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塊鏈與金融的融合發展當前仍處于相對初步的階段。
4月14日晚,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區塊鏈研究工作組正式發布《中國區塊鏈金融應用與發展研究報告(2020)》(下稱《報告》),報告長達13萬字,在深入調研我國47家從業機構及其112項金融領域區塊鏈應用項目后,提出了穩健發展的對策建議。
《報告》認為,中國在區塊鏈領域擁有良好基礎,技術研發、標準研制、生態培育、行業管理等工作有序推進,區塊鏈技術在金融領域的適用場景和應用邏輯已較為清晰,相關應用探索逐步深入,落地場景和實踐案例不斷豐富,主要呈現三方面特點:
首先,應用探索較多,與業務需求結合緊密。調研發現,調研機構區塊鏈應用場景主要涉及供應鏈金融、貿易金融、保險科技、跨境支付、資產證券化等,分別占比32.6%、11.2%、11.2%、7.9%和6.7%。
其次,參與主體多元,探索路徑有所差異。根據國家網信辦區塊鏈信息服務備案情況顯示,涉及金融領域的備案主體數量占比超40%,類型涉及金融科技服務商、銀行、基金公司、保險公司、小額貸款公司、商業保理公司等。
此外,底層技術研發力度有所加強,普遍關注信息安全和性能突破創新。約40%調研機構表示采用了自主研發的底層平臺。在重點調研分析的11家已采用自研底層平臺的機構中,近半數平臺已開源或計劃部分開源,多數平臺已支持每秒千級的交易處理速度,半數以上平臺在特定實驗環境下可實現每秒萬級的交易處理速度,性能對部分金融場景的應用約束有所減弱。
《報告》認為,區塊鏈與金融的融合發展當前仍處于相對初步的階段,在技術成熟度、自主創新度、場景契合度以及制度規則完備程度等方面還面臨一些實際挑戰,迫切需要金融業界扎實做好各項基礎工作。
基于此,《報告》對區塊鏈技術在金融領域應用提出了對策建議:在政策監管層面,要加強研究跟蹤,立規制促合規;在行業組織層面,搭建平臺橋梁,研標準聚合力;從業機構層面,探索核心技術,抓應用推場景。
在政策監管層面,一是加強對區塊鏈安全風險的研究和分析,密切跟蹤發展動態,積極探索發展規律,堅持“凡是金融活動都應納入監管”的原則,嚴格落實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區塊鏈信息服務管理規定》等現有監管規定,引導、規范金融機構和技術企業共同推動區塊鏈技術在金融領域的可靠、可控、可信應用,促進區塊鏈技術與金融的深度融合;二是充分利用包括區塊鏈技術在內的監管科技加強監管能力建設,提升監管效能,同時加強地方政府及金融管理部門人員運用與管理區塊鏈技術的知識能力,逐步建立起與區塊鏈技術發展水平相適應的監管體系;三是密切關注加密貨幣等應用在跨境資金流動、恐怖融資、洗錢和逃稅等方面可能帶來的問題和挑戰,持續跟蹤國際監管動態,積極參與相關跨境監管規則與標準的研究和制定;四是對于有違技術發展規律和損害金融秩序的不法行為和亂象,應保持高壓態勢,持續采取措施重拳打擊,堅決遏制歪風邪氣,并切實引導將區塊鏈技術發展與此類亂象有效切割。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和訊網無關。和訊網站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