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底,北京金融監管局發布公告稱,近期已啟動金融科技創新監管試點第二期創新應用項目征集工作。
《中國經營報(博客,微博)》記者了解到,目前,首批“監管沙盒”項目已經陸續開始運營,中國工商銀行的“基于物聯網的物品溯源認證管理與供應鏈金融”正是其中之一。工行金融科技部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監管沙盒”機制有助于商業銀行在縮小版的真實市場、寬松版的監管環境中接受檢驗,對創新項目進行充分的判斷和實驗,在項目正式推向市場前盡可能地規避相關風險。
工行方面表示,預計該項目全面推廣后,涉及個人客戶數超過30萬人,年交易筆數超過100萬筆,年交易金額超過5000萬元。
金融科技投入增加 銀行創新監管亟待規范
根據北京金融監管局3月27日發布的公告顯示,近期,北京市金融科技創新監管試點工作小組在中國人民銀行支持指導下,已啟動金融科技創新監管試點第二期創新應用項目征集工作。同時,監管層對第二期項目征集要求進行了調整,如項目申報主體既可是持牌金融機構,也可由金融科技企業單獨申報。
2019年12月,央行支持在北京市率先開展金融科技創新監管試點,并選定涵蓋數字金融等場景在內的六個創新應用作為首批試點項目,試點單位包括工行、中國農業銀行、中信銀行(601998,股吧)、寧波銀行(002142,股吧)、百信銀行、中國銀聯等11家機構,技術涉及大數據、AI、區塊鏈、物聯網等。
記者了解到,首批“監管沙盒”入圍項目已經陸續正式投產。工行金融科技部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目前,我行的‘基于物聯網的物品溯源認證管理與供應鏈金融’已投入專業的科技人員和業務人員進行研發應用,項目已在‘監管沙盒’中正式投產,后續將根據試點運營情況和監管部門意見,適時擴大投產范圍!
談及被納入“監管沙盒”后,將對銀行及監管層產生哪些影響,工行金融科技部相關負責人表示,按照央行“監管沙盒”相關規劃,后續該行會定期報送項目運行情況!霸谠圏c工作結束后,央行組織相關專家將對項目進行評判,根據項目運行的業務和風險情況,確定監管意見。預計監管機構后續可能會針對物聯網、區塊鏈技術應用的監管規定進行細化和規范!
工行金融科技部相關負責人表示,對于商業銀行而言,如“基于物聯網的物品溯源認證管理與供應鏈金融”順利通過“監管沙盒”檢驗,將產生兩方面影響。“一是有助于發揮金融科技的提質增效作用。從項目發展而言,該項目通過‘物聯網+區塊鏈’手段提供溯源管理和供應鏈金融服務這一業務模式,可以被快速地復制和應用于其他行業,商業銀行可以通過該模式提高對客服務能力。從新技術應用而言,確定監管部門的支持意見,可以促使商業銀行在監管合規的前提下,進一步運用新科技賦能業務發展。二是有助于有效控制實質風險。在‘監管沙盒’試點過程中,監管部門可以根據項目運營情況,及時、有針對地提出指導意見,這些意見不僅有助于工行控制業務與技術風險,也將對其他商業銀行開展類似創新工作提供很大的參考價值!
物聯網技術“三流合一” 緩解融資信息不對稱難題
談及入選“監管沙盒”項目的原因,工行金融科技部相關負責人認為,主要是基于該項目的創新性和社會效益!霸趧撔滦苑矫,該項目運用‘物聯網+區塊鏈’兩大金融技術手段,提供物品溯源認證服務和供應鏈金融,在我國尚屬新生事物,需要進一步接受市場、監管的檢驗,不斷優化完善,達到金融服務提質增效、有效防控金融風險、有效保護消費者權益的統一;在社會效益方面,該項目將傳統的支付、融資等銀行金融服務與企業上下游、商品產銷全鏈條結合起來,為政府提供產品質量安全的追溯管理,為企業提供一站式品控溯源增信解決方案和配套金融服務,為消費者提供產品質量可信溯源信息檢索服務。”
近年來,供應鏈金融產品作為服務實體經濟、發力普惠金融、紓解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的重要手段,得到了各家商業銀行的大力推崇。不過,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從業界實踐經驗看,商業銀行發展供應鏈金融仍存在難點,包括如何保證每筆交易的真實性、如何給交易物品確權、成品如何處置等。其中,最主要的是信息不對稱。
“依靠傳統手段難以全面了解掌握上下游小微企業的經營和真實交易狀況,因此在供應鏈金融的業務實踐中,主要依賴核心企業授信向其上下游發放貸款,業務模式存在一定局限性。而物聯網、區塊鏈等金融科技手段,正是突破困局、助力供應鏈金融發展的有力武器!惫ば薪鹑诳萍疾肯嚓P負責人如是說。
無錫物聯網金融研究院院長、國家物聯網首席科學家劉海濤教授向記者介紹道,物聯網金融科技的應用,可真正實現資金流、信息流、實物流的三流合一,有助于全面降低虛擬經濟的金融風險,進而推動傳統金融領域的變革。
“借助物聯網技術,商業銀行可以更多地掌握企業生產、物流、倉儲等多方面信息,結合企業稅務、流水等運營數據,運用大數據手段準確評估上下游企業的資信水平,對整條供應鏈進行綜合授信,改變高度依賴核心企業授信的傳統模式,同時也能夠更加深入、及時地把握全鏈條及全產業的風險變化!惫ば薪鹑诳萍疾肯嚓P負責人認為,在取得參與方共識的基礎上,實現將部分交易、物流、資金流信息布放在區塊鏈上,利用區塊鏈不可篡改性,可以確保融資行為存在真實的交易背景,構建開放、融合、共享的產業鏈金融生態。
記者注意到,目前已經有多家銀行利用物聯網技術加持供應鏈金融。不過,從業界來看,基于物聯網的供應鏈金融應用還普遍處于探索階段,尚未形成固定的模式,不論是在技術上、業務模式上、社會接受程度上都需要不斷適應和完善。
工行金融科技部相關負責人表示,該行基于物聯網的供應鏈金融應用,是依托于金融同業首個自主研發的物聯網平臺,以及具有自主知識產權、通過國家可信區塊鏈評測的區塊鏈技術平臺進行研發,確保信息采集、傳輸、存儲的安全可靠,防止數據被篡改或被非授權方獲取,同時應用防篡改NFC芯片技術,確保溯源介質使用安全,技術安全性高。“此項應用能有效滿足多方訴求,一方面,可以為政府提供產品質量安全溯源管理,為企業提供品控溯源增信解決方案,為消費者提供可信溯源信息檢索服務;另一方面,在企業上下游、商品產銷場景中,嵌入支付、融資等銀行金融服務,為客戶提供了觸手可及、有溫度的金融服務!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和訊網無關。和訊網站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
最新評論