階段。目前,疫情可能是催化劑,將加速銀行核心系統的上云步伐,迎來行業拐點。
以云為基礎,未來銀行有望構建一個生長在平臺上的“數字(孿生)分行”,即利用云端的能力和智能的技術開展金融服務,并且和多方建立新的基于數字技術的緊密連接、高效協同和場景創新。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和訊網無關。和訊網站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