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項工作,10次會議,15字方針。
中國政府網消息,4月7日,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下稱“金融委”)召開第二十五次會議,總結近期金融支持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進展,部署下一階段重點任務。會議由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金融委主任劉 鶴主持,金融委各成員單位及相關單位負責同志參加會議。
本次會議主要由以下三大關注點:
1.疫情期間已召開10次會議
從運作機制來看,金融委定期召開全體會議、不定期召開有專題會議。上一次召開全體會議的時間為今年1月7日。當時的新聞稿稱,金融委召開第十四次會議,研究緩解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部署相關工作。
本次召開的會議是金融委第二十五次會議,意味著期間一共召開十次會議。本次會議也表示,自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以來,金融委按照黨中央、國務院關于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的決策部署,把支持疫情防控作為當前最重要的工作來抓,先后召開十次會議。
2.確定15字工作方針
會議稱,確定“穩預期、擴總量、分類抓、重展期、創工具”的工作方針,綜合運用多種政策工具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堅持股票市場正常開市,拓寬企業低成本融資渠道,針對受疫情影響較大的區域、行業和企業提供差異化金融服務,有效防控疫情,支持復工復產,維護經濟穩定發展大局。
十五字方針雖然此前由央行相關部門提及,但本次由金融委會議明確提出并作為工作方針,意義重大。
穩預期:
實際上,早在2018年7月31日的中央政治局會議上,“穩預期”就與“穩就業、穩金融、穩外貿、穩外資、穩投資工作”一起并列為“六穩”。而現在將“穩預期”置于十五字方針之首,顯示其重要性。
新冠疫情影響之下,預期變化和搖擺引發市場波動,特別是引發股市波動絕非新鮮事。因此,進行合理預期引導,釋放積極信號,不僅具有積極意義,更有可能直接扭轉市場風向。
在疫情影響下,央行節后通過公開市場操作投放1.2萬億流動性、2月3日股市正常開市均是穩預期的措施。在當前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市場波動增加的背景下,穩預期需要準確把握宏觀調控的度,同時也需要加快改革。
擴總量:
宏觀政策的擴總量主要體現為積極的財政政策和寬松的貨幣政策。當前,對兩項政策的定調為:積極的財政政策要更加積極有為,穩健的貨幣政策要更加靈活適度。
“擴總量主要是結構性的擴總量,并非是大水漫灌,強調資金專項用于疫情防控相關領域、民營及中小微企業。”中國民生銀行首席研究員溫彬稱。
本次疫情期間,央行設立3000億專項再貸款,通過9家主要全國性銀行和10個重點省市地方法人銀行,向疫情防控重點企業提供優惠貸款支持。此后又設立1.5萬億再貸款再貼現額度,重點用于中小銀行加大對中小微企業的信貸支持。
分類抓:
疫情對各地區、各行業影響不一,因此要“分類抓”。于金融業而言,需加大對疫情影響嚴重地區、行業、企業的融資支持,強化對先進制造業、脫貧攻堅、民生就業等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的金融服務,助力復工復產。
重展期:
疫情之下,諸多企業生產經營受到重大影響,資金流緊張,難以償還貸款。因此,特殊時期對企業貸款展期有助于緩解企業的資金流壓力。
創工具:
溫彬表示,目前貨幣政策工具箱中創新性的貨幣政策工具已經非常多,這有利于央行通過各種操作向市場提供流動性,保持流動性的合理充裕。下一步的關鍵在于如何將資金引導至實體經濟,滿足企業的融資需求。
“除了增加對企業的信貸支持外,還可以利用資本市場的創新工具,滿足企業的融資需求。”溫彬說,“創工具方面還有很多的潛力和空間。”
3.下一階段5項重要工作
會議強調,當前全球經濟增長受到疫情嚴重沖擊,經濟金融發展面臨較大挑戰,我國疫情防控面臨外防輸入、內防反彈的形勢,又處于復工復產的關鍵階段。會議認為,下一階段主要做好五項工作:
一是加大宏觀政策實施力度,穩健的貨幣政策要更加靈活適度,把支持實體經濟恢復發展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
目前隨著國內疫情已進入穩定階段,貨幣政策在前期“救急”之后,會向穩增長方向適度傾斜。3月30日,7天逆回購利率已下降20BP至2.2%,預計4月中旬新作MLF利率也會下調,進而帶動4月LPR下行。
二是引導信貸資源更多支持受疫情沖擊較大的中小微企業和民營企業。
交通銀行金融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員唐建偉表示,通過定向降準,專項再貸款再貼現等來給商業銀行提供低成本的資金,同時要求銀行將相關資金全部投向受疫情沖擊較大的中小微企業和民營企業,再通過財政貼息來確保企業拿到的貸款利率維持在較低水平,切實保障相關企業能在疫情之后繼續生存、正常經營,這是實體經濟能真正恢復發展的基礎。
三是發揮好資本市場的樞紐作用,不斷強化基礎性制度建設,堅決打擊各種造假和欺詐行為,放松和取消不適應發展需要的管制,提升市場活躍度。
“資本市場是重要的融資渠道,也是資金流通的樞紐,要強化基礎性制度建設,重點是與注冊制相匹配的法律制度等建設。”唐建偉表示。
四是采取多種有效方式加大中小銀行資本補充力度,增強抵御風險和信貸投放能力。
雖然中小銀行在整個銀行業中的份額占比不大,但中小銀行是發展普惠金融、服務民營和小微企業的主要力量。當前,中小銀行資本補充工具相對較少也限制了其資本補充能力,制約了其信貸投放。不過,近期多家中小銀行永續債獲批發行,有助于中小銀行補充資本,進而提升其抵御風險和信貸投放的能力。
五是高度重視國際疫情和經濟金融形勢研判應對,防范境外風險向境內傳遞。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和訊網無關。和訊網站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